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庆必打卡!上海大学这个“时光隧道”里藏着……

上海大学 2022-10-12

   关注上海大学及时掌握权威信息,了解学校最新动态!


橙黑拼色的精海14 号无人艇,没有任何座舱,“泊”在展厅中央。这位家族新成员所属的“精海”系列无人艇创下7项全国第一,包括我国第一艘在南海、第一艘在南极、第一艘在东海作业的无人艇等。


“精海”展台的背后,陈列着最近5个年度的国家级四大获奖证书:“复杂岛礁水域无人自主测量关键技术及装备”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海气界面环境弱目标特性高灵敏度微波探测关键技术及装备”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复杂振动的宽域近零超稳抑制技术与装备”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海洋窄带环境复杂目标探测识别技术与装备”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从硬科技到软实力,共30件精选展品勾勒出一座百年学府。“大任于斯 伟业流长——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成果展”日前开幕,成为学校百年之际的首个大型活动。除在博物馆设主展场外,还有上大校本部图书馆的学术著作展、档案馆的档案文献展、嘉定校区联合图书馆的馆藏报纸中的百年上大展、延长校区文荟图书馆的艺术著作推介展等,持续进行中。



硬核实力


除了高度自主可控的无人艇,展览上的“聪明人”还有机器人,其中就包括“上海某号”家族。


记者了解到,1985年5月9日,上海机器人研究所在上大前身之一上海工业大学成立,它成为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工业大学设立教育部唯一试办专业——“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为我国培养了最早一批机器人领域领军人才。



1987年5月17日,此次展陈的“上海二号”搬运机器人研制成功,代表上海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工业机器人展览会,并荣获198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又研制了“上海五号”首台浇筑工业机器人,获得上海市科技振兴经济一等奖。上大前身之一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还研制了“上海四号”首台桥架式机器人



智能机器少不了通信和材料。展览现场可以见到看似一卷尼龙线般的国内第一根“单模光纤”,国家借此进入国际光纤研究的前沿领域。作为国内单模光纤技术的开拓者,黄宏嘉院士于1979年在上海科技大学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光纤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支持的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实验室。其撰写百万字大作《微波原理》是我国第一本微波电子学专著,《从微波到光》一书则是国内关于光纤可能用于通信的最早文献。



展览上还有盘作一团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成品。原来,在上大,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团队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带材组分结构和制备工艺,创立了一条低成本的高温超导产业化技术路线,研制出我国首条千米级高温超导带材,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地标设计


有标志性科技成果,也有地标级设计创作。当你走过中华第一街南京路的下沉广场,你可知道《南京路下沉广场方案》是2004年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师秦一峰、岑沫石的设计作品?这一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的方案,并没有以华丽的装饰为追求手段,而是从方便市民和功能出发,提出了“设计以人为本”“淡化设计痕迹”“功能即是美的”等理性设计思考,实现了“艺术和科学”结合,“设计和工程”双优。



记者了解到,上大美院自建院以来共获国家奖42项,省市奖74项,不仅有23件创作为国家和省市收藏,许多作品更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譬如展览上的马恩像铜样,其本体就是位于复兴公园的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花岗石马克思、恩格斯雕塑,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担任艺术顾问,上大美院雕塑系主任章永浩创作而成。经过三易其稿,章永浩“六号设计方案”在49件应征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上海马恩纪念像的最佳方案。



除此之外,竖立于南京东路外滩的陈毅纪念铜像、虹桥国际机场的“飞虹”雕塑等,均为上大美院作品。作为其前身院校,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生陈逸飞以“大美术”的理念,创作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周庄》等油画名作,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取得创造性成就,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



经典著作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说起文艺,绕不开这一首《雨巷》,它正是上海大学学生戴望舒创作于1927年、发表于1928年《小说月报》上的现代诗,被认为开启了新诗音节的新纪元。诗人因参加进步活动而避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驻足旧书面前,专家认为,《雨巷》一诗就是戴望舒这种心情的表现,个性的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的双重情调,这在当时有着一定的普遍性。



同在那个觉醒年代,曾任上海大学教授的蒋光慈,于1926年1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少年漂泊者》,集中描写了佃农出身的贫苦青年汪中,在父母双亡之后漂泊四方,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饱尝了人间冷暖,最终由自发地反抗逐步走上自觉地为革命而斗争的道路。现当代文学评论家认为,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教育作用,陶铸、胡耀邦、习仲勋等都自述深受这部作品影响。



展上的另一部竖版著作是《通俗资本论》。作为老上大教授,李季1925年12月撰写《马克思通俗资本论序言》,次年编译出《通俗资本论》,成为中国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资本论》的译本。他还曾翻译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毛泽东多次说过该书是他“得到关于阶级斗争启蒙的三本书之一”。事实上,1923年12月由邓中夏主持制定、由于右任题写书名的《上海大学章程》,就明确提出上海大学办学宗旨为“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



上述精彩展品

尽在——

“大任于斯 伟业流长——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成果展”


正在展出!不容错过!



2022年国庆假期
(10月1日—10月7日)
上海大学博物馆照常开放
每天开放时间为8:30—16:30


“十一”开放期间

将有学生讲解团队提供

义务讲解服务

定时讲解时间为10:00、14:00、15:30



还可以扫描展墙上的二维码

获取在线语音导览

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看展啦

快来get你的一对一“专属讲解员”吧~

展厅出口的留言台

还为大家准备了特展文创哦~



此外

“大任于斯 伟业流长——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学术著作展”

地点:宝山校区图书馆二楼


“大任于斯 伟业流长——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档案文献展展”

地点:档案馆陈列室

(校本部图报厅进入)


国庆期间(10月1日-7日)正常开放



“大任于斯 伟业流长——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艺术著作推介展”

地点:延长校区文荟图书馆


“大任于斯  伟业流长

——纪念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馆藏报纸中的百年上大展”

地点:嘉定校区联合图书馆一楼大厅


延长、嘉定校区展览

10月4日起正常开放


平时开放时间为

每周一至周日8:30—17:00

(其中,周五下午停展)

每日10:00、14:00、15:30

设有展览讲解


国庆已至

快来上海大学博物馆、图书馆打卡吧!

让你国庆假期收获满满!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本文原载于“上观新闻”

部分图文来自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党委

撰稿:徐瑞哲

责编:周婷南


往期推荐

新生第一课!做矢志科学报国、传承红色基因的上大人!

缅怀!致敬!“震碎旧世界的惊雷”!

正式签署!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项目建设再加速!


点个“赞”和“在看”,一起来看展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