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中国改革年鉴:光明区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着力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深圳光明 2023-04-21


近日

2022中国改革年鉴刊发了

《光明区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着力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一文

文章围绕党建引领、改革示范、

一线赋能、科技支撑四方面

全面展现了

光明区在着力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形成基层治理“光明模式”中

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近年来,光明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持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着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尤其是在群众诉求服务领域,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光明区信访局相关同志获评全国“最美信访干部”,光明区获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优秀案例奖”;区信访局党支部荣获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区网格管理业务考核和法治深圳考核分别名列全市第一。2022年,光明区荣获全国首届信访工作示范县,区信访局局长获评“全国信访系统先进个人”,光明区团中央县域改革试点获评全国“优秀”等次;区政法委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获评第十九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区委政法委荣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状。2022年,光明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志愿服务“爱心超市”,在全市率先启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指南编制工作,在全市率先探索“党建引领+规范围合+科技保障+数字赋能”四端联动智慧防疫模式,在全市率先建设区级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



一、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凝聚力


(一)“书记在线”服务诉求。光明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书记在线”服务,以区委书记名义在网上分级受理群众诉求事项。目前已受理矛盾纠纷类诉求事项3938宗,化解率99.72%。近期,深圳市信访联席办组织召开现场会,在全市推广该做法。一是建立及时受理机制。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i深圳等线上平台设置“书记在线”上报端口,以区委书记名义在网上分级受理矛盾纠纷调处、法律服务、心理服务、帮扶救助等群众诉求事项。事项受理后,要求10分钟内告知受理情况、30分钟内承办单位负责人分级约见诉求人。二是建立提级办理机制。一般群众诉求服务事项原则上分拨社区当天办结。超出社区事权范围的群众诉求服务事项,按“社区发令、部门执行”原则报请区、街道相关部门研究解决。重大疑难群众诉求服务事项,直接转交区相关职能部门或所在街道3个工作日内办结。三是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对“书记在线”工作开展情况每天通报、每周排名,通报批评因工作不力导致信访量居高不下的单位和人员,表扬信访量最少的单位和人员。



(二)社区受权“发号施令”。为解决社区有责无权无法解决诉求服务事项问题,光明区建立“基层发令、部门执行”机制,赋权社区党委“发号施令”。一是社区党委“发令”。区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把自身权限赋予社区,将盖有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章的空白“红头通知”发至社区。当需要职能部门参与调解时,社区党委书记签发“红头通知”,要求相关部门到场处理。二是职能部门执行。相关部门听令后,必须在指定时间安排指定人员到指定地点处置问题。明确规定处置各类事项时区、街职能部门报到的时限、到场领导级别和化解时间。职能部门对“社区发令”的响应情况和问题处理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占比35%。三是区委领导督办。组建包括光明区委书记在内的“发令执行”微信群,随时督办群众诉求处理情况,真正做到部门“闻令”而动。2022年以来,光明区各社区向职能部门“发令”515次,调度1600余名干部下沉一线,职能部门100%及时报到。


(三)支部建在家门口。一是支部建在城中村。将支部建在木墩新村、碧眼旧村、横岭新村等城中村,推动城中村围合式管理。推进物业公司进城中村,发动居民党员、楼栋长开展“行走村落”行动,搭建城中村党群“连心桥”,激活城中村治理“神经末梢”。目前已建立城中村党支部32个,服务居民2.5万余人次。二是支部建在居民小区。将支部建在侨新花园、新地中央等居民小区。目前已建立居民小区党支部88个,覆盖123个小区,覆盖率88.5%。疫情防控期间,居民小区党支部动员小区党员志愿者3150余名,提供送外卖、送货服务1.8万余人次,为儿童、孕产妇提供相关生活服务1.1万余人次。三是支部建在围合网格。疫情防控期间,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委强化领导指挥,在大围合区域成立临时党组织,小分格建立临时党支部,做到“疫情防控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已成立防疫临时党组织194个、先锋队175支,统筹网格员、楼栋长、物业公司、志愿者等抗疫力量,带动16.3万余人次志愿者支援一线。



