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元年,被C端用户们“证伪”了的AI产品(下)

白鲸小编 白鲸出海 2024-05-28

昨天的文章中我们分析了 AI 聊天/搜索、AI 生图/修图两个产品类型中的落榜产品,今天让我们继续来看在 AI 视频和 ToB 综合应用,这两个产品类型中被市场“证伪”了的那些产品。

出品 | 白鲸出海编辑部

作者 | 张凯然

编辑:殷观晓

AI 视频:生成虽然是下半年

最强风口,但流量依然属于剪辑

在我们对上半年榜单的观察中,针对 AI 音视频得出的结论是“相比生成功能,编辑工具更受欢迎”。但是在下半年,赛道的风向似乎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

AI 视频生成产品更新时间表|图片来源:a16z

随着 runway 更新视频生成模型 Gen-2,HeyGen、Pika 等产品也通过高质量的 AI 生成视频获取了很多流量。随后,头部玩家们纷纷入场,Stability AI 推出了 Stable Video Diffusion,谷歌推出了 VideoPoet 和 W.A.L.T 等视频生成模型。

AI 视频生成俨然成为了下半年最炙手可热的产品方向,资本也从原本的不怎么感兴趣开始掏出真金白银,从创业者分享来看,这块确实还是有用户需求的,只是视频生成依然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下半年搭载“黑科技”的视频生成产品推出,也显著的影响了已经在上半年 Top50 榜上产品的流量。可以看到上榜的 7 款产品中,有 4 款都掉下了 Top100,掉队率是比较高的。

数据来源:Similarweb

但是具体观察这些产品的流量可以发现,在未掉队的产品中,除了 runway 这种跟着风口起来的产品,流量增长非常明显外,具有刚需属性的视频编辑产品流量仍然坚挺,这其中的代表产品就是 Veed.io 和 Clipchamp。从数据来看,这两款头部 AI 视频编辑产品虽然出现了流量下滑,但幅度不大,算是守住了基本盘。

Pika、Runwayml、HeyGen 12 月的流量数据

而且就算是下半年最热的 AI 视频生成产品 runway、Pika、HeyGen 的流量,其实都也没有超过 Veed.io 和 Clipchamp,甚至 Pika 和 HeyGen 的流量只有它们的一半不到。虽然下半年视频生成的热度很高,但是仍局限在有限的用户群体中。

而就在春节期间,OpenAI 推出的视频生成产品 Sora,可能将彻底改变这个现状。Sora 可以生成最长 1 分钟的视频,相比只能生成几秒钟视频的 Pika、runway 等产品(runway 最长可扩展到 16 秒),优势明显,而且 Sora 还支持整合多段已有视频和向前或向后扩展视频的功能,这也是之前产品都不具备的。

Sora 生成的视频 | 视频来源:OpenAI

不仅如此,从 OpenAI 给出的例子和其他媒体的相关介绍来看,在视频连续性、AI 对任务的理解、对真实世界、运动镜头的模拟等方面,Sora 呈现的效果都碾压其他竞品。目前 Sora 仍在内测中,OpenAI 也尚未给出用户端落地和商业化的方案,但在不久的将来,面对 Sora 的竞争,runway 等“老玩家”们的生存空间一定是更小了。

四款落榜 AI 视频产品功能总结

说回落榜的四款产品,其中更偏视频编辑的产品流量下滑幅度更小,而以视频生成为主要功能的产品的流量下滑更加明显,比如 Kapwing AI,它虽然有视频生成功能,但是更突出视频编辑,它的下滑幅度是 4 款产品中最低的。

注:根据 Filiki 的提示信息,
该视频是 AI 从数据库素材中拼凑而成。

而在剩余主要偏向视频生成的 3 款产品中,Fliki 定位偏向商用。主要是生成短视频和商业宣传片,这需要对内容有严格的审核、版权要明确等等,对于某些群体来说,属于刚需,下滑幅度相对小一些。

D-ID 和 HeyGen 7-12 月流量
|图片来源:Similarweb

而 Kaiber 和 D-ID 的下半年流量的下滑幅度均超过了 50%。

HeyGen 和 Veed.io 的 AI 数字
人页面|图片来源:HeyGen、Veed.io

D-ID 是一款 AI 数字人产品,靠入局较早获得了不少流量,在上半年的榜单中排名第 29 位。但是进入下半年,包括凭借“AI 视频翻译”火起来的 HeyGen 在内的很多 AI 数字人产品涌现,甚至 Veed.io 等流量基数更大的 AI 视频产品也都上线了类似功能。突然涌现出了这么多的竞争对手,作为“老玩家”的 D-ID,被分走流量也是难以避免的。

Kaiber 音乐生视频功能是视频
生成产品中独有的|图片来源:Kaiber

而 Kaiber 则是艺术向的 AI 视频生成,可以基于文字、图片、音乐生成视频,还提供多格式混合生成、视频风格化等功能。其产品形式与 Runway、Pika 等产品更相似一些,甚至比它们功能更丰富。但 Kaiber 却是 4 款落榜产品中流量最低且下滑最明显的,完全没有拿到“赛道红利”。

Kaiber 生成的视频,提示词:天使,带有金色

的翅膀,飘在天空中祝福大众|视频来源:Kaiber

Pika、runway 生成视频
的效果|视频来源:YouTube

笔者对 Kaiber 进行了测试,总结出以下三个问题。

1、视频风格比较单一。虽然 Kaiber 提供 5 种风格 6 个主题的选项,但是无论怎么选,Kaiber 生成的视频基本都偏二次元风格,没有本质性差别。

2、AI 理解能力基本合格。Kaiber 的 AI 模型基本可以正确理解提示词,但是面对 3 个要点以上的复杂提示词,会出现缺失元素的现象,但总体和其他产品的表现差不多。

