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诺 | 你也为孩子上学发愁吗?

2016-04-01 一诺 奴隶社会

题图:幻象,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717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今年夏天,我们会搬回北京,和所有家长一样,第一件想到事就是给孩子找学校。

坦白说,我对所有看过的学校都不满意。公立学校的问题,大家都懂的,国际学校呢,又把孩子培养成外国人,我不希望这样。有少数能做到结合的学校,又弥漫着贵族气氛,和我们价值观不符。好学校也不是没有,但由于位置资格等种种问题,对我们不现实。在各种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讨论中,让我最不舒服的,是到处弥漫着的一种所谓为了孩子“前途“的焦虑情绪,感觉远远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所以长话短说,我们决定在北京开办一所学校。从最开始有这个主意吓自己一跳,到得到无数专家贵人相助,渡过了不可思议的三个月,现在这件事开始有模样了。今年的起点,我们会通过一个在中美有15年历史的国际教育和交流的教育基金会,和朝阳区一所优秀的公立学校合作,利用公立学校的民办资质办学。第一年规模很小,所以不是用这篇文章招生,但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理念和实践。

下面给大家讲几个部分,一是“引子“,说说我们怎么开始的;二是我们的愿景,包括做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三是怎么干,包括我们的思路和方法,以及长远打算;最后说说大家可以怎么参与。不过要说清楚哈,这是我个人的行为,和我的工作无关。愚人节发这篇文章的“深意”,大家自己体会吧。


引子

去年12月底,我和华章在加州Mountain View可汗学院的办公室见到了萨尔曼可汗同学。见面是因为可汗学院的内容在考虑进中国,我们去聊聊并提供一些意见。可汗是美国教育创新方面神一样的人物,网上有很多文章,还有TED演讲,我想读者朋友们大概都熟悉。会面快结束的时候,他说,对了,我楼下有个实验学校,你要不要去看看?然后说,你要不在北京你们办公室楼下也开一家,两个学校的孩子们可以 Skype 学中文学英文。我们都笑,说哈哈那会是一个好主意。然后他补了一句,“I’m only half joking, take a look and think about it!“ “我不完全是玩笑,你看看这学校,想想?”

回头看看,虽然现在我们想做的不是可汗学校的“分校“,不过这次谈话是最初长草的开端。

我们去楼下看了这所学校,叫可汗实验学校。的确很有意思,K-8,大概900平米,一共50多个孩子,7个老师。有意思的倒不是这种“One Room School” 的小学校的形式(我家老大今年在AltSchool,也是硅谷最热门的几个创新学校之一,一个校区就两个混龄班)。有意思的是后来和他们校董聊天,并仔细研究了他们的愿景、理念、方法,和背后对教育多年的思考(可汗同学2013年出了一本书,叫The One World School House,有中文翻译版),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梦想。这些交流,勾起了太多自己上学时候对中小学教育的看法,也和我近来作为一个妈妈和教育外行对教育的思考产生了巨大的共鸣。比方说学校介绍的第一句话就是”The Khan Lab School was founded on the belief that young people are capable of far more than society currently recognizes.”(可汗实验学校建立在) 我不能同意更多。所以我几周以后给可汗同学回了信,说我的确考虑了你的”玩笑“,觉得我要在北京做这事。

听起来是不是挺鲁莽的?愿景的确高大上,激动人心,毕竟我和华章对办学校或者教育都是纯外行,钱呢?证呢?学籍呢?地方呢?老师呢?学生呢?这我都明白,也想过。不过还是做了决定要做这件事, 有这几个原因。

  1. 我们问了几个在国内教育有多年一线经验的朋友,包括小橡树创办人王甘老师,一直支持教育公平的乐平基金会,自己做过3年校长的一位国内个性化教育的先锋。他们觉得可行,认为这是件极其有意义的事,而且愿意以各种形式参与,一起把这事做成。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

  2. 很实在地说,如果现在不做,以后我们很可能就不会做了。和AltSchool的创始人一样,可汗创立这所学校,最开始也是由考虑自己孩子上学而引发的(可汗开始琢磨这学校的时候,是2013年大儿子4岁的时候,后来学校在2014年9月开办)。我们今年回国,如果今年9月份给孩子找个学校,明年也许就没有动力来做这件事了,所以我准备把自己孩子放进去“做实验”。关于如何搞定上面提的具体问题,现在基本都有方法了。

那就具体讲讲想做一个什么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有什么长远打算。

做个什么样的学校?