(四)党员冲在最前面。一是开展“党员报到”工作。组织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所在社区、片区网格、居民小区就近报到。目前已动员约1.3万名党员到社区、片区网格报到,报到率近100%,组建473支光明科学城党员志愿先锋队,包括12支大队、126支中队、335支小队,开展隐患排查、健康守护、关爱便民、服务企业、环境保护、科普宣传、诉求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140万余人次。二是实施党员“包格联户”。将报到党员科学编组、精准入格,组织网格员队伍、报到党员与片区网格内存在困难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矛盾突出信访户等特殊群体开展“联户”,走访片区内居民群众、企业、经营商户等各类群体1万余人次,主动收集各种意见诉求。三是支持党员调解纠纷。推动新湖街道楼村社区6名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组成“陈老调解室”,参与社区居民家庭矛盾调解、企业劳资纠纷解决、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社区志愿服务等工作。已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100余宗,做到问民所需,为民所想,探索社区服务新模式。


二、坚持改革示范,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力


(一)群众诉求服务机制改革再深入。一是建立重点领域源头治理机制。依托光明区群众诉求服务智慧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算”出群众“吐槽”最集中的信访堵点和诉求难点,预警重点领域突发或敏感事件。选编重点、热点和突发事件信息,发送分管区领导和相关部门,提前研判、预防和处置。今年发出预警信息186条,推动矛盾风险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二是建立人民建议征集机制。畅通人民建议征集渠道,在“i深圳”“治理通”APP、“光明区群众诉求服务”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开通“人民建议征集”模块,在全区群众诉求服务平台(站点)设立“光明民情民意”收集点。整合平安志愿者等1.49万余名普通征集员、各行业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等500名特约征集员,组建人民建议征集员队伍,征集群众诉求及其办理建议。目前共收到学位问题、城中村管理等建议333条,均第一时间采纳办理,办理率100%。三是建立社区“五老”评理制度。公开挑选有能力、有威望的“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建立社区“五老”评理员库,目前在库人员106名。按照自愿、公开、依法原则,组织信访人、信访事项办理单位代表和利益相关人参与现场评理,由社区“五老”评理员综合评判,出具评理意见。经“五老”评理认为信访人原诉求合理并符合政策法规的,区信联办予以支持。目前已开展“五老”评理5次,为妥善化解塘家社区旅馆租赁合同纠纷、张某房产查封等信访案件,提供重要参考。四是建立第三方专业评价机制。邀请律师事务所、仲裁院、公证处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涉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房分配、噪音污染等重大疑难复杂信访诉求及其处理结果的合法性进行专业评价,出具法律意见书报至区信访部门,为依法处理提供依据。已与10家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3宗重点案件法律评价,出具相关法律意见书20余份。



(二)网格化治理机制再优化。一是平时设置“片区网格+综合网格”。将全科网格优化调整为103个片区网格(红网格),将原基础网格优化调整为1734个综合网格(基础网格),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构建“社区+片区网格”两级管理架构,优化网格化管理,建立103个片区网格党组织,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职、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二是战时实行“大围合+小分格”。按照应围尽围、能围必围、围就围严原则,平战结合科学设置围合圈层。平时全区设置围合区域191个,其中城中村围合87个、物业小区围合104个。发生疫情时,根据防控风险调整围合单元,在城中村实行“大围合、小分格”,即在城中村围合单元内部,划分若干3000人左右的小分格,每个小分格保留超市、餐饮等生活必需场所,最大程度减少人员聚集。目前光明87个城中村已细分为378个小分格,实现社区防疫更加精准精细。


(三)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再健全。一是建立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在全市率先建立“爱心超市”,链接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为志愿者、市民群众提供志愿活动、互动交流、积分兑换、礼遇回馈、文化体验、成长赋能等服务,引导志愿者、市民群众深入参与志愿服务和基层治理。目前已建成“爱心超市”38家,在38家“爱心超市”的基础上,建成“爱心超市”升级试点7个,组建爱心超市特色志愿服务队伍24支,发布防疫志愿服务项目4.9万项,发动志愿者20.9万余人次,实现志愿服务时长82.9万小时。二是探索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通过“爱心超市”将志愿服务时长兑换成“爱心积分”,鼓励“爱心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奖品。每1小时志愿服务时长兑换1爱心积分,每季度满30爱心积分可兑换奖品1次。使用的爱心积分越多,兑换的奖品价值越高。目前已为2000余名志愿者兑换奖品。


