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年了!

践行嘱托的 中国农业大学 2023-09-27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时,首站就来到梨树县。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梨树实验站站长、“梨树模式”主要创始人之一李保国教授就黑土地土壤剖面、梨树模式及中国农业大学在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向总书记进行了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2020年7月22日下午,在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习近平走进玉米地,听取李保国(左二)汇报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领袖嘱托记心间,砥砺奋进正当行。三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等结合起来,锐意进取,紧跟时代步伐,用扎扎实实的行动保护着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现代化农业生产单元:

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

  7月的东北大地,一排排玉米植株健壮、长势良好,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在位于东北大地腹地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梨树实验站的实验田里,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正深入田地察看玉米的长势。每年4月到10月,李保国都会带领师生们来到这里,这样的模式已经持续了16年。

梨树实验站。周怀宗 摄

  在玉米地里,除了长势喜人的玉米,还田的秸秆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是“梨树模式”的“核心武器”之一,“我们想了个办法,让玉米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止风蚀水蚀,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质松软,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还能抗倒伏”,李保国对于“梨树模式”如数家珍。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和梨树县、中国科学院等联合探索总结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梨树模式”,该模式采用秸秆覆盖还田的少免耕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东北黑土地的退化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力。

  李保国至今仍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记得总书记嘱托的还有整个中国农业大学,在总书记视察梨树后的三年时间里,学校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在2020年11月召开的第四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即写明要推动黑土地保护利用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做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在2021年10月公布的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等重要领域的创新;2022年和2023年学校将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列入党政工作要点。  学校领导也积极关心黑土地保护相关工作,给予悉心指导。党委书记钟登华在上任伊始,就来到土地学院调研,与李保国等座谈。钟登华勉励师生,要抓好科技创新,着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耕地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校长孙其信两次赴吉林参加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暨梨树黑土地论坛,并到梨树实验站考察,慰问师生。他指出,中国农业大学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部委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积极主动服务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部署,联合兄弟单位协同攻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蓝图已经绘就,行动蓄势待发。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扎根梨树大地,深入推广“梨树模式”,助力“梨树模式”升级。  在李保国看来,“梨树模式”的核心是实现保护性耕作,就是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解决机械短板和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这也是3年来以李保国为首的中国农大人在不断探索的两个主要着力点。

  在“梨树模式”的诸多升级包中,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解决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关键一环,这也被李保国团队称为“梨树模式2.0”。2021年,现代化农业生产单元正式提出,简单来说,就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以300公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为一个实施单元,打破农户间土地界限,确定具体实施模式,合理配置农机具,利用导航作业。在此前提下,合理配置农机具,将农资采购、农机作业、人员配置和资金使用率发挥到最大化,率先实现现代农业的标准化、机制化、信息化和契约化。通过农业数据监测平台,利用农业遥感技术和农业大数据技术,为实施者提供田间管理决策,在耕、种、管、收四大环节按时提醒,作业效果全程可见,解决种植风险问题。

