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核心期刊主编有话说:投稿要谨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漓江问答 Author 少校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有益资讯

很多年前,我做文学编辑。那时是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青年、中年、老年,加起来比现在的老板、总经理多得多。你如果没写过几首诗、几篇小说都不好意思到外面去混。每天传达室的大爷会抱来一堆信封,薄的里面装的是诗、厚的是小说。那时还没有电脑这个东西,写字靠笔,因此都是手迹。作为编辑,不管作品质量如何,你都得打开看看,但复写的除外,遇到这种稿件,随手就丢了,顶多只会把信封上漂亮的邮票剪下来。
一笔一划地写,是一件体力活,更何况还费心劳神。很多人把写文章比喻做生娃,文章写不下去了,就如同难产了;一旦杀青,就是接生了自己亲生的孩子。而只有正式发表以后,才算给孩子上了个正式的户口。尽管电脑普及以后、特别是有了拼音输入法,写文章容易了很多,可无论如何,写文章不比送外卖扛煤气罐更轻松。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很多作者文章写完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外投稿,这种心情当然应该理解。但是在投稿之前,还是有一些事情,我们必须得仔细地想一想。
投稿特别像一个相亲的过程。在写情书递纸条或者发语音发信息搭讪之前,你首先得确定一个目标。俊男靓女千千万,你相中了哪一个?你可能会说,哪能管得了这么多,谁同意我就选谁。这就说到点子上了:那么谁会同意呢?你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理性的判断。
首先你要想想,你准备投稿的那家期刊,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刊物?是综合性的还是专业性的?是侧重哲学人文科学还是侧重社会科学?它在业内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江湖地位?这些十分重要。也就是说你必须事先对准备投稿的期刊有相当地了解。你如果研究戏剧艺术,把文章投稿到《中国社会科学》,那基本上会泥牛入海;若你研究语言修辞,投稿到《法学研究》,则完全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一般来说综合性的期刊(主要是各级社科院主办的官方期刊和大学学报),只要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都会发一点,但也有所侧重。专业性的期刊则指向性更明确,哲学类的不会发法学类的,史学类的不会发经济学类的,文学类的也不会发教育学类的,当然,个别交叉学科研究的除外。所以,我的建议是:你在投稿之前,一定要把你准备投稿的那家杂志找来看看,看他们的风格,看他们的栏目设置,还要看他们的刊期和发文总量。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他们发表的文章是否和你的研究相关?另外,还得牢记一点,越是业内公认的权威期刊,他们选稿越挑剔,因为他们不缺好稿,自然更不缺差稿。
然后你要有一个理性的分析:你的文章属于什么水平?一般来说,敝帚自珍是全人类的通病,很少有人看自己的孩子不顺眼的,总觉得他是最漂亮最聪明的那一个。我女儿在十岁之前,很少听到有人夸她漂亮,我们夫妇因此曾百思不得其解,十分郁闷,有次翻她童年影集,才突然发现原来她小时候长得真丑。只有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认识,你才能做出客观的选择。你喜欢范冰冰,你未娶她未嫁,完全不代表她就会愿意跟你谈恋爱。这种时候,不妨把目光投向你的同桌。
          