说的“简单粗暴“一点,我们想做的,是中国版的个性化教育的学校。学习借鉴 AltSchool,可汗实验学校以及很多国际的教育创新,并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学校的模式会是“小微型”学校,年龄今年从6-7岁混龄开始,由于资源有限,今年只招24个人,学校以后会逐年增龄,之后会收到13岁(K-8)。

今年的起点,会在朝阳区,学校会有一位出色的外籍校长和一位有个性化教育实践的中国校长。

以后我们希望这种小而轻的模式能够通过和公立学校合作,开到很多家学校。我们也有计划开硅谷校区。别的不说,考虑在美国的中文以及和中国有关的教育之现状,有巨大的机会可以做得更好。(吐槽一句,美国的中文教育基本是无用的,我至今还没有见过一个二代中国孩子靠每周去中文学校学出来的中文能用的,基本上就是浪费钱浪费时间)。

所以是一个给有钱人家孩子上的私立学校吗? 

这的确不是免费的公立学校。但我们的想法和大部分服务“中高产”孩子的私立学校也不一样。我们希望这也是一个教育公平的“实验”。现成的榜样是服务“中高产孩子“的小橡树幼儿园和由此衍生出来的千千树教育公平机构。通过小橡树先进的融汇中西的线下实践发展来的课程,培训数十万的农村幼儿教师,让几百万农村孩子受益。幼儿园尚可以做到,对学校来讲,加上互联网,这种模式的可行性相比幼儿园还会更强一些。

想做这个项目,一个很重要的考虑,是这种理念和价值观吧。其实在教育里面赚钱一点也不难。我之前在文章里也说过,我看整个中国的所谓“教育产业”,目前最大的驱动力,是家长的焦虑。所以如果想在教育里赚钱,说白了很简单,就是制造焦虑感,然后提供“满足”焦虑感的服务。然后继续制造焦虑感,如此循环就够了。但这没意思。网上的可汗学院的目标是“for everyone, for free, forever” 有文章说他放弃了十亿美元的机会,也许是。不过我觉得这不仅是情怀,也是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互联网给教育公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我忧虑的一件事情,是国内越来越严重的两级分化,这也不是什么新闻。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似乎都希望下一代能远离这个国家。越有钱的越这样想。所以你看有很多私立学校,卖点就是你孩子英文学得比中文好,“全英文环境“,“对接国外名牌大学”。似乎进入美国的藤校,是一个幸福的归宿和终点。但这远远不是。我在麦肯锡做招聘那些年,看了太多美国名校毕业的中国孩子。如果入名校是“入口”,那我从招聘看到的是“出口”,在以后的工作里,看到是他们独立人生的旅程。我觉得很多小留学生一定程度上是很可悲的。因为他们既不能在中国完全融入,又不能在美国完全融入,不管他们拿的是什么护照,他们在中国在美国都觉得自己是外国人。没有身份认同的那种不自信和分裂,对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是非常痛苦的

我并不是反对留学,我自己和周围大多数朋友都是留学的受益者。而且我觉得以后世界的领导者肯定是“Global Citizen”,需要有全球视野的。但”全球公民“绝不仅仅是英文好或者在西方受教育。对全球问题的深入理解,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一个是自己的文化根基,对自己文化的深入的,带着批判精神的理解,这对中国人,对有着一个最绵延的文明和历史的民族,重要性也许更大。第二,做教育和学校的人很少讲的,是对社会现实的接触和了解,没有对社会现实的接触和了解, 就不会有对复杂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就不会真正成为在大问题上能够有见地的“领导者”。中国社会处在巨大的转型中间,有各种各样的扭曲和问题。而且这个转型会持续几十年。幸也罢,不幸也罢,这是现实。教育,应该是入世的。有“国际视野”和有“根基”是不可分割的两面。所以我觉得以后中国孩子若要成长为在世界舞台上做领导者的人才,一定是”Truly Chinese, Truly Global” (根植中国,拥抱世界)的。

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可汗实验学校提了毕业生在5个方面的目标:包括 Character Strength 健全品格,Cognitive Skills 认知能力(从沟通,分析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Global Citizen 全球公民,Creation 创造力(包括编程,设计思维等)和 Passion 激情。总结的挺好的。