7月16日下午,陶勇在察看合作社的玉米长势。刘铮 摄

  7月16日下午,梨树县西黑咀子村,双滢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勇站在合作社土地前望着,心中充满着对丰收的憧憬。陶勇的合作社承包了300多公顷土地,全部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单元种植,提起这种方式,陶勇非常认可,“通过单元建设能够实现土地集约,能够形成可复制的生产经营模式,同时能够真正体现出农户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合作社生产经营风险。单元建设让合作社不用考虑怎么种地,而是考虑怎么经营管理的问题”,生产单元建设通过签订保险合同等形式极大降低了合作社的经营风险。  作为农民,陶勇的合作社以前面临着缺乏资金的问题,梨树实验站发起的“黑金贷”解决了这个问题,“‘黑金贷’提供了资金,梨树实验站提供了技术,保险公司提供了保驾护航,我去年贷了400万,今年贷了430万,这笔钱可帮了大忙。”  梨树实验站实验师朱宇博认为,“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是在原有生产力模式下解决生产关系问题,解决了吉林目前农业人口减少,土地需要集约生产的问题,未来辽宁、南方等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也让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更加具有普适性。”  新模式的推广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资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江敬安刚到梨树就直接参与到了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中。在长期驻扎在农村、协助合作社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的过程中,江敬安对这一概念积淀了更深刻的认识,“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最核心的问题,其实还是如何去实现规模连片”。  事实上,“相对集中连片”的需求确实一度“难倒”了强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苗永盛。为打通边界,合作社自费购买工程测绘机器RTK为土地边界定位,承诺农户退社后恢复原有土地边界,才在多年经营充分获取农民信任的基础上,实现了230公顷农田连片。  虽然面临着困难,但正如“梨树模式”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农机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苗全强调的,“规模连片,打乱地界,统一模式,导航作业”,最终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成本。也是为了避免土地不断流转,租地的人只顾短期效益,不顾黑土地保护的问题。对黑土地有着情怀的合作社经营者们都清楚实行“梨树模式”保护黑土地,是他们一定要做的。截至2022年,梨树县已经建设了22个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初步完成了单元建设的标准化目标,取得了增产8%以上、增收10%以上的好效果,今年,单元建设计划突破30个。

  在过去的几年里,苗全几乎走过了中国的北疆,新疆、宁夏、内蒙古、河北……每到一处,他和梨树实验站的老师们都会用心地推广“梨树模式”的相关做法,也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土壤保护工作中。

农机农艺结合:

研发“梨树模式”应用利器

  “希望中国的农田都能覆盖秸秆,希望土地都能得到保护”,是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周虎的梦想。“梨树模式”的核心正是秸秆覆盖还田,要少耕或免耕。

7月16日,航拍中的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地块。新京报 周怀宗 摄

  周虎理想中,一年春播和秋收进两次机器播种、收获,其他时间尽可能少进农田,扰动土层是最好的模式。但是这个理念和很多合作社的农民理念不一致,为此农民之间、农民和老师之间,甚至老师之间也会有不同意见,对此周虎看得很开:“只要大方向是朝着保护性耕作前进,具体方式有争议是正常的”。为此他和老师们提出要把握一个原则:秸秆尽量还田,土壤尽量少扰动。“对于很多老师来说,这只是一次实验,但是对农民来说,这是一年的收成和全家人的收入,所以必须尊重,只要大方向对了,其他的都可以循序渐进。”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黑土地保护正在进行。  有了原则指导,没有农机配套,再好的农艺都难以推广,这也是李保国提出的推广“梨树模式”必须依赖的第二个路径——农机。在“黑土地保护”交流会上,吉林省榆树市农民刘臣提出,能不能把保护性耕作的条耕模式做成标准化技术模式,各地统一垄距,实现农机和农艺相配套。

  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师生们扎根梨树,随着“梨树模式”提档升级,不断打造“梨树模式”的适配利器。

  在2023年的春播中,一台台机器在梨树县的春耕中投入使用,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秸秆归行、旋耕、播种、镇压等多个机器完成的作业,一次就可以完成了。这台机器就是梨树实验站联合四平市农机公司联合研发的多功能免耕播种机。

7月16日,苗全在介绍多功能免耕播种机。刘铮 摄

  “免耕播种机的问世,是伴随着我国保护性耕作应运而生的。”在农机前讲解的苗全,今年已经68岁了。从第一代免耕播种机,到今年春耕首次投入使用的新一代多功能免耕播种机,几十年来,苗全始终坚守在梨树农机研发一线,参与农机设计和制造。  “多功能免耕播种机是在秸秆覆盖地表条件下完成秸秆处理、苗带疏松、条带旋耕、深施底肥、精量播种、压轮压种等多工序一次作业的新型免耕播种机。”谈起这台新农机,苗全如数家珍,“机器将秸秆归行机、条带旋耕机和免耕播种机集合到一起,一台机器能完成过去3、4台机器的工作。整个设计都是针对保护性耕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研发,极大减少了农机入田对土地的负面影响。”除低洼易涝地区,多功能免耕播种机可在北方全面推广。  为填补免耕播种机低洼易涝地区适用性的不足,科技小院2020级博士生沙野已经研发了一种能有效促进低洼易涝地区的玉米生根壮苗的微生物菌剂。  沙野驻扎梨树已经有6年了,深知“没有配套农机,就无法大规模推广”。于是,沙野从零开始了解农机,在合作社理事长的支持和配合下,成功实现了农机改造。“今年实验效果也非常好,也有了大概300亩的这样的一个示范的面积,明年可能会继续扩大推广面积。”

