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报考中国农大?院长“天团”来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24-06-24


高考已经结束

你们是否已准备好

去迎接人生的新篇章

在这紧张而关键的时刻

《院长来了》系列视频来啦

中国农大各学院院长们纷纷亮相

为你们展示各学院

独特风采与学术精髓

快来了解吧!

农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农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05年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学门 , 至今已有 119年历史。学院于1987年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是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

作物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 A+。农学专业为全国首个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第三级)的农科类专业。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现有教授64人、副教授4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8人,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5人,农业农村部专项人才计划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2024年,农学院按照农学大类招生,包括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


园艺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园艺学院下设果树学系、蔬菜学系、观赏园艺系和风景园林系,覆盖园艺和园林2个本科专业。

学院是我国现代园艺和风景园林学科的创始单位之一,拥有园艺学一级学科 ( 含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3个二级学科) 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及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设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园艺学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其中果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蔬菜学和观赏园艺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园艺专业在我国农林类高校中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并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现有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42人,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超过80%。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含海外)获得者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 /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7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4个,北京市“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人,北京市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1位教授兼任国际园艺学会理事,1位教授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学院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国家和省部级教科平台12个,教育部和农业农村部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学院教学团队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并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普渡大学、奥本大学等建“2+2”联合培养模式。近年来,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在京、冀、鲁、陕、宁、川、闽等地建立科技示范园及24个校级教授工作站,与5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2024年,园艺学院按照专业招生,包括园艺、园林2个专业。


   植物保护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植物保护学院源于清末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是我校最早设置的 7 个行政系之一,是我国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植物保护学科首批入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家“211 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先后入选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于2018年通过国际评估。植物保护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是国内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的农科类专业。

学院下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和植物生物安全系3个系,拥有植物保护本科专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4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1个校级植物生物安全微专业。年均培养本科生120名、硕士研究生150名、博士研究生80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 123 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2 人、宝钢优秀教师 5 人;国家级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各 1 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1 门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1 个。打造了教育部昆虫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1 个,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1 门、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1 门。在京、冀、辽、云等地建有 11 个教学实践基地和 10 余个科技小院。学院现有 4 位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 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6 人次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近十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 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多项,拥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平台。学院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的挂靠单位,北京植物病理学会和北京昆虫学会的理事长单位,创办了我国首个植物病理学科英文期刊 Phytopathology Research,共同主办《植物保护学报》和《植物病理学报》,与全球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70 余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广泛稳定的合作关系。

2024 年,植物保护学院按照专业招生,专业为植物保护。


生物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生物学院始建于 1984 年,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生物(生命科学)学院之一。

学院现设有植物科学、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4 个系和 1 个教学中心。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生物学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近两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均获评 A。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致力于培养生命科学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现有 114 名专任教师,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 人,各类国家级优秀人才 49 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 23 人次 ;全国优秀教师 1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4 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 2 人,北京市先进德育工作者 2 人。拥有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 3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 个。

学院以一流科研、教学平台协同育人。拥有植物抗逆高效和畜禽生物育种 2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流科研平台 ;是国家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理科试验班(生命科学)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与北京理工大学开展“生物技术 + 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面向符合条件学生进行校内选拔。    

2024 年,除理科试验班(生命科学)外,学院按生物科学大类招生,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2 个本科专业。


资源与环境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只要资源与环境问题没有解决,人类就不可能发展,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

1992 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发布《地球宪章》之年,中国农业大学整合 10 个系(研究所)组建了全国第一个资源与环境学院,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艺化学门。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学院已形成本、硕、博,涉及理、工、农多学科完备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 ;下设 4 个系 :植物营养系、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农业气象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3 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作为全国“科技小院”的创建单位,扎根生产一线, 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 突破了从科学研究到生产实践的“最后 1 公里”难题,2023 年 5 月,学院多年探索创建的“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得到了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和鼓励。

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拥有教授(研究员) 57 人、副教授 66 人,其中两院院士 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 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 2 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人,国家青年创新人才项目获得者 5 人 ;其他省部级人才和教学名师 14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1 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个。学院具有一流的科研平台,包括 1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 个省部级野外实验站。学院围绕国家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双碳战略、粮食安全等重大需求,开展“立地顶天”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Science 发表研究论文 6 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项、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1 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1 项等。

