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育人专栏】许志勇:“一导三博士”的背后

菁菁渊渊 湖北经济学院 2024-06-03


在对许志勇老师的采访中,数次聊到“信心”这个关键词。在许志勇老师看来,信心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信心是一种力量”,许志勇老师总是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然后才是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采访中许志勇老师还分享了他在教学中的一个小秘诀:每当学生们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取得一些进步时,他都会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表扬。这种正面的鼓励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感到被认可,还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近期,许志勇老师所指导的杨青伟、宋泽、韩炳三名研究生传来喜报:三人分别考取首都经贸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西大学博士。


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


回忆起许志勇老师对自己的指导,研究生杨青伟说起一件小事。研一时杨青伟精心准备了一篇文章,结果投稿被拒。许志勇老师知道这件事后,打开电子邮箱,幽默地跟杨青伟说:“你看,老师的拒稿比你多不知道多少咧。”杨青伟低落的情绪瞬间一扫而光,许志勇老师又逐字逐句地分析文章的不足,梳理文章的逻辑结构,最终顺利发表。有了第一篇文章积累下来的信心,杨青伟又在读研期间先后发表一篇北大核心期刊,两篇CSSCI期刊。


“作为硕导,要比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掌握前沿的方法,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许志勇老师在采访中说道。在许志勇老师看来,一个优秀的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激情和好奇心的“点燃者”。“我鼓励我的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永远不会有终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作为研究生的宋泽深有体会,“许志勇老师外出参会,都会在群里把当天会议内容分享给我们。” 每次许志勇老师参加完学术会议回来,宋泽和他的同学们总是期待着与老师一起讨论新的理念和方法。“我们会针对老师带回来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大家集思广益,找到最佳的研究思路。”


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许志勇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去创造新的知识。”宋泽说道。


在许志勇老师看来,科研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方式。“当你把科研当作生活的一个部分时,你会发现它不再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而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探索之旅。”


许志勇老师认为,科研的魅力在于不断发现未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每当我们在实证研究中观察到意料之外的结果,或者在数据分析中发现新的相关性,那种兴奋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些都是科研带给我们的小确幸。”


许志勇老师经常向学生们强调,科研需要耐心和毅力,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热情和好奇心。“如果你对所研究的领域充满好奇,那么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你都会觉得自己是在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在忍受。


此外,许志勇老师还鼓励学生们平衡科研与生活。“科研是重要的,但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体验和欣赏。只有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时,我们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研中。”


研究生韩炳说,生活中,许志勇老师更像一个家长,会抽出时间跟学生一起打羽毛球、跑步,天气炎热时也会为学生带来甘甜解暑的西瓜。每逢节假日,许老师还会提醒带的学生“给家人发条短信。” 自己有一次因为学业压力大感冒,许老师还发短信关心问候。“像热爱科研一样热爱生活,是许志勇老师教会我们的人生法则。


多告诉学生“向上的可能”


研一的第一次见面,许志勇老师就会让自己指导的硕士写下“三年计划”,尽可能地具体、详细到完成的时间,力求目标清晰。这份计划不仅包括了学习的预期,还涵盖了未来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


等到学生逐步适应了研究生的学习节奏,并且具备一定科研能力,许志勇老师会与学生们一起审视这份“三年计划”,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这种动态的规划过程使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应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同时也确保他们的研究方向始终与个人的长远发展保持一致。


“我的研究生其实很忙的。”许志勇老师笑着说,“研究生一进来的时候,我就会布置一篇实证研究的文章,要求他在一年内完成。学生有了目标之后就会去了解研究方法,就会尝试着动手去写、去跑数据。我们导师也会花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培养去做研究方法的培训,针对研究内容,结合学生基础去做一些定向的培训,从而让学生养成‘在用中学,边学边用’的习惯。”


“我觉得教育就是告诉学生一种‘向上的可能’。”许志勇老师扶了扶眼镜说道。“从‘三年计划’的结果来看,学生最终的成就是高于三年前的预期的。”在许志勇老师看来,“三年计划”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记录了学生们日复一日的努力、汗水和成就。“当学生们站在硕士学业的终点,回望自己的成长时,会发现他们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师者如山’,我们在成为学生攀登的目标时,也要俯下身来,帮助学生登上新的高峰,实现‘向上的可能’。


“不止一个导师”的硕士培养模式


许志勇老师坦言,“一导三博士”离不开学生的努力,也离不开学院其他老师的合力指导。“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像处在一个大家庭。三名考博成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离不开胡伟院长在科研立项课程上指导选题,为研究生定下研究目标,通过实证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做‘真正有价值的文章’;还有刘迅教授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学生的学术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许志勇老师介绍道:围绕“需求导向、学科互融、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凝练出“重综合素质、重实践应用、重职业操守”的“三重”人才培养理念。“学院的研究生其实‘不止一个导师’。”学生不仅有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突出的校内导师,还有不少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校外导师。这样的配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实践机会,学院同社会一起,共同搭建“基于产学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这种双向互动确保了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平衡,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近期推荐    

 



北经济学院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杨真宇

资料来源 / 融媒体中心

审稿 / 金苑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或使用,敬请联系

征集【文字 / 摄影 / 视频作品】

欢迎投稿至:news@hbue.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