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岁时,腾讯将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懂懂笔记 港股挖掘机 2018-10-31

(本文约3500字,读完不到10分钟)


子落地。


腾讯昨日(9月29日)宣布调整内部构架,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而原有的微信事业群(WX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企业发展事业群(CDG)继续保留。


此外,腾讯将整合社交与效果广告部(SPA)与原网络媒体事业群(OMG)广告线,成立新的广告营销服务线(AMS),原有的社交网络事业群(SNG) 、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被裁撤。


一如预料中的那样,20岁的腾讯,一定是在未来10年的产业互联网中全力出击。


当然,也有几篇文章或多或少地站在为腾讯“谋划”未来战略的高度,针砭腾讯现有组织架构的弊端,认为腾讯ToB业务没有机会,甚至质疑腾讯没有ToB基因等。


在这个热点下,我们尝试站在一个辩证的角度去分析最近对腾讯的批评,并顺便畅想一下腾讯未来10年的样子。


腾讯有没有ToB基因?



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名片,腾讯在社交、视频、游戏等领域打造了QQ、微信、腾讯视频、王者荣耀等太多划时代的互联网产品。而依托开放的生态建设,腾讯还在电商、出行、O2O等面向C端的消费互联网领域,建立了很强的竞争壁垒。


反观腾讯组织架构变动引发的揣测,则主要是进入产业互联网阶段后,腾讯还能不能在B端延续在C端的竞争力。甚至这种揣测中还透露着一种腾讯没有To B基因的论调。


之所以外界会有这样的一种声音,懂懂认为是因为腾讯To C的业务表现太抢眼,与每一个用户关系密切,而大家对腾讯ToB的业务并不熟悉,才会有这样的观点。


先看技术。腾讯是一家技术导向、产品思维的企业,在QQ、微信、游戏等业务都是跑在云上的业务,并且对云技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说QQ、微信、游戏就是腾讯云最好的磨刀石,云的基础能力已经非常强。


腾讯上一次组织架构调整是在六七年前,调整是依据产品文化而诞生的,小团队,快速创新,技术攻尖,团队间赛马机制,这样做的好处恰恰锻造了腾讯的技术优势。


比如决定未来B端竞争的关键技术——AI,腾讯拥有腾讯AI Lab、优图实验室、微信AI团队等内部顶尖AI团队,这使得腾讯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技术落地到行业应用,将会加速行业智能化的进程。


其实,从腾讯2011年定下开放平台战略开始,腾讯就将自己的技术能力开放出来服务于创业企业。后来,在互联网向传统产业渗透的过程中,马化腾又是最早提出“互联网+”理论的,掀起了“互联网+”的大讨论。从那个时候开始,腾讯就一直在帮助传统企业、政府客户进行互联网化的改造。


而这几年的发展中,腾讯云在视频、游戏领域都是市场第一,这两年在大力拓展金融、医疗、电商、旅游、移动应用、政务、在线教育等领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除了腾讯云,企业微信、腾讯文档、公众号、小程序等业务,也已经构建了初步的企业生态。


这么多年以来,腾讯服务了数以万计的企业客户,并且在一些行业已经取得了领先的地位,所以说腾讯没有2B基因的人,或许只是被微信的强大障住了眼?


在懂懂看来,腾讯有2B的技术,也有2B的基因,只是需要在关键的时间点上,重新梳理2B业务,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个拳头上。


腾讯ToB还有机会吗?



创新型的市场中开创者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一项创新技术被市场接受的过程:创新采用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采用者,晚期采用者,落后采用者。从创新采用者向早期采用者过度时,只是创新技术在市场上的认知阶段,从早期采用者向早期大众过度的时候,是市场的一次爆发期。


而通常这个时候,也是技术、产品相对开始成熟的时候。戴尔PC、小米手机、华为IT业务,都是在这个阶段切入市场,获得的成功。


云计算是典型的创新型市场。


亚马逊是公有云的开创者,当初它做公有云的初衷将平时闲置的富裕算力提供给其它中小企业使用。也正是这样的初衷,我们知道第一代公有云以存储、带宽、算力等基础设施为主,目的是帮助企业降低使用成本。


近两年,公有云的基础设施进入了成熟期,公有云迭代进入2.0阶段。在公有云的2.0阶段来看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技术,从存储、带宽、算力等基础设施向大数据、AI升级;


第二:客户,从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向大型的传统企业、政府客户过度,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更深;


第三:价值,以前是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未来是帮助企业升级、转型,创造价值。


第四:市场,开始进入普及阶段,处于爆发期的临界点。


所以说,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客户使用上,公有云都正在进入新的阶段。这种行业的迭代期,就是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


在中国公有云市场,阿里一家领跑了9年,腾讯、百度都入局较晚,华为则是在去年才正式进入,这几家的市场份额与阿里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是从2010年入局以来,处于市场第二位腾讯云始终对劲敌阿里云步步紧逼。


虽然市场份额尚有差距,但是公有云还没有到中局,谁又敢预言终局?