2024 年,资源与环境学院按照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包括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应用气象学 4 个专业。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最早源于 1921 年北京农业专科学校的畜牧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农学院三校的畜牧学系合并成为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学系,1993 年在原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学系的基础上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现有教授(含研究员)55 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56 人,博士生导师 77 人、硕士生导师 109 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 人,各类国家级人才 17 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4 人。畜牧学学科在近两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 A+,动物科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畜牧生物工程 3 个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畜牧 1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新增伴侣动物科学系和智能养殖与环境科学系,伴侣动物科学为畜牧学科新兴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马、宠物(犬、猫)的营养与健康、遗传与繁殖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培养现代畜牧人才。学院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 16 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3 个、国家级中心 1 个、省部级中心 6 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 4 个。学院十分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建设了 11 门专业核心课程,均由知名教授主讲。多年来吴常信院士、李德发院士、谯仕彦院士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授课程。    

2024 年,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按照专业招生,专业为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动物医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 1905 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是我国现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兽医学在国家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包括教授 52 人、副教授 55 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国家级人才 18 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 16 人次,全国杰出育人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等杰出教师 16 人次;国家级教学团队 2 个、省部级教学团队 4 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优秀创新团队 4 个。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构建了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6 门、省部级优质课程 3 门,全国优秀教材 3 部、省部级优秀教材 3 部。配有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教学动物医院、畜禽疫病诊断研究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动物医学标本馆等一流实践教学平台,培养的学生连续 3 年摘得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学院在重大动物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细菌耐药性机制与控制、动物临床疾病诊疗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拥有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 23 个。近 3 年,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其他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科技奖励 16 项,授权发明专利 122 项,发表 SCI论文 613 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 723 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 2 亿元。    

2024 年,动物医学院按照动物医学大类招生,包括动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中兽医学 3 个专业。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由原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与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工程系合并而成,经过40年发展,已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授52人、副教授62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21人次,国家农业产业体系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科技部及农业农村部等省部级科研团队7个。

学院拥有15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普基地,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近三年,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年均发表SCI、EI收录论文457篇。

学院重视本科人才培养,现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部级优秀教材6部,构建以“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积极开展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并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为学校拿下“挑战杯”举办以来的首个金奖、首个银奖,助力学校首度捧起全国竞赛“优胜杯”。

2024 年,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 4 个专业。


工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 1952 年成立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七十余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使命与愿景,逐步形成了以农业工程一流学科为发展引领、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核心支撑的学科发展体系和本、硕、博完备的教学育人体系。   

学院现有教授 46 人、副教授 75 人,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7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7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4 人、宝钢优秀教师12 人。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 拥有 5 个国家级、10 个省部级和 10 个校院级科研基地,取得了诞生国家第 1 号发明专利、荣获 19 项国家科技奖励等重要科研成果,先后获得 16 余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    

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与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60 多所著名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重点,着力推进与东盟、南美和中亚国家的实质合作,构建了全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学院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格罗宁根大学设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2024 年,除理科试验班(智能装备)外,工学院按照农业工程和机械 2 个大类招生,农业工程类包括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智能装备工程 3 个专业,机械类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设计 4 个专业。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设有 5 个系、1 个工程实践创新中心、1 个计算中心,拥有 7 个本科招生专业,3 个学术型、3 类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 3 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起源于 1955 年,历经几代人数十载砥砺奋进,发展成为以信息与电气工程为优势和特色的高等教育及科研基地。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教学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共获批 10 余门国家级精品和一流课程 ;依托“北京市校内示范性创新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曾荣获美国 ASABE 大学生机器人设计竞赛冠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三次、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银奖、全国计算机设计竞赛一等奖。学院建有农业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 3 个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学科拥有独立的博士学位点。学院拥有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试验基地 ;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分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农林专委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委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分会的依托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200 余人,教授 30 余人,副教授 80 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入选1人,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领军英才 1 人、青年英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各 1 人,第五届杰出工程师奖1人,师德先锋、师德先进个人各 1 人,宝钢优秀教师 4 人。

2024 年,除理科试验班(信息科学)外,学院按照电子信息和计算机 2 个大类招生,电子信息类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 4 个专业,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 个专业。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水利万物,建功筑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源于 1958年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创建的农田水利化系。

