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旅游

美国路演的见闻与感受

KevinLIU Kevin策略研究 2023-05-22

此次美国之行为疫情以来第一次出“远门”,虽然此前也分别出差去了几次香港和新加坡,但是从距离和心理感觉上都依然有很大差异,算不上“出远门”,这一感觉甚至使得我在出发几周前就开始莫名的担心和焦虑。


此次行程全程一周半,不过加上时差和回程在香港的会议安排,回到北京也已经是周末,所以基本是两周时间。美国行程跨越东西海岸,从首站洛杉矶到旧金山、再到波士顿和纽约。除了参加论坛会议和一些交流性活动外,更多为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客户路演会,总共下来几十场会议。客户既有机构投资者,也有投资顾问或私人银行,机构客户中有对冲基金,但主体仍以long only基金居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下都是一些路途中的见闻和感受,而并非我们的任何投资观点或者建议。同时,一些客户交流过程中问到的具体问题和细节观点并不在本文涉及范围之内,详情可以单独通过对口销售或者直接联系我们。


01

出发:

航班非常有限,出行还有待修复


出境现在已经比较顺畅,但是出发前还需要一个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主要是打了哪些疫苗,香港和新加坡并不需要),这个在微信小程序里填写信息就可以搞定,并不麻烦。


出境大厅比一两个月之前人气要多了一些,有一些店面也开始重新开门营业,但可能因为国际航班依然有限,所以大部分依然是大门紧闭,完全修复还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出境尤其是直飞航班依然很有限(北京有直飞西海岸航班,但东海岸直飞好像要5月底才开通)。所以航班基本是全满而且价格非常贵,这不仅使得长途旅行尤其是搭乘经济舱的体验要差很多,同时也可能是出境人数依然没有修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个中解释和猜测也比较多,比如航路绕行的原因,以及当地地勤重新招聘需要时间等等。


左:直飞航班有限,因此基本全满

右:首都机场的购物店大部分依然大门紧闭


这两张照片是北京刚起飞不久京郊的美景,是不是与普遍的印象不同?(向右滑动)

02

入境:入关的两个小“插曲”


我降落是在洛杉矶当地时间中午附近,所以入关过程很快,开放的入境检查口也比较多,基本上也就半个小时左右。不过,也有朋友反馈在深夜降落波士顿,入关需要排队等待1个半小时,所以可能和抵达时间以及机场的容量都有关系。


入境时遇到了一个并不“愉快”的插曲。移民局看到是我是中国旅客,只问了我一个对中国旅客很敏感且很有针对性的问题,甚至还从抽屉中专门拿出了一张写有这个单词的白纸,以防我没听明白。其他的比如来干什么,待多久等常规等问题却一概没问。


我一度怀疑这是不是三年来反复升级的双边摩擦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才使得入境官员如此不友好,后来又综合其他朋友在机场入境的反馈,这一情形的确零星存在。所以经过了这些年,一些变化可能还是难以避免,供大家参考留意。


不过,在美国这一路行程接触到的美国投资者,或者如餐厅和星巴克服务员、uber司机等普通美国人的态度,感觉依然还是和善如常,所以我这一“特殊”经历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也有可能就是个别移民官员、甚至就是洛杉矶机场的“特色”(疫情前,我入境洛杉矶就曾经有过还要再去房间再等待盘问的经历)。


在出境的时候,正好遇到了王一博的粉丝团,才知道和王一博同机,感受了一把当地的追星和明星的人气。




上:“摊大饼”的洛杉矶

下:入境美国,人也不少


出机场时才知道与王一博同机,感受到了明星的人气

03

美国有多贵?服务和房租很贵,

低端食品和商品还好


行前,不论是出于我自己研究的长期关注、还是新闻铺天盖地的报道,美国“通胀猛如虎”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此行我也重点做了留意与观察。


我对于疫情前的价格水平没有什么印象,所以只能提供几个数据和中国做做横向对比,然后也从客户和朋友的反馈中综合汇总一下“见闻”。


单纯的商品包括低端食品价格算不上贵的离谱。比如,星巴克一杯普通咖啡和一个早餐面包大概是7~8美元,和国内的价格基本差不太多。商场衣服和耐用商品也都是各种打折,对于一些品牌而言,打折后可能还要便宜一些。


