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老人与海》,“永远鲜活、永远旺盛。”

祝你开学快乐的 清华大学小研在线 2023-09-10

读书是致知穷理,也是立德修身。

为了培养清华同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2015年开始,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每年都会向新生赠送一本书,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寄送至每一位新生手中。

2015年至2021年,校长邱勇院士赠书依次为《平凡的世界》《瓦尔登湖》《艺术的故事》《从一到无穷大》《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乡土中国》《老人与海》。阅读过后大家都表示收获颇丰。

恰逢开学季,来跟随小研一起了解一下今年秋季学期的书单首席——《老人与海》吧!


书本概述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邱勇校长曾在致2021级新生的信中,强调了书中体现的“人无精神不立”的重要性。他写道:“希望你们在新的人生阶段,敢于直面一切困难挑战,注重塑造坚韧精神,不断磨砺勇毅品质,这种精神和品质将成为你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这个故事里的每一句话,都有着墨穿纸背的力量。生活中,一些人正在向着梦前行;你呢?你的梦又是什么呢?”

—— 摘自豆瓣用户“大狗熊”


“老人与海是一个冰山式的隐喻——一个人孤独地面对严酷的挑战时,他怎样克服这个世界。与其说是信念、力量与忍耐,不如说就是靠一己的执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咬咬牙,挺过去。”

——摘自豆瓣用户“吕启正”


“我所理解的就是勇敢、孤独、坚韧、与自己的对话,无论怎样,坚持到底。”

——摘自豆瓣用户“红拂夜奔”



来自“一字班”的阅读心得

很多“一字班”新生都认真读完了《老人与海》,感受到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竭尽全力的奋斗精神,对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遇到难关,我们只有迈过去!”

因自强对抗命运被广泛关注的“截肢少年”周桐,对书中“永恒的精神”深有共鸣。周桐高二时突遭车祸,左小腿被截肢,先后经历8次手术,缺课7个月,但他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取得了高考总分684分的好成绩,还获得清华大学自强计划降40分的优惠录取认定,最终被清华大学建筑类录取。他说:“这种永恒的精神不是一个人、一段时间需要,而是一辈子都会需要的;如果拥有了,就是一生的财富。”周桐回忆起书中老渔夫左手抽筋后,仍然咬牙坚持的情节,深有感触:“遇到难关,我们只有迈过去!”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

入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程梓峻、程梓桐,是一对从小对数学情有独钟的双胞胎兄弟,他们立志为数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在收到校长赠书之前,兄弟俩都已自主读过《老人与海》。弟弟程梓桐说:“书中老渔夫的经历从捕鱼的角度看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却成功了。这种毅力和韧性对我的影响很大。”哥哥程梓峻补充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永葆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我想这可能是校长希望我们阅读这本书的原因。”


来自邱勇校长的勉励

今天,在开学典礼这堂特殊的“新生第一课”上,邱勇再次和同学们谈起向新生赠书《老人与海》的缘由:“勇毅坚韧的品格赋予个体顽强的生命力。个体生命力是激流巨浪里永不言弃的拼搏,是崎岖长路上风雨无阻的跋涉。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其名著《老人与海》中,描述了一个外表消瘦憔悴、内心却无比强大的老渔夫在大海中与大鱼殊死搏斗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的不屈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老人与海》描述的那种精神,确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看似不可克服的困难,而正是在战胜这种困难的过程中,不朽的生命力才得以彰显。1913年考入清华的潘光旦先生,因摔伤引发骨结核,在17岁时右腿截肢。但他坚持勤学苦读、不改坚强乐观,‘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英文更是全级之冠’。新中国成立后,潘光旦先生不辞劳苦,拄着双拐跋山涉水,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为我国社会学、民族学作出了突出贡献。”邱勇校长寄语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敢于直面一切挑战的勇毅,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坚韧,在人生的道路上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来自总书记的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在公开场合给予《老人与海》高度评价。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美国文学大师海明威。2015年9月,在西雅图当地政府和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晚宴上,习近平主席面向全体美国人民发表重要演讲。

“一种永恒的精神”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我就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我去过古巴两次,第一次是在福建工作时去的。我说,我们找找海明威当年写作的那个遗址吧。后来,到了他写《老人与海》的那个栈桥边,场景和小说中的一模一样,几个黑人孩子在那儿戏水,旁边有一个酒店,这个酒店是他写作的地方。我们专门在那儿吃了一顿饭。第二次去古巴的时候,我已经是国家副主席,他们听说我想了解海明威,就带我到了城里面一个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他曾经在那个酒吧里写作。海明威最爱喝的一种饮料叫“莫希托”,是用朗姆酒配薄荷叶,再加冰块和白糖制成的。《老人与海》描述的那种精神,确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4日24版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

“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中国人民一向钦佩美国人民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也喜欢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还读过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摘自《人民日报》( 2015年09月24日02版)

《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



品读《老人与海》

愿我们“永远鲜活、永远旺盛”


编辑 | 杨滢

审核 | 白浩浩 杨广进 张译匀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