  “很多农业技术最难的难点就是跟农机不配套”,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迎难而上,为攻克保护性耕作的“卡脖子”难题,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贡献农大智慧和力量。

科技志愿服务队:

梨树模式的创新推广

  在“梨树模式”不断升级迭代的道路上,吉林梨树实验站的科技志愿服务队也展现出了极大的活力和生命力。

7月16日下午,张帅在查看实验田里的玉米长势。刘铮 摄

  土地学院2021级土壤学专业博士生张帅是实验站科技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她已经在梨树工作了三年。每年的4月到10月期间,张帅和她的同学们都会前往梨树为农民带去专业知识,与合作社农民共同解决耕作难题。  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张帅发现了合作社在耕作中存在的误区,并为他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她说:“通过与合作社的交流,我们不仅为他们带去了技术,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这支由梨树实验站的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组成的队伍,以“保护培育黑土地、高产高效可持续”为目标,开展了“百名硕博生进百家合作社”活动(简称双百活动),深入一线了解合作社的生产现状以及现在面临的问题,搭建了“专家-农民、科研-农业”的桥梁,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落地。  除了技术的推广,学生们也会帮助合作社整理规章制度,解决保险、贷款等一系列问题,帮助合作社建立“梨树模式”下的现代农业生产单元,积极推动了把黑土地保护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单元”建设。

  然而,在双百活动初期,一些农民对学生的到来是有抵触情绪的,认为这些学生田间经验不足,提供不了什么帮助。但是,同学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真诚,逐渐赢得了农户的信任。耕种时应该选择封闭式除草剂还是苗后除草剂?什么时候喷除草剂?种子应该选什么样的?这些农户以前不清楚或者不重视的问题,这群年轻人都给出了科学的答案。

7月16日下午,凤凰山农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在合作社流转的玉米地里。刘铮 摄

  在日复一日的并肩作战中,农户和学生们建立了信任的桥梁,合作社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谈到研究生对于合作社的帮助,凤凰山农机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韩凤香赞不绝口,研究生们不仅仅带来了技术上的支持,也是这些硕博人才的助力让他们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更有信心。随之而来的,是双百行动的全面开花,目前双百行动已经建立起了老师、学生和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同合作社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梨树模式”科技志愿服务队于2023年5月被评为“吉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是对于师生们工作的肯定。“梨树模式”科技志愿服务队的努力不仅为农民们带来了实际的帮助,也让学生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意志品质。

  藏粮于地,藏粮于地。无论寒暑,科研人员们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投入到生产一线,也将自己的知识融入到“梨树模式”的实践中,真正地做到了把论文写在了梨树的大地上。


  7月,梨树迎来了连续的降雨,雨后初晴,太阳钻出云朵照射着广阔的黑土地,免耕的玉米田里孕育着蓬勃的生机,这是梨树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在过去的岁月里,梨树通过不断创新和科技引领,不断升级“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了新的成效,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谈起未来,中国农大师生们对黑土地保护的未来充满信心。实验站副站长王贵满表示:“今年,我们还会继续创新推广,针对低洼地、岗坡地、沙岗地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让黑土地上的人们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

  李保国对于未来的黑土地也有一个梦想:“保护性耕作肯定是已经推广了,信息化或者数字化肯定也普及了,新一代农民也成长起来了,到那时,乡村振兴自然而然就实现了”,说到这里,他望着远方,目光炯炯,“我相信这样的场景一定可以实现的。”


文字 | 刘铮 赵雪晴 梁竞文

编辑 | 杜宓珂

责编 | 武慧媛 姜萍萍 

支持 | 学校“双一流”文化建设项目

设为星标

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又双叒叕上电视?!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0001号录取通知书,签收!

1900公里,钟登华书记亲手送上录取通知书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