涉及到有服务的价格的确是要高了不少。比如,Uber的车费(我打的都是最便宜的一等车型,类似于国内的快车),根据平台服务费、各州的附加费和消费不同,价格一般折合每公里2~5美元不等,基本就等于直接转换成人民币的价格。Uber司机多为移民或者黑人(英语表达一般,且开车打电话时候一般说的是外语),白人有但占比不多。又如吃饭,一份在旧金山唐人街的炒菜和米饭大概15~17美元,按照国内标准应该还是贵了一截(美团点餐100多人民币应该可以点不错餐厅的两个菜起,不考虑平台补贴),这可能是在美国最低档的餐食也都没有很低,最低水平也比较高。但感觉稍微好一些的餐饮,尤其是在一些城市,差距就要小一些。此行正好在波士顿遇到了朋友,一起在唐人街一个并没有太好环境的餐厅吃饭,3个人5个菜(分量不小,实际上都没吃完),总共90美元左右,人均200多的水平在北上广深可能也稍微好一些的餐厅也是需要的。


美国小费是肉眼可见的上涨。现在起步价都是18/20%,最多可以25%(疫情前应该是15%?),看着肉疼。


更贵的可能是房租。不同朋友反馈,纽约长岛一个50平米公寓的租金大概在4000美元左右,这个价钱可以在北京CBD租一个不错的两居到三居了。


综合我这一路的感受,以及客户、朋友和同事的反馈,整体价格基本比疫情前涨了30~50%不等,尤其是服务价格和房租,涨幅更大。相比之下,低端的食品和商品价格,似乎还好。因为身处其中,我一路上刻意问了一下美国客户对通胀的看法,基本上的回答就是一个字“贵”。


一个普通早晨星巴克的人流

04

美国经济好不好?

机场、出行、消费与流浪汉


机场与出行:机场人都很多,飞机基本满员。在美国几个城市之间也有几次飞行,有的是在周中,有的是在周末,整体的感觉是人都很多。因为美国的机场普遍都是分不同独立的航站楼,每个航站楼规模不大,而且下飞机和上飞机人流都是在一起,所以就更加显得人很多。每一程飞机基本是80%上座到满员的状态。


除了纽约的纽瓦克和肯尼迪机场盖了新机场或者航站楼焕然一新外,其他几个机场依然是印象中相对陈旧的感觉,内部装修可能有一些变化,但似乎外观和整体没有太多投入和翻新。


这几张是不同时间不同机场的人流(向右滑动看更多照片)


市内出行:堵车也较为常见。LA的高速经常堵车,Boston也有早高峰但要好很多,但这些都比不上“大城市”纽约,堵车是家常便饭。所以我们在纽约开会基本就是步行,因为堵车的原因导致打车时间和步行基本差不多。

早上9点洛杉矶的交通


消费:仍然火热。几个城市的旅游和娱乐都很热闹,甚至一点看不出衰退的影子。比如LA的市中心正好遇到湖人和勇士的季后赛,人潮涌动。旧金山市中心商圈也是人满为患。更不用说纽约了,行走在纽约接头,都要努力避开行人,重新找回了在北京的感觉。从这个角度看,不仅印证了美国消费数据依然强劲,也看不出太多经济要衰退的影子。


纽约街头:Trump大楼和正在施工的JP Morgan大楼(向右滑动看更多照片)

洛杉矶市中心下午的酒吧


流浪汉:旧金山的市区流浪汉多了很多,白天在街边也都是,其他城市如LA和纽约也有不少,波士顿要好很多。

05

美国就业和工作?

空旷的CBD、一周三天的上班、

就业市场的供给、商业地产的担忧


相比出行和消费,商务区和工作就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尤其是在西海岸。比如在旧金山的周中,行走在金融区和CBD,行人也相对稀疏,我们拜访的客户,公司里都显得比较空旷,很多会议室是空着的。6、7点钟太阳落山前在旧金山的金融区就已经基本没人了,星巴克也早早就关门了(但是早上开门很早,一般是5点甚至4点半开门,让我很惊讶)。





4点半就开门的星巴克


后来我们询问了一下才大体知道,目前多数公司还是一周三天工作制(比如周二到周四),似乎已经形成了习惯,周一和周五基本没有太多人来上班,甚至还有一些公司依然是全部远程工作。“大城市”纽约要好一些,每天大概是工作4天。