根据前不久国际领先行业研究&咨询机构Forrester发布《2018年中国全栈公有云开发平台Wave报告》显示,腾讯云凭借优秀的产品服务能力、前瞻性战略视野,突出的市场表现,以3.76分的综合评分位列中国厂商第二名,成为本次评估的领导者厂商之一。


而在腾讯近年来公布的财报来看,云计算收入持续稳健的高速增长,在游戏、视频、电商、O2O、金融、智慧零售等领域中都在持续发力,并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地位。


回到文章开头的观点,腾讯恰恰还是一家有着逆袭“基因”的公司。腾讯的QQ晚于ICQ,但是QQ成了,ICQ消失了;腾讯不是最早做视频的,当初也不被业界看好,但是今天腾讯视频俨然已成了行业的领头羊。


所以,对于腾讯To B业务,不用悲观,以腾讯的技术基础、客户基础,相信以腾讯云为核心的To B业务都会有很大看点。


腾讯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2016年7月,基本不为业务站台的马化腾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云+未来峰会上,第一次对外阐释腾讯云的地位,“腾讯不是把云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来考虑的,而是作为整个平台战略去考虑的”。他还定调,“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第一要素就是云。


之后的两年,马化腾继续站台云+未来峰会,还分别提出了“云是产业革新的源动力、新型社会管理的主平台、人工智能的强载体”、“数字经济时代,用云量是重要经济指标”等重磅观点。


去年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前夕,媒体统计马化腾对外发出公开信发现,这封公开信竟然有23次提及云。


这些不同寻常的信号,似乎为腾讯的未来发展勾画出轮廓——在产业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腾讯正在力图把消费互联网领域中建立起来的绝对优势,转化成未来产业互联网中的胜势。


来自腾讯内部的声音也表示,连接一直是腾讯的核心战略,在连接人、连接数字内容、连接服务后,腾讯下一阶段的使命就是连接产业,用腾讯的科技能力去服务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这是腾讯自我进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腾讯的社会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架构上的诸多讨论也讲出了现阶段腾讯在面向B端业务时的一些问题,但作为一家擅长自我进化的公司,来自内部的自我反省甚至比外部的热炒要早很多。


在去年年底的腾讯员工大会上,马化腾曾经说:“在管理方面,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的组织架构,现在的腾讯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从内到外系统性地梳理”。


如果说腾讯以前的组织架构,就像是游击战,由小部队一个点一个点去突破、剿灭。而未来腾讯ToB集团军,把分散在腾讯内部的数据、技术整合作战。


【结束语】


2014年11月,亚马逊发布的Echo开创了智能音箱这个产品品类,一举成功,最高时独揽市场份额超过80%。而就在今年第一季度,谷歌从追赶实现了反超。


这当然还不是终局。苹果HomePod智能音箱在今年2月发布后势头强劲,很有可能在接下来几个季度里,再次改写智能音箱的市场格局。


逆袭的现象在科技圈中并不鲜见:


当年IBM发明了PC,后来是惠普做大,又被戴尔反超;


苹果十年前开创了智能手机,苹果几乎就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但市场份额在今年第二季度被华为反超,并且华为接过创新的接力棒,正在引领AI手机的进程;


fitbit是智能手环的鼻祖,但是后来被小米反超,如今被远远甩在后面……


创新型市场总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影响,在不确定中前行。


我不会贸然对一家全球市值前十的互联网巨头的未来十年发展作出一个完全绝对的判断。但基于腾讯的成长的历史以及未来的洞察来看,未来十年,我依旧期待腾讯。(完)




本文作者懂懂,运营有自媒体“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近20年国内财经类媒体工作经历,担任记者、编辑、主笔,对于ICT行业的财经新闻有较深认知。


智通财经-港股挖掘机转载此文,旨在传播更多优质资讯,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


相关咨询、建议、合作、爆料,可添加微信号【智通研究】(zhitongresearch)与我们沟通。


再挖一挖

1.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熊市现形记

2.喝酒别评新财富,防火防盗防IR?

3.真正有钱人和真正没钱的上市公司

4.地产股大跌,这个行业拐点降临

5.日本股市重回巅峰,失去的20年呢

@今日话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