我曾遇到这样一位作者,她给我们学报投稿的第一篇文章,是研究清华简的。我们学报十几年前改版后,就不再是文史哲经管法的什么学科类稿件都发了,只按主题确定了六个基本核心栏目,文史类的稿件基本上不发(这个话题留待下次再说)。一般和我们的发文要求完全不符合或者基本不相关的,我们都会马上退稿,主要是考虑不耽误作者再次投稿(如果不退稿,作者再次投稿其他期刊后,就会显示是一稿多投,这对编辑来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信息。因此我们对所有来稿通常都是一个月内给出明确的初审意见,无论退修还是退稿,免得耽搁作者的时间,这个期限实在是没法再缩短了)。考古本来就是冷门学科,这位作者研究清华简,则冷之又冷。我想也没想,就立即退稿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再次收到这位作者的来稿,再退再投。直到有一天,我登录投稿系统检索这位作者,不由得大吃一惊,发现这位作者给我们共投了将近二十篇稿子,全是研究清华简的。这是一位年轻的博士生,从文本来看研究很认真,我心里很难受,于是主动给她打电话。我问她你写了这么多篇稿子可曾发表过?她说一篇都没有。我说主要是你这研究方向太冷门了。她说那怎么办呢?我就是学这个的。我听了一时语塞。我说我很感谢你对我们学报的认可,但是,如果从发表的角度来说,你这是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你可曾想过,一个普通综合性大学学报,有没有可能发这种冷门的研究论文?如果一定要往这一类的学报投稿,你可以将你的研究专业和其他学科比如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结合起来做文章,你的专业肯定有价值,但是现在主流学术界不关心这个学科,这是很无奈的现实,可发表才是硬道理啊。她很沮丧,对我说别的专业我也不懂啊。
这是我们很难摆脱的一个窘境。现实太残酷,我们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所以我们无法拒绝或者规避。要埋头拉车,也必须抬头看路。一扇门如果怎么也推不开,那就往外拉试试,万一是我们弄错了方向呢?妥协的代价和痛苦远远大于坚守,不幸的是,我们常常又别无选择。从人格上来说,我很欣赏那种不管死活一条道走到黑的品质,我自己也曾经是那样的人,但在实际中,除非你不在乎目的,仅仅只享受过程(这是人生的大快乐),否则你必须得面对这些问题:你要去的地方是哪?要到达那里有几条路?你怎样才能达到?具体就投稿来说,我认为相当一部分的作者投稿是盲目的,毫无针对性,不了解我们的学报,不知道我们的栏目设置,也没有看过我们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从技术上来说,你不仅需要了解上述的这些,还需要了解这个期刊的选题要求、注录格式,尽量保持一致,这样你才有可能通过责任编辑的初审。只有通过了初审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审稿流程。一次成功恋爱的前提是你情我愿。试想一个打扮蓬头垢面、走路东倒西歪、说话颠三倒四甚至于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的人如何入得了你的法眼?
总而言之,有针对性非常重要。有的作者喜欢大撒网,什么期刊都投,以为广种也许会薄收,殊不知效果恰好适得其反(投稿系统会显示得一清二楚)。与其随意投多个期刊,不如好好地研究某一个期刊,对照那个期刊上的范文,仔细地打磨自己的文章。正常情况下,瞎猫是碰不到死老鼠的。
那位研究清华简的作者,不知道最终拿到学位没有?我真心地祝她好运!
                        

END




  少校:湖南澧县人,作家、大学教师,现居广州,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无处流浪》,长篇小说《是我,请开门》、《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以及诗、散文等。

来源:漓江问答(ID:liwd_646691)

作者:少校


热门文章


写在创刊20周年之际

本刊特稿 | 樊胜根, 高海秀, 冯晓龙等:农食系统转型与乡村振兴

本刊特稿  | 张林秀,周天昊等:干群偏好差异与村民公共投资满意度

本刊特稿  | 黄祖辉,李锋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理论品格、时代特质与系统建构

本刊特稿 | 罗必良、耿鹏鹏:“稻米理论”:集体主义及其经济解理本刊特稿 |赵德余,代岭:村庄主体差异对乡村振兴效用感知的影响

审阅博士论文的体会:读下来没有多少收获和启发

最新转载  ▏冯川:县域治理体系刚性化与乡镇自主性

张静丨如何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学术

写作经验分享 | 一年发表10篇C刊论文的牛人是这么炼成的

本刊编辑说丨核心期刊如何在初审中过滤稿件?

人文社科高质量论文的特征

一天写15分钟真的能写完一篇论文吗?

周雪光:我们修订文字时,特别需要有一个与写作时不同的环境


作者群加入方法

微信群:请各位作者以“机构+姓名+加入作者群”的格式(如:“华农张三加入作者群”)直接回复后台,会收到管理员二维码,验证通过后邀请入群。该管理员微信仅作入群认证,不开放私聊。


QQ群:823276848(QQ群为实名群,各栏目责任编辑均在群内,欢迎投稿作者以机构+姓名备注信息入群交流,入群后请修改群名片)

学报简介: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学报(社科版)自此进入国内全部主要核心学术期刊阵营。学报(社科版)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复合影响因子4.181。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优稿优酬。


主要栏目:【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问题】【经济与管理】【城乡社会】【传统与现代】【文史研究】

喜欢,就点一下“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