学院下设水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土木工程 4 个系。学院现有教职工 151 人,教授 43 人、副教授 54 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国家级人才计划 11 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15 人次、北京市教学名师 5 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引智基地、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

学院拥有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2 个国家重点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北京市重点学科,牵头建设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和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拥有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两个国家级平台以及多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设有 5 个学术型硕士、2 个专业学位硕士和 6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21 年获批土木水利类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水利与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首批专业虚拟教研室、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40 余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主办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等多层次、多类型科技活动。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与国外 30 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康奈尔大学、普渡大学、密苏里大学以及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希伯来大学建有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2024 年,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按照水利大类招生,包括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 5 个专业。


  理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理学院下设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应用力学系等 5 个系。

学院设有农药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农药学、农产品安全、化学、数学 4 个博士点,数学、化学、力学 3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农药学、农产品安全、生物物理 3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 146 人,教授 57 人、副教授 72 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4 人、宝钢优秀教师 8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9 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1 人。农药学是国家“211 工程”“985 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化学专业是全国农林院校唯一的“国家化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学科是全国农林院校中最早设立应用数学硕士点的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专业、工程力学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目前承担着多项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学术论文及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在学校名列前茅,获得数百项科技发明专利,并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2024 年, 理学院的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按照化学大类招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按照专业招生。


 经济管理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经济管理学院始建于 1985 年,源于 1927 年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成立的农业经济系,是我国首批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院之一。

学院设有农业经济、经济贸易、金融、工商管理、会计 5 个系,拥有 MBA 教育中心、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三个教育中心;建有 1 个国家级研究平台、3 个省部级研究基地以及 23 个院校级研究中心和研究所。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农业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商管理专业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 109 人,教授及研究员 47 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 48 人。拥有国务院参事 1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1 人,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 2 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 4 人、入选国家博士后人才专项 2 人,宝钢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3 人、北京市优秀教师 2 人,国家和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1 人、岗位专家 5 人。学院在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产业化规划、产业组织、农业政策、涉农企业管理、产权理论、项目评估、信息化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金融期货、农村金融与小额信贷、涉农企业会计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学院正在承担 30 余项国家级项目、200 余项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学院具有广泛的国际联系,与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国际事务政策研究所、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度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

2024 年,学院按照经济学和工商管理 2 个大类招生,经济学类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3 个专业,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3 个专业。


  人文与发展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人文与发展学院设有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公共管理与发展系、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法律系、媒体传播系、外语系、艺术系 7 个系,具有本科、硕士、博士 3 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综合贯通,优秀教学成果频出。

学院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具有深切人文情怀、深厚学术底蕴和深耕实践经验的开放型、国际型和复合型人文社会科学人才。    

学院的学术和研究坚持“扎根乡土、扎根乡村”,紧扣“三农”和发展重大主题,探寻国家发展和乡村变迁的轨迹,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在国际发展、农政转型、乡村建设、农业文化、生态补偿、农村法治、留守人口、乡村社会、乡村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学院本着知行合一的原则,注重强化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和转化,大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学院与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师生访问、求学、实习、实践足迹涉及全球众多国家,国际化发展程度在国内人文社科类学院中首屈一指。学院通过邀请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学者,开展主题多元的讲座与国际学术会议,搭建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起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2024 年,社会学专业和社会政策专业按照社会学大类招生,农村区域发展、法学、传播学、英语专业按照专业招生。


  国际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国际学院创立于 1994 年,是我国首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之一。

30 年来,学院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思想的健康塑造,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晓国际规则, 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至今, 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超8000 名优秀的毕业生。近三年学院约 90% 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 51% 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世界排名前 50 位的高校深造,82% 左右的毕业生进入世界排名前 100 位的高校深造。具有代表性的深造高校有 :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

自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强调通识教育,倡导全方位人才培养。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有出色的领导力、优秀的创新能力、出众的沟通能力,还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大多供职于跨国公司、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机构、科研院所等,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此外,还有多位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高校任教。    

