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学成的故事

厉致谦 The Type 2020-09-11

本文根据间隔三年的两次采访整理而成


时间:2011 年 4 月 24 日 9:00—11:50,2014 年 11 月 14 日 13:30—17:00

地点:上海市新沪路徐学成住处

采访对象:徐学成(1928— )

采访人:厉致谦、吴祎萌

同行:陈其瑞、姜庆共、谢莉、胡佳颖、柚子

文字录入:谢莉、厉致谦

整理校对:厉致谦


* * *


上行的电梯门倏地打开,徐学成空摇着手欢迎我们,迎接的身躯,堵住了电梯间的门。


前辈们大都已经离去,健在的老一辈字体设计师中,徐学成最为年长。两次拜访,他都精神饱满,面色红润。徐学成是 49 年后第一代字体设计师中的佼佼者。他们在外界信息匮乏的境遇下发展出了中文字体设计的方法与经验,在简化字运动背后做了不为人所知的笔形选择与规范,在政治运动中起起落落,面对体制崩裂后的选择,在技术新浪中的无奈与挣扎,透过他明亮的眼神、宽厚的双手和浓重的常州口音,鲜活地传递给了我们。

徐学成生于民国,他是新民主主义青年;他是常州农村的小学校长;他是苏州美专的学生;他是纺织女工的丈夫;他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美术编辑;他是上海印刷研究所的字体设计师。最后,在八十多岁的高龄,他成为了让人费解的「上海非物质遗产」传承人。


采访中,我们拿出了查阅到的历史档案,和徐老对证回忆。其中,尤以他在文革中设计的神秘宋体的线索为最大收获。在此我们号召喜欢淘旧书的朋友们一起来找找,那本未经允许私自印制的《毛主席五篇著作》,其特征为:封面为烫印电化铝覆膜,有金字和毛泽东像,1969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注:原对话为沪语和常州话,书面化时根据普通话通用表述调整,语气词有删减,相同谈话主题内容经重新归纳整理。


* * *

成为字体设计师之前


厉:徐老师,你家里人是做什么工作的?


徐:我家里人都是种田的,应该说是苦出生。我兄弟姐妹有七个,我是第三个。家里没有别的收入,只有靠种田、养猪、养鹅,是很辛苦的。我的娘虽然不识字,但是她知道读书重要。我哥哥是一直读书的,二姐可能是男女之别,没有读书。我读书也很少。小学的时候,一般学校有寒暑假,但是农忙时也要读书。私塾的话是农忙时放假,空闲时读书。所以我私塾读的多。


厉:私塾是在上海读的?


徐:在农村读的。


厉:那你怎么到上海的?


徐:在私塾读书,数理化都读得很少,几何代数都不会,英文也不教的。48 年的时候,有一个童子军训练班,那时候还没解放。童子军训练班,可以做中学的老师,主要是看重美术方面的。当时童子军训练班,要高中毕业的人考试进去,我当时根本没有读过高中,是我的哥哥代我去考的。他那个时候在无锡一个教育学院读书,也是不用交钱的。我哥哥看到我文化方面不行,所以帮我去代考了,一考呢考进了。我去了之后,一开学后,因为我哥哥文化考得很好,选我做了班长。那也没办法,当时跟老师说做一个副班长吧。那个时候我在学习方面一直很艰苦的,各门课程都抓上去了,这是 48 年下半年。到了 49 年的时候,童子军训练班散了,那个时候我去做了小学老师,是 49 年的 3、4 月份,(全国)基本上已经解放了。去了无锡的苏南工学,主要培养一些进步青年,学些什么呢?比如新民主主义等。主要是给你上上大课。出来了之后,到还没解放的地方去做工作,我在武进县的湖塘镇政府里面做文书。等到人员要精简,这个地方有一个邵舍村小学,去做老师去。那个时候我已经是新民主主义青年了,也就是现在共青团的团队,年纪很轻,算是进步青年。一年之后,又调动我去另外一个乡,蒋湾乡大巷村去做校长。但是我晓得我自己的水平,自己感觉到学历不够,再进一步怎么提高呢?要出洋相的。我 51 年结婚了,她在上海纱厂里工作,有收入。我就去了苏州美专去,当时是私立的,要学费的。我家里根本是没有钞票的,我因为结婚了,她就支持我读书。到 1952 年秋天,全国院系调整,苏州美专、上海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成立了华东艺专,华东艺专有两个系:一个美术系,一个音乐系,现在是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美专是私立的,华东艺专不要钞票了,1954 年 7 月毕业后,到上海了。主要考虑她在上海,所以我可以调到上海,进入了上海新闻出版署下面的人民出版社。进入人民出版社后,怎么进的印刷研究所,前面讲过了。




厉:你怎么想到去苏州美专读书?


徐:我的文化水平是很差的。领导很重视我,一下子从小学教员变成了校长。我自己知道学历不够,数理化方面是很困难的,英文什么根本不懂的。所以我不得不去深造。


厉:有些人去深造数理化,您怎么想到去读美专呢?


