查看原文
其他

黎巴嫩行记(二)不灭的腓尼基

随水 随水文存 2022-05-10

在贝鲁特吃着10美金一碗的面条,喝着7美金一杯的星巴克,看着满大街的豪车,我心里就纳闷了:黎巴嫩不是有很多穷人和难民吗?这么高的物价,穷人们要怎么过日子?

 

出了贝鲁特才发现,贝鲁特的物价属于畸高,贝鲁特的高大上也仅限于贝鲁特,贝鲁特更像一个资本的产物,并不能代表黎巴嫩。这又让我想起在成都太古里的时候,当地朋友跟我讲,同样的东西太古里卖50块,隔一条马路就只要5块钱——我当时听着觉得有些夸张。然而在贝鲁特购物广场里,一个甜筒50块;跑去黎巴嫩别的地方,真的只要5块(50块的量多一些)。所以穷人在黎巴嫩还是有办法活下去的。

 

于是黎巴嫩这个国家神奇的地方就体现出来了——有着不可思议的地区多样性。我在黎巴嫩去的所有地方,没有任何两个是相似的。相隔几十公里的两座城市,会显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这种多样性,无疑和当地复杂的宗教文化分布有关。

 

从我旅行的角度来讲,文化和景观的多样性决定了一个国家吸引人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我那么迷恋印度原因。印度跨邦如跨国,服饰、建筑、语言皆不相同,游印度一国胜过游欧洲三十国。黎巴嫩的多样性更是恐怖,往任意一个方向开一个小时的车,必定会来到另一个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黎巴嫩或许是地球上最有意思和值得一去的国家。

 

中东地区如果不是因为战乱频发的话,本该会是极其热门的旅游目的地,看埃及和以色列的热门程度就知道了。中东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这里有着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悠久的文明史,亚述、巴比伦、波斯——哪个听着都如雷贯耳。

 

现在大家一提中东,印象当中不是战火连天,就是沙漠戈壁,反正怎么看着都不像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但在一万年前,两河流域、约旦河流域,再加上尼罗河流域,这几个地方围成一块新月形的土地,人称“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这块宝地是真正的“大自然的馈赠”。犹太人整天念叨的“流淌着奶与蜜的迦南美地”其实就是新月沃地里的约旦河流域。每年河水定时泛滥,哗啦啦带来大量适合农业耕种的淤泥,不必费劲就能种出好庄稼,自然而然就发展出了农业。人们肚子填饱了,才有心思去折腾文化和艺术,新月沃地就这样成了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所以新月沃地老早的时候可谓富得流油,变成如今这副模样,是因为几千年来的乱砍滥伐以及过度灌溉造成的土地退化。


红色部分即为文明发源的新月沃地(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而黎巴嫩所在的地方,属于“迦南美地”的一部分。仗着天时地利,这里像开挂一样在三千多年前就发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贸易文明——腓尼基(Phoenicia)。通过人类基因组测序发现,黎巴嫩人正是当年腓尼基人的后裔。


 腓尼基包含了现今黎巴嫩的大部分领土,以及一部分的以色列和叙利亚领土(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迦南(Canaan)意为低地,与腓尼基领土大致重合,腓尼基人最初自称迦南人,他们早于希伯来人栖息于此(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不熟悉历史的人可能没听过腓尼基,你们只要知道现在整个西方世界都使用的拉丁字母是从最早的22个腓尼基字母演变来的就行了。腓尼基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人,商人得记账,记账就得有高效率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效率都不够高,腓尼基字母应运而生,成了拼音文字的老祖宗,发展演变沿用至今。


腓尼基字母与拉丁字母对比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腓尼基之所以能够成为控制整个地中海贸易的商业帝国,是无比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欧洲那会儿还是蛮荒之地。当时腓尼基最重要的几个港口城市,全都在如今的黎巴嫩境内——比布鲁斯(Byblos)、泰尔(Tyre)、西顿(Sidon)。比布鲁斯和泰尔曾经还是腓尼基的首都。


 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但他们从未能深入内陆(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比布鲁斯】


当然,我在到黎巴嫩之前也是小白一枚,从没听过这几个地方。在贝鲁特中餐馆跟老板聊天的时候,他推荐我们去比布鲁斯。他说比布鲁斯是一个很休闲很舒服的地方,可以好好住上一两天。很多年前我在加德满都也听当地的华人说过类似的话:博卡拉是一个很休闲很舒服的地方……于是我当时脑补出了一个博卡拉。

 

跑到比布鲁斯景区实地一看,就跟土耳其的安塔利亚属于一个风格一个水平,并没有太惊艳到我。如果要拿国内的景点比,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把成都锦里搬到海边,满满的古镇既视感。当然,以上只是景区部分的对比,比布鲁斯这座城市本身依山傍海,这点非常有特色。而且我当时是从比布鲁斯背后的山上开车下来的,半个小时前还在白雪皑皑的山口,盘山公路一溜烟儿就下到了地中海边小资情调浓郁的古城,这种反差感相当震撼。


盘山公路上俯瞰比布鲁斯


比布鲁斯老城(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比布鲁斯海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景区街道上满满的古镇既视感


这种小资咖啡馆也很像某些国内的古镇


 比布鲁斯海边遗迹(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比布鲁斯海滩


虽然比布鲁斯就在贝鲁特北边三十公里的地方,但这里完全不同于贝鲁特的满目疮痍。我在比布鲁斯没有看到任何战乱的痕迹,看起来就是一座干干净净的旅游城市。跟贝鲁特一样,这里也遍布着不同时期的古迹。比布鲁斯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比贝鲁特更古老,中华上下五千年跟人家比不够看啊!