我觉得我们希望培养的,是一些内心充盈的孩子在内心充盈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了解世界,从而改变世界。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并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让生命最大程度上绽放,在我眼里,就是最大的成功。每个人的家庭社会背景不同, 但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所谓”个性化“教育,精髓就是在这里吧。

上面提到的“Truly Chinese, Truly Global” 是我们的学校在Global Citizenship方面的目标。这一点多说几句,可汗实验学校作为一个美国学校讲“global citizen”,是很不容易的。虽然他们对如何做到“全球公民”的路径还是非常有待深入的(他们的标准是懂一门外语,在国外生活过,其实很不够)。

特别提一句,关于可汗学校有一点我很赞赏,就是和一般的“创新”学校不同,他说我的学生肯定在各种标准化考试里也能做好。这个我完全同意,我们的教育太倾向于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理解知识概念,真正掌握了知识,考试不可能是问题。大家回顾一下自己成长过程中,自己是学霸的也好,周围的学霸也好,真正的“学霸”“学神“哪个是靠补习班,题海战术做到的?他们都是首先自己有动力,然后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靠什么样的方法?

我们现在考虑的原则,是结合了可汗实验学校,AltSchool,和我们自己的一些思考的。

第一、挑战很多现有的条条框框

很多人说过,教育是一个非常落后的产业,现在很多沿袭的做法,都是19世纪工业革命后形成的,近200年也没什么变化。比方说放暑假,是当年夏天孩子要去地里干农活。现在没有了,为什么暑假的三个月不能学习?比方说一节课45分钟,如果孩子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完成一个工作,需要两个小时,为什么不可以花两个小时?比方说3点钟下课,在美国是基于一个假设,就是每一个家庭都有俩成人,而且一个不工作。否则谁能3点钟去接孩子?基于这些“挑战“,可汗实验学校是一个”全年全日学校“,每天早8点30到晚6点,每年休4次,每次2周,其它时间学校都开。时间安排上,每天有三段时间是2小时的时间段。

我们也用类似的理念,但不会照搬。比如我们觉得“暑期“还是应该有的。一方面让老师有休息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组织高质量的夏令营 -- 在中国或者国外的有特色的项目。这样家长就不需要从春天就开始头疼计划夏令营了,找到的还不一定好。

第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混龄,但不仅仅用年龄,而是以孩子的“独立性“为标准。对教育里的“教”,更多给孩子提供资源,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老师的功能更在于“育”,作为导师,是学生的帮手和资源。

第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所谓”学霸“,说白了都是掌握了学习方法,但没有推而广之,所以协助学生掌握方法最重要。AltSchool 的技术后台,一定程度上讲,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并协助学生采用先进学习方法的支持手段。通过数据记录和分析,把适用的方法以”个性化“的形式给每个孩子。我们在北京的学校,也会有一套IT/技术后台做这件事情。

第四、注重实践

学习,并不只是课本和知识。小到在家做饭,大到出门办事,对孩子来说,都是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AltSchool 一个8-10岁学生的混龄班,有一个学期的工作就是装修自己的教室。可以想象,孩子们从设计、画图、采购、测量、计算、团队协作,都锻炼到了。其中他们要改造外面一个阳台,需要得到周围所有邻居的签字,还需要从市政府拿到许可,都需要学生自己搞定。这种实践教育非常难得。

第五、平台思维

小学校,不能五脏俱全,怎么办?没事,那就开放,和别的教育资源合作,包括但不限于艺术、体育、科学、自然教育等等。国内外教育的创新有很多,不过大部分不成规模。通过开放的平台合作,是一种共赢的方式。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是互联网

这有几个方面,首先很多学习内容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的。可汗学院就是典型的形式。

第二是教学和学习的数据化。用技术/IT 的手段记录、分析、推荐。给教师提供支持,对学生进行跟踪、分析、和推荐。我们在北京的学校的IT团队会和学校在一起,类似 AltSchool 的模式,随时沟通、反馈、开发、调整、升级。

第三是一套有效的沟通工具,家长不必泡微信群,QQ 群。通过华章的团队一直在开发的产品,实现老师和家长对学校事务的有效沟通。

最后一条,是可扩展性,有了这一套系统和数据,加上互联网,这种学校模式就可以实现相对快速和有规模的复制。

如何做到?

你可能会说,听着都很好,怎么做得到呢?