(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制再完善。一是制订场景式综合巡查清单。全面梳理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科学划分风险等级、风险类别、巡查主体、巡查频次及整治主体等内容,形成街道综合行政执法475项场景式综合巡查清单,探索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与网格巡查紧密衔接的“巡纠治”全链条模式。二是编制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指南。在全市率先启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指南编制工作,构建全覆盖、可操作的指南体系,为街道执法工作提供全面指引。目前各部门已完成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指南编制工作,成功编印一套指引、一套典型案例、一套综合管理工具,陆续印发至各街道,供一线执法人员参考。三是建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三库一平台”。搭建以法律法规库、执法事项库、典型案例库为核心的光明区智能辅助执法平台,推进基层执法数字建设,将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指南纳入平台智能检索,方便执法人员快速查询相关信息,提高执法成效。四是成立专业讲师团和导师团。从城管、规自、规划土地监察、住建、民政、文体、水务等10余个相关部门和相关法律顾问单位,抽调40名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厚、业务能力强、授课能力强的讲师,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执法讲师团,每月深入街道开展培训指导工作,已开展培训32场次。从区级单位选取13名,从各街道选取10名业务骨干,组建光明区行政执法导师团,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强化执法业务指导。五是组建区级特邀监督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企业代表、高校教师、医生、律师、社会工作者等社会人士30人,组建区级行政执法特邀监督员,分为安全生产和劳动监察组、交通和医疗卫生组、食品药品和市场监管组、环境水务和城市管理组、国土规划和住建组5个执法监督组,定期开展行政执法常态化监督。


三、坚持一线赋能,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执行力



(一)资源下沉一线。一是人员下沉一线。整合土整、住建、水务、建筑工务、教育、人力等矛盾多发部门以及街道各类社会治理力量,前往社区一线开展工作,做大做强社区。如马田街道推动安监、消防、网格、劳动、城管、治安、交通等面向基层一线的治理力量“应沉尽沉”,将682名工作人员下沉至8个社区,联动开展工作。区人力资源部门从街道、社区和重点企业,挑选481名工会干部成立劳资纠纷预警信息员队伍,深入企业摸底,不定期报告企业未及时发放工资、异常安排轮休等劳资纠纷隐患,充分发挥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协调人、第一帮扶人作用。2022年收到劳资纠纷信息员上报2970条排查信息,报告和跟进40余条劳资纠纷隐患情况。二是资金下沉一线。将片区网格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街道层面统筹,落实片区网格党组织活动经费、“民生微实事”经费、办公经费等经费。区财政每年安排每个社区3000万元强基惠民工程经费和200万元民生“微实事”专项经费,由社区党委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党群服务活动,推动社区民生基础工程建设。




(二)阵地建在一线。一是群众诉求服务站点全覆盖。构建“1+6+31+N”群众诉求服务体系,包括1个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6个街道群众诉求服务大厅、31个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以及依托商场、工地、医院、住宅小区等人员密集、矛盾多发场所建设的197个诉求服务站点,形成“500米群众诉求服务圈”,实现“群众集中在哪里,站点就建在哪里”,帮助群众在家门口解决诉求。在全国率先设立建筑工地群众诉求服务站82个,基本覆盖全区所有50人以上工地,做到“工地的事情在工地解决”。二是党群服务阵地进网格。打造86个集合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和治理功能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片区网格党群工作阵地,既满足网格员日常办公、议事决策需要,又成为片区网格党组织开展群众诉求服务、党群服务的重要窗口。三是职工服务直通车暖民心。开通“光明暖工号”职工服务直通车,推动建会入会、法律援助、互助保障计划、新就业形态“送温暖”“送清凉”等工会服务进社区、进园区、进重点企业。“光明暖工号”职工服务直通车开展41场服务,惠及职工2万余人。


(三)服务送到一线。一是提供“一站式”群众诉求服务。立足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将群众诉求服务内容从单纯的“解决群众矛盾纠纷”,拓展为“一站式”提供纠纷调处、法律服务、心理服务、问题投诉、人民建议、帮扶救助等多项服务,构建为民服务“生态圈”,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2022年已处理问题投诉1259宗、纠纷调解8777宗,提供法律服务5581宗、心理服务2367宗、帮扶救助192宗。二是打造“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构建“1+6+31+N”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整合社区法律顾问、调解员等388人公共法律服务队伍,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审查合同和法治体检等公共法律服务。实施“1+1+N”社区法律顾问模式,让社区法律服务律师由“走读生”转为“寄宿生”。2022年社区法律顾问已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2607人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法治讲座1752场,审查法律文书1585份,出具法律意见1567宗。三是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依托“家门口”党群服务阵地,推出政务、法律、教育等服务清单100项。定期举办社区、小区“便民服务大集市”,开展助老、助残、助医、助学、助疫情防控等结对帮扶服务80余项,服务居民3万余人次,获第三届深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十大优秀案例。在马田街道试点开展党群便民服务“云”集市,通过线上集中预约、线下分散参与,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2000余人次。