 

由于时间不够,比布鲁斯我只能走马观花看下,地方是挺好,但感觉略普通,适合度假型游客。

 


【泰尔】

 

然后再说泰尔(Tyre),公元前900年到前550年曾是腓尼基的首都。这地方在不同的翻译里也写作“苏尔”、“提尔”,《圣经》译本里面叫“推罗”。

 

泰尔曾经的牛逼和辉煌,是我们现代人所想像不到的,堪称公元前西方文明世界的灯塔。大家都知道现代西方文明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究竟复的是什么兴呢?——古罗马文明。而古罗马文明又是建立在古希腊文明基础上的,这就跟汉承秦制一样,是一脉相承的。

 

希腊神话里面有个故事,泰尔国王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叫欧罗巴(Europa),这位欧罗巴公主在泰尔海边玩的时候,被希腊神话中的第一大淫贼宙斯给看上了。宙斯对欧罗巴长了草,不搞到手誓不罢休。于是祂变作一头温顺的雪白公牛在海边晃悠,欧罗巴骑上牛背玩儿。宙斯一看猎物上钩,带着公主一路劈波斩浪,跨海跑到了希腊的克里特岛才停下。


 伦勃朗创作的油画《The Abduction of Europa》,描述正是宙斯抢走欧罗巴的那一幕,背景即为泰尔城(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欧罗巴被拐走之后,泰尔国王心急如焚,派自己的儿子出去找公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找不到就不许回来。结果这些儿子因为一直没找到欧罗巴,都留在了异国他乡,有个叫卡德摩斯(Cadmus)的儿子,在这过程中把腓尼基字母传到了希腊。

 

宙斯和欧罗巴生下的三个儿子也都很有名——米诺斯(Minos)、拉达曼迪斯(Rhadamanthus)、萨尔珀冬(Sarpedon)。我这里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资料。

 

神话反映其实的是文化:希腊的艺术,有一部分来源于腓尼基商船上的工艺美术;把腓尼基字母拿来添上几个自己的字母,就成了希腊字母;腓尼基商船还把埃及的纸墨笔也带到了希腊,于是希腊的文学得以萌芽……希腊人把爱琴海以东的大陆称为“欧罗巴”,而孕育文明的欧罗巴,传播字母的卡德摩斯都来自泰尔,泰尔可不就是西方文明的灯塔和基石嘛!


绘制在陶器上的希腊风格的工艺美术,风格源自腓尼基,欧罗巴与公牛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联合国驻黎巴嫩的中国维和部队就在泰尔。泰尔是座很美的滨海小城,遍地是古罗马时期的遗迹。大量的遗迹都在滨海的浅水区水下,透过清澈的海水可以直接看到。通过无人机的视角,还可以清楚看到浅海古城墙的地基。


现在的泰尔是一座伸入地中海的半岛,然而在最早的时候,泰尔城位于外岛上,不与大陆相连。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在此围城七个月,铺设了一条堤道连通了外岛,并攻占了泰尔,才将泰尔与大陆连接了起来。


泰尔航拍图片,右下角的城墙遗迹清晰看见


泰尔古罗马遗迹中的凯旋门(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岸边可见躺在水中的罗马石柱,以及古城墙


航拍的罗马遗迹




 

泰尔由于在黎巴嫩的南部,靠近以色列,曾经一度被以色列控制,因此多年来饱受战火的蹂躏。虽然没有比布鲁斯那么惬意休闲,但或许是这里的海滨实在太迷人,有许多黎巴嫩当地人在此享受阳光和海水。


看着当地人的悠闲时光,会让你忘记这里是黎巴嫩




【西顿】 

 

最后讲西顿(Sidon)。西顿也叫赛达(Saida),这个词在腓尼基语中是渔村的意思。西顿可说是我整个黎巴嫩之行最出乎意料的惊喜收获。我去的其他地方,都在景点列表中,按图索骥谁都能找过去。西顿老城却是无心插柳发现的——这是目前为止我到过的最原生态,也是最让我找不着北的迷宫式老城。

 

会跑去西顿,本来是为了来看这里的一座十字军东征时期建造的海上要塞,我在Google上搜“Lebanon Sidon”,基本上都是关于这座西顿要塞的介绍,而没提到老城。这座要塞很小,十分钟就看完了。看完以后我不死心,本着“来都来了”的精神,跑到附近市场转了转,结果一转就转出一座规模巨大的老城。


前景为十字军海上要塞,背景右后方即为西顿老城 (图片来源:网络)