2024 年,国际学院按照专业招生,欲报考的考生请务必提前浏览学院招生网站或咨询学院招生办公室,了解招考流程、学制、学费、专业选择等相关情况。自 2024 级开始,国际学院学生按照其录取专业的国际合作渠道出国 ( 境 ) 交流,不参与校级其他国 ( 境 ) 外交流项目 ( 包括本科生 2+2 联合培养项目 )。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2017 年 12 月,中国农业大学与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共建成立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设有土地资源、土地管理、土地信息、土地工程、土壤和水 5个系。   

学院建设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土地利用及耕地保护的科技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主导全国首个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自设一级交叉学科) 建设,同时支撑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博士招生学科 3 个 :土地科学与技术、土壤学、土地资源管理 ;硕士招生学科方向 5 个 :土壤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专硕)、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硕),具备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学院现有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的 3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 1个国土资源全国科普基地,拥有 3 个校级研究中心和 11 个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学院现有专职教师 85 人,教授 39 人、副教授 41 人。拥有两院院士 1 人,国家级人才 1 人,国家级青年人才 8 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 4 人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 1 人、青年科技人才 3 人。    

2024 年,学院按照地理科学类大类招生,包括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土地科学与技术 3 个专业。


 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设立于 2018 年,源自 1956 年始建的草学学科和 2000 年设立的草业科学系。

学院设有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建有草学硕士、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和草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设博士后流动站。2002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 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 A+,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 49 人, 教授 19 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 24 人,超过 80% 的教师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 7人次、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 5 人次,国家林草局创新团队3 个。

2023 年, 学院新立项科研项目 60 余项, 到校经费 1.12 亿元, 发表高水平文章百余篇,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著、团体标准等。在草原生态恢复、牧草生产与加工、草类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   

学院重视本科生培养,建设有 10 门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入学后即一对一配备导师,导师在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利用聘请外籍专家开设英文课程、讲座,主办国际会议等方式提升学生国际视野。校企联合共建本科生实践基地,签署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共18 个。    

2024 年,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按照专业招生,专业为草业科学。


 未来技术学院




未来技术学院成立于 2022 年。学院聚焦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打造急需紧缺前沿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平台,培养高层次前瞻性的农业领域领军人才。

学院开设生物科学(强基计划)和生物育种科学(强基计划)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依托于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依托于三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学、畜牧学、生物学开展建设。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制定培养方案,采用本研衔接人才培养机制,分阶段划分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实施动态考核和进出机制,促进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全方位提升。学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集学校众多优势学科之力,配备优秀教师团队,加大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学业指导力度,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思辨力、领导力、创新力和实践能力。

 未来,学院将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探索与革新,提升学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科技创新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服务于国家和学校的战略发展。





  烟台研究院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观看详细讲解



烟台研究院于 2007 年获教育部批复成立,是中国农业大学在山东省设立的教育科研机构。

烟台研究院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山东的区域优势,面向山东以及环渤海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努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教育基地、现代农业科技重大创新一流支撑平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一流技术服务平台。    

烟台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经济强市,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学校在烟台已有近 30 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 1583 亩,依山傍海,将诗情画意般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景观完美结合,是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园地。研究院学生共享学校本部的政策与资源。校园高速信息网络与学校本部连通,实现图书资源等信息共享,为高质量办学提供良好保障。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机会多样,学生可以通过“2+2”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交流、交换实习和公派留学等形式,拓宽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毕业生以作风朴实、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保持在 94% 以上。平均深造率超过 40%,且大部分进入“双一流”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深造。   

2024 年,研究院按照专业招生,包括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水产养殖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电子商务、草坪科学与工程 7 个专业。新生到北京报到,住宿地点为海淀区双清路 1 号,在北京完成第一年的学习后,从第二年起到烟台研究院进行学习和实习直至毕业。学生可在上述 7 个专业之间申请转专业。

衷心祝愿每一位高考学子

写下独属自己的答案

奔赴各自不同的精彩人生

期待在中国农业大学

美丽的校园里与你相遇

共探智慧之道

同寻未知之路

携手共创新未来


来源 | 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

统筹 | 赵敬涵

编辑 | 张舒然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勾琳萱 吴笑含 宋梦洁 姜承希 刘昕炀
设为星标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收藏!毕业照拍摄保姆级教程!




既让()“长牙”、发威,又让()警醒、知止!

这一晚,北京CBD将为CAUer点亮!

@全体中国农大人,关注!



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