3、生成视频质量不佳。Kaiber 生成的视频画面连贯性较差,给人一种“掉帧”的感觉,人物的面部表情也比较呆滞,与 Pika 和 runway 等产品生成的视频质量差得很远。

既没有视频编辑的刚需属性,又要面对视频生成赛道巨头入场、明星产品快速融资迭代的碾压,造成了 Kaiber 较差的流量表现。

下半年部分 AI 视频生成产品融资情况

ToB 综合应用:在大模型

的泛化能力下,几乎全军溃败

上半年上榜的 7 款 ToB 综合应用有 6 款都落榜了,是四个品类中落榜率最高的。

而且从数据来看,所有落榜产品的数据都出现了下降,且幅度都不算低。

Looka 的 Logo 生成功能(上)、设计功能(下)

其中,流量下滑最少的是 Looka。这款产品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Logo 设计和营销产品设计(社媒海报、名片、信纸等)。类似于拿到 AI 噱头的 Canva,场景刚需、功能不拉胯,受影响不大。

但是其余几款产品,不是说产品面向的场景不刚需,而是都被巨头卷到了。

下滑幅度较大的 ToB 综合应用功能概览

从功能上来看,ToB 综合应用其实并没有一个代表性功能,而是结合了文字生成、图像生成、AI 语音、数据处理等多种功能,应用在营销、设计、宣传、SEO 等多种商用场景中。这样的问题有 2 个。

一是,这些场景不是非刚需,但绝大多数用户在这些场景中会习惯性地使用 Google 和微软等巨头的产品,比如微软的 Office365 和 Google Workspace。而如今两者借助于自己身的 AI 积累,分别在 Copilot 和Gemini for Google Workspace 中推出了适应办公场景的 AI 工具,用户只要订阅了产品,就可以直接使用了。作为 copy.ai、WRITER 这样的产品,下重注在 AI 巨头垄断的业务场景中,被碾压的结果也可预期。

二是,这些产品本身并没有细抓一个需求做到极致,形成差异化,也就因此无法做到即便是大模型迭代之后能力的泛化和升级,也能提供更优于他们的体验。

例如,笔者设计了 2 个测试。

测试 1 应用文写作,用同样的提示词让 ChatGPT 和 Copy.ai 的文案生成工具生成一封道歉邮件。

测试 1:撰写道歉信

对比下来发现 ChatGPT 的内容和遣词造句都略优于 copy.ai,比如 ChatGPT 生成的文章中就详细地阐述了缺课后的补救措施,而 copy.ai 则只空洞地提了“请假并补课”。

测试 2 幻灯片大纲生成。笔者分别用 ChatGPT(付费版)和 Tome 生成了一个关于“拿破仑生平”的演讲 PPT 大纲并配图。这个测试会考验 AI 对提示词的理解、文图对应、上下文逻辑、生成图片、文字的质量等多个方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测试 2 幻灯片大纲生成,

注:Tome(下)、ChatGPT(上)

从结果来看,ChatGPT 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图片和文字对应得很好,将拿破仑的生平按时间排序,生成图片和文字的质量不错,除了需要自己排版不能直接导出 PPT 之外没其它问题。
而 Tome 生成的内容整体质量不太高,表现远逊于 ChatGPT。虽然它可以搜集到正确的信息,但是对于信息的梳理是比较混乱的,并没有按照时间或者成就等顺序将信息梳理清楚。而且 Tome 生成的配图都与主题完全无关,说拿破仑的事情却配上了中国风的图片。
同样是每月十几二十美金的成本,买个 ChatGPT+,用上几百个 GPTS,明显更香。

写在最后

纵观整个榜单的变化, AI 产品貌似都走在正确的大方向上,AI+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向都被证明有效。

但是具体到这 20 款掉队产品可以发现两个趋势:

1、在某些特定领域,注定只有头部大厂与 1 或者 2 个明星创企。

例如 AI 聊天/搜索品类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寡头市场,目前 Google、微软等大厂的产品分走了大部分蛋糕,AI 技术的迭代带来了新变化,但也只有 OpenAI 这样极少数的头部企业,才有可能跑出来,入局门槛很高,预期再过一年,现有的产品们会再少几家。

又如 toB 的办公场景,这些本来被巨头覆盖和垄断的场景,虽然可能和 AI 融合非常自然,但初创企业极大概率也会随着大厂迭代产品而消失。

2、把 AI 应用在刚需场景的产品流量更稳定。在 AI 图像和视频赛道中,更具刚需属性的图片/视频编辑功能流量会更坚挺一些,而他们的思路则都是将 AIGC 融合到已经被证明过的场景中去,甚至去淡化 AI 的存在感。

推荐阅读

苹果供应链外迁,一场豪赌

全球最赚钱黑人社交App,背后的故事

7个方向35个头部AI产品,几个来自中国?

AI元年,被C端用户们“证伪”了的AI产品(上)

沉寂3年的北京厂商“离谱爆改”合成,却收获千万月流水

商务合作

Cassie | 微信:18506490569

Ares | 微信:18606066421

Lina | 微信:13381020131

David | 微信:13809501924

媒体合作

Echo | 微信:13003974360

开发者对接

Shadow | 微信:18650708568

卖家对接

Demerly | 微信:18150844790

客户服务

Lia | 微信:baijing018

与CEO聊合作

白鲸出海魏方丹 | 微信:bjbandari02

(添加请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按识别二维码,备注“白鲸”申请加入白鲸社群,获取更多资讯、活动、资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