这一情形依然是有点超我预期,所以当我告诉他们我们早就一周5天正常工作还至少加班一天的时候,他们都很惊讶。不过也有一些客户反馈,随着目前裁员逐步多起来,这个情形也有变化,比如害怕失去工作而更多回来上班,但显然离全部正常上班还有很大差距。


从这个角度上看,就业市场依然存在一定供给问题,同时商业地产这样的空缺率也就不难理解市场会有担心了。


相对空旷的旧金山商务区和依然营业的First Republic(向右滑动看更多照片)

06

新能源车:

比例很少,多数仍是燃油或混合车


街头偶尔可见的共享电动滑板车


由于国内新能源车火热,我此次还专门留意了一下美国的新能源车情况。结果却是完全另外一个景象。路上能看到的新能源车屈指可数,加州可能还略微多一些,但整体估计不到5%?整个行程,我打车中只有一辆是特斯拉。

07

交流中对市场的一些看法


虽然我此行来之前就有一些预期,比如美国客户相比香港和新加坡客户的观点可能要更加谨慎。但交流下来,在一些方面还是比我预想的要更加有挑战和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部分长线资金和大机构现在还在从整体配置层面去掉配置或者砍掉专门看中国的团队。这一点多少让我感到意外,因为资金最大流出的阶段是在去年,如果现在才做的话,结果上看已经非常滞后了。


对于这部分大机构而言,到底是因决策机制太慢太长而导致的情况(反而可以看做底部的反向指标),还是会有进一步的后续影响,可能还要观察。不过,团队的重构一般要更麻烦,因此如果去掉专门看中国团队并入新兴市场基金中,多少还是会影响对市场的专注度。


2)来自LP或者金主的压力,一些对冲或者long fund虽然对于短期市场回调有一些失望,也非常关注长期结构性问题,但依然是配置甚至是超配中国的,比如有些基金60%配置中国(美国背景基金),或者说过去10年一直超配中国(这也有可能是来自于我们见到客户的样本偏差有关)。但经过去年的波动,以及今年上涨以后的回调,来自LP投资者和金主的以来可能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面临赎回。这也使得他们在后续仓位和信心上会受到外部干扰。


3)隐性与合规成本。由于现在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在一些投资机构中,如果有中国仓位尤其是超配中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内部解释其合理性。如果市场表现好倒也可以,但若表现不好,则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质疑,这也导致一部分人可能选择暂时不配。


4)当前回报率的吸引力是否足够用以补偿潜在风险,比如可以从其他新兴市场甚至欧洲找到类似幅度的回报。


5)市场和板块轮动较快不易配置和把握。


所以,相比之下,也有很多美国投资者交易中国reopen的宏观趋势,但更多是交易这一宏观趋势的替代proxy,比如法国奢侈品、又或者其他受益于此的新兴市场等。


当然,也不乏乐观的观点,只不过可能还没有成为主导声音。华人和美国投资人都有,主要是基于增长、估值、盈利、配置等维度的对比来看中国市场的性价比,表示已经计入了太多的悲观预期和风险溢价,一旦出现一些积极变化,那么可能就会有更大弹性,所以需要等催化剂。另外,我们在西海岸受邀作为主讲嘉宾参加的一个投资论坛,会上也邀请了前美国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苏珊·桑顿(Susan Thornton),也会上也表达了近期一些积极进展和变化的看法。


至于在客户交流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和细节,就不在这里详细展开,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直接联系我们或者对口销售。


关于美国经济和市场,我们得到的整体反馈是,1)几乎较少有人觉得美国几家加州的银行出了问题会是什么大的问题。2)对美国经济不太担忧,虽然很多人都预期甚至期待在某个时间有衰退,但时间上可能会比较晚。而且火热的消费需求也不太像衰退。3)多数人认为美股估值偏高,但担心系统性崩盘风险并不多,所以ex US也是一个投资策略。3)对通胀的担心和关注较为一致,毕竟身处其中,但在能否解决上存在分歧,多数倾向于通胀还会有韧性,但认为会导致极端风险的不是多数。4)对债务上限的担忧不是很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