十字军要塞很小,已想象不出旧时模样




进入西顿老城,乍一看这里跟耶路撒冷的犹太老城区很像,整个老城内部是由无数小型穹顶结构组成的——通道是一个连一个的穹顶,房屋内部也是穹顶,看着有点像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但因为十分窄小逼仄,又有点像地窖。不少地方看起来好像是挖出来的,因为没有窗子,有种窑洞的既视感。而整个区域从谷歌卫星地图上看,则是一片乱糟糟的房子,无从分辨端倪。


西顿老城边缘,只有这里能看见房屋的全貌


老城墙上的绘画非常古典细腻,不像很多地方只是粗糙涂鸦


小巷即能通往老城内部



老城内部一角


由于空间非常逼仄,绝大多数地方都不见天日


老城内部隐藏的一座东正教堂


东正教堂内部



坐井观天。我很难想象他们如何可以在这种地方把楼修得这么高





可以看到,这里的通道并非单一的拱形结构隧道,而是由连续的穹顶组成


内部道路纵横交错,比伊斯坦布尔大巴扎更难摸清方向



一位失去双腿的老妇人


当地人对我们十分友好




当地居民家中环境如图


又一位失去双腿的中年人,战争的残酷无须多言……西顿老城让我感觉这才是最真实黎巴嫩


当地人民对老城一直在进行维护修缮


西顿当地著名的传统木工作坊


木工作坊内部



老城内部的一座古代浴室,我去的时候正在维修





“窑洞”里的照相馆


这个才真叫“螺蛳壳里做道场”


二手电器


餐厅,他们居然能把空调装到这里


另一家餐厅,图中妇女正在抽阿拉伯水烟


回收旧家具的商店


杂货店

 

穹顶结构的大量使用,说明了年代的久远。后来我研究了一下,这种运用大量穹顶的建筑结构非常类似中亚地区的Caravanserai——商队驿站。是古代阿拉伯世界贸易线路上专为商队提供休整服务的客栈。


 伊朗的一座商队驿站,建筑结构和西顿老城很多地方类似。但西顿老城的层数,要远多于此(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我自认是个方向感非常不错的人,但在西顿老城我的方向感彻底失灵,完全不晓得自己究竟身在何方。因为老城里能见着天光的地方,不足三成。没有了参照物,拐几个弯便晕了。

 

西顿老城就像一个中东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活标本,很难将这里和贝鲁特的奢华、比布鲁斯的惬意联系起来。泰尔的古老是出土文物式的古老,西顿的古老则是代代相传的古老。层层叠叠的民居和市场融为一体,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迷宫,也是一堆复杂的谜题——老城最初是何时兴建的?这里是如何规划的?通风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排污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这里有很多廉价的店铺,我看到一些衣服标价只要5块钱人民币(1000黎巴嫩镑),令人难以置信。很可能是别国捐赠给难民的二手旧衣服,我当时并没有细看。后来在的黎波里的市场上,便看到了大量的二手衣物和鞋子。


以下图片为老城中的一些商业活动








切糕



一家游戏房里的孩子,看到镜头马上把衣服脱了秀肌肉





这张照片是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父亲

 

老城里面有一个肥皂博物馆,最早是一个十七世纪的家庭肥皂工坊。然而根据考证,这座建筑的某些部分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


肥皂博物馆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千百年光阴逝者如斯夫,近一百年来的中东地区可谓沧海桑田,可时间在西顿老城却好像停滞了一般。在黎巴嫩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国家,着实难能可贵。黎巴嫩内战以及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驻军期间,西顿曾为难民提供庇护所,也曾遭受过以色列炮火的攻击,现在大部分都已修补好了。

 

 

遥想腓尼基时代,比布鲁斯、泰尔、西顿这三座港口,连接了亚洲与北非、欧洲,将文化传播到了整个地中海。腓尼基人的船队历时三年完成环绕航行非洲大陆壮举的时候,甚至尚未有丝绸之路。在公元前的时代,战争的诱因都很朴素,无非为了争夺土地、资源、人口。腓尼基虽小,却始终能够在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大国之间周旋。一神教诞生之后,人们开始因为对方不相信自己相信的神而发动战争,以他们独一无二的神的名义烧杀抢掠,很难说人类变得更聪明还是更蠢了。

 

腓尼基作为国家和民族消失在了历史中,但腓尼基并没有死去,他们的文字经由希腊、罗马发扬光大,成为了所有西方文字的共同源头。他们的血脉依然流淌在如今黎巴嫩人的身体里,在腓尼基的故土繁衍生息。



【未完待续】





图文作者:随水

资深旅行摄影师,Lightroom数字暗房讲师,影像中国签约摄影师,马格南摄影大师班学员,摄影作品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多种刊物。2012年来在印度拍摄了超过二十万张照片,对印度社会人文有着深入了解和深刻见解。2018年与印度姑娘喜结良缘,成为史上第一个迎娶印控拉达克姑娘的中国人,现定居南印度。



文后附一组西顿拍摄的宽幅纪实照片,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