核心是两条。

第一、是一套 learning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ystem 学习管理系统,包括对学生的,和对教师支持的。小学的孩子该学会什么,有无数人做了无数的整理工作,很多都是公开可及的,对一个好的学校体系,不需要重新发明如何教代数,只需要有一个框架和体系能帮学生管理这个学习的过程。上面提的IT系统提供这个支撑。

第二、更“隐蔽”的,是一套教师职业发展支持系统。我是个教育的外行,但如果允许我自大一点,作为一个在私营领域做了多年的人来看,教育领域的管理和职业发展,和企业比起来是很有差距的。管理先不提,在职业发展方面,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同样是两个大学毕业生,一个做老师,一个进外企,老师其实工作复杂度要高的多,不仅是教学,还要面对几十个孩子,各种问题。但是老师受到的职业发展培训,会比进企业的少很多,差很多。所以家长可能都有这个体会不管孩子送去的什么名校,最后都靠碰运气一样的碰老师。在美国也一样,公立学校老师职业发展的培训很少。

AltSchool 的一个“法宝”就是把谷歌的一些对程序员的职业发展思路和手段用在老师身上,比方说每半年定目标,经常有反馈。我当时听到这个介绍就乐了,这不是麦肯锡最擅长的职业发展的核心体系么,而且麦肯锡对人的培养体系比对工程师要深入很多。所以我们这个学校也会用这一套思路来给教师提供支持和发展,在教师支持和培养方面做教育界的“麦肯锡”。

好的教育是开放的。关于上面提到的教师培训和发展,除了软性技能(沟通等等)我们会有一个专家团,对教师培训提供支持。现在的专家团,包括小橡树的王甘老师,我和华章的朋友硅谷神奇妈妈海云(加州理工物理博士,数学名师,儿子两度奥赛金牌),国内顶级的从事中文阅读研究近三十年的专家,儿童心理学脑科学专家等,并会不断增加。他们会对老师在相关方面给予前沿的专业支持,而且不断更新。这些培训也通过 IT 系统可以记录、分享、更新。

有什么长远的打算

为什么希望办学校?最终,是两个“终极目标”吧。

一是希望能够最大化人的潜力以焦虑为驱动,以升学为指导,以大学为终点,不深抠方法论的教育,最终是限制了人的潜力,浪费孩子的精力和时间。以所谓的“国际”教育为导向,而没有根基的教育,最终是会带来身份认同的痛苦,在更深的层次上限制了人的潜力。所以希望我们这个学校的尝试,能够在最大化人的潜力方面有一点作用吧。

如果这一所学校可以开起来,明后年会计划开更多的学校,同时学校的 IT 系统同步发展,支持扩展。如果YY一下更远的愿景,是参照Minerva的模式,在全球开学校,校区之间可以“无缝连接“。对在中美之间来往的家庭,会提供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二,在“相反“的方向, 是推动教育公平。 是类似千千树的模式,把学校的软件、体系、课件,用来做城市的打工子弟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有规模的培训。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推动。这不仅是说说好听,有了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和互联网,这都是完全可行的。好的教育不完全靠硬件投入,而是理念, 是教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这些都是可以总结,可以传授的。

如何参与?

  1. 家长,如果认同我上面说的理念,请关注我们之后的申请通知,近期开始招生,不过要声明一下:高风险。我会送自己儿子去,我们自己会参与“实验”。关于课程设计等,我们在全力推进中,后续和大家分享。

  2. 老师,如果你觉得动心,愿意参与这个教育创新实验,欢迎给我们联系。第一年开起来大概需要5个老师,其中1-2个外教。如果你认识好老师,欢迎推荐。相比教龄,我们更看中学习能力强,爱孩子的老师。

  3. 华章的团队在招产品经理和 IT 工程师,欢迎自荐推荐。需要 Java,Ruby,Web前端,Meteor,Android/iOS 工程师。位置北京。

  4. 如果你是学校供应商,设计师,我们也许可以给你的产品做实验, 欢迎捐赠。

  5. 我们们会平行构建一个公益平台,如果有对催化式慈善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出钱出力参与。也许真能对改变中国的教育做些事呢,是不?


    联系我们,请邮件到 info@EtuSchool.org



推荐阅读:

解读世界最大的基金会如何做慈善

中国当妈之奇葩现状

中式教育 vs. 西式教育之反思

快进二十年 - 未来什么样?

运动第一,学习第二

我们一直在专注讲一些好故事,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故事”。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