(四)领导深入一线。一是压实领导包案责任。区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包案23宗,研究案件58次,接访信访人38人次,推动化解涉征地拆迁、重大劳资纠纷等重点案件10宗。如区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接访信访人代表,成功化解联积厂搬迁及劳资纠纷问题、李某严花木场搬迁补偿问题,推动其签订息诉罢访承诺书,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二是坚持领导高位推动。特殊防护期间,区主要领导亲自到信访维稳工作专班现场调度,分管区领导每天调度落实重点防护工作要求,其他区领导主动研究重点信访案件化解情况,接访群众105批次,保障重点时期辖区平安稳定。



四、坚持科技支撑,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原动力


(一)整合智慧治理平台。一是以智慧管理系统构建群众诉求服务闭环。依托群众诉求服务智慧平台,群众可一键反映诉求。所有经“治理通APP”、微信小程序、“i深圳”等端口流转到群众诉求服务大厅(站点)的矛盾纠纷事项,统一在智慧系统实时反馈、动态更新,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二是以“民声云”平台整合民生信息渠道。整合市12345政务热线、区长热线、政府网站留言信箱、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i深圳”随手拍、舆情系统、群众诉求系统和市民生诉求8大民声信息渠道,构建“民声云”统一分拨平台,实现民生问题和咨询诉求智能分拨、一网通办。目前平台平均每日处理事件192余宗,办结率100%,办结时间压缩40%。三是以基层治理一体化平台聚合社会治理事项。整合民生云、群众诉求服务、治理通等基层治理系统,汇聚28374个视频监控、13731个视频门禁、18类传感器等技防预警信息,联动城管、消防、街道、网格员、经营者等主体,打造基层治理一体化平台。基层治理一体化平台统一管理全区网格及民生事项,具备事项清单管理、网格划分配置、主动预警、巡查上报、事件分拨、督查督办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各部门只需一次登录,即可访问所有基层治理应用。



(二)共享社会治理数据。一是建设区级基础数据库。加强数据共享开放顶层设计,出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制定全区数据开放共享目录,汇集各类数据21.7亿条,与各单位共享数据8.6亿条,向市民开放数据120余万条。二是打通疫情防控数据壁垒。在全市率先建设光明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率先建设“白名单”管理系统,与原有区围合智慧管控平台、大数据核查系统、网格管理系统互通数据,整合相关部门“白名单”、“场所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数据资源,定期开展数据清洗,补全和校验关键字段,建成全区居住类、行业类、临时类“白名单”,实现全区人员全覆盖分类管理。目前居住类“白名单”登记人数107.2万人,行业类“白名单”系统登记人数63.07万人。针对行业类“白名单”,开发行业人员管理“光明通”系统,划分10个行业大类、23个行业小类、67个具体行业,建成全区统一行业“名单库”。


(三)拓展社会智治场景。一是绘制纠纷预警“一张图”。建立群众矛盾纠纷分级预警机制,根据矛盾纠纷涉及人数、紧急程度、涉案金额等因素分级分类,自动生成风险评估图,在智慧系统实时显示和动态更新,为相关部门和领导实时掌握情况、研判形势、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做到“一键可查、心中有数”。二是推动司法确认在线应用。充分发挥深圳移动微法院小程序等智慧移动业务系统,配合区人民法院在全区各级调委会推广使用司法确认功能,2022年区人民法院通过融平台已办理司法确认案件3356宗。三是打造“数字楼宇”品牌。整合系统数据资源,以楼栋为治理单元,聚焦楼栋内人员、事件管理要素,开发楼栋智能身份证、楼栋分类分级管理、“楼长通”智能终端系统,建立楼宇人口管理服务、量化考核评价、共建共治共享管理机制,形成具有光明特色的“数字楼宇”城市微单元治理体系。目前已为31223栋居住功能楼栋建立楼栋智能身份证,评选放心级出租屋24326栋、一般级出租屋5256栋、警示级出租屋1641栋,通过“楼长通”系统组织楼栋长参加疫情防控、治安巡逻等活动7435人次,上报隐患事件2595宗。


内容来源:法治光明

编辑:麦乐瑶

校审:赖飞扬 邓红丽 谢燕丽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


推荐阅读

① 光明农场梦幻风车节来了!开启“寻风”之旅→


② 新增公办学位1.3万个!光明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正式发布


③ 科学城展现人才磁吸力!光明区可售型人才房受热捧


赞一下你最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