徐:因为美专考试的时候不要考数理化和英文啊。(众人笑)


厉:你自己喜欢美术吗?


徐:我自己的水平其实不是很高,写美术字还可以。我去童子军训练班也有帮助的。以前写美术字没有后来写得那么好。我去了华东艺专之后,学生会宣传干事要写横幅,要写标题字,也就是美术字。我不敢写,生怕写不好。有的同学写得好,我帮他们剪贴,剪贴的过程中学习了他们美术字的结构,哪些字要出格,哪些字怎么写。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自己可以写了。等于是铅笔稿,起草好之后就可以写。去了华东之后,基础就好了。我到出版社做书籍装帧,美术字写得比较好,就是这个道理。上海人民出版社对美术字非常重视,什么道理呢?上海人民出版社是出版政治读物,不像别的出版社要弄得很漂亮,吸引人。政治读物就是通过字。我们出版社的任毅(音),他的字写得很好,他跟我说我们的出版社性质不同,不能画得五颜六色,要以字为主。碰到一些字很难写的话,可以去查铅字,铅字的架子通常会搭得比较好。之前我写美术字不是怎么样,到了人民出版社之后,了解到书籍上美术字的重要,就特别认真,写得不好都要重新写,比较讲究了。


申新九厂


厉:徐老,你爱人以前在上海哪个纱厂工作的?


徐:她是纺织厂的一般工人,永安二厂,在吴淞。我分配到上海后,她就从永安二厂转到申新九厂,后来变成了国棉廿二厂。

陈:他们当时住在延安中路,兰馨剧场隔壁,姚文元父亲的房子,作家书屋。我分配的房子在作家书屋,我的爱人上班在吴淞,很不方便,所以调到了申新九厂。


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


徐:中国的书籍装帧在 1959 年参加了德国莱比锡展览会,这次展览会上呢,我们的书籍设计以及大型画册都夺得了金奖,只有印刷字体啊评价最差。什么道理呢?因为以前的印刷字体都是手工刻的,有一些是从日本来的。我们中国文字的字数数以万计。笔划有多有少,少的是一两笔,多的要几十笔。以前的字都是刻工刻出来的,少笔划的字就是很淡,多笔划的字就是很黑,因此在一个版面上人家讲苍蝇,深深淡淡,版面非常不好看。同西文字比较起来根本没有办法,就是同日本人的字比较起来,也不好相比。因为日本这时候当时应用⋯⋯应该说比中国要好,根本没有办法来比。因此印刷字体是评价最差,也可以说是滑铁卢吧,评价一塌糊涂。在这样的情况下面,我们中国文化部部长胡愈之先生,年纪很大了,也是出版界的老前辈。他看到新中国已经成立十年了,好像字体还是这样差,心里面总归不是很舒服,那么就要成立印刷字体研究所。印刷字体研究所放在什么地方呢?就准备在上海。当时胡愈之部长讲了之后,上海出版局局长叫汤季宏,就马上响应,要在上海成立字体研究所。


1961 年字体设计小组人员组成文件


那么怎么着手呢?他制定了「整旧创新,目前以整旧为主」的方针。因为中国的文字、印刷字体不可能脱离现实,总归要有个基础。这时候就从出版系统调集了一些美术字比较好的人。我原来是人民出版社搞书籍装帧的。装帧设计师的名字在封底会写的。印刷研究所要筹办字体设计室,像我这种无名小卒是没人知道的。他们去新华书店,看封面上的字不错,一看上海人民出版社徐学成,不是看了一本书,是看了好几本书都觉得蛮理想的,就把我调过去了。1960 年,当时我在人民出版社做书籍装帧,觉得很开心。一是跟我的专业符合,二是人民出版社的条件优越,调我去,心里不大愿意的。当时人事科的人说,上海要新成立一个字体方面的单位,要调你去。我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是要服从组织安排,要你去你一定要去。他们说起来,好像还是可以为国家争光,争取荣誉的事情。后来我体会到了,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研究室,说是研究字体的。去了之后,字体研究室在哪里,连个地方都没有的。


厉:我这里有一份 1960 年的档案,说字体设计室成立之初,要招募有书法功底的人 2 名,绘画功底者 4 名,刻字工人 3 名,有培养前途的 15 名。


徐:书法方面召去了两个人,一个是杨亦农,当时钞票上的「中央银行」四个字是他写的,楷体写的是很好的。他愿意讲真心话,不是见风使舵的人,提了意见后被打成了右派。各个单位不能重用他,因为他字确实写得好,所以叫他来了。还有一个是王乃丞,他在教育出版社,教科书中很多补字是他写的。美术工作者是我、钱震之和施渭峰,当时搞美术的很多,还有谢培元。刻字的三个人是:钱惠明、沈景成和邹根培。邹根培是钱惠明的师傅。他们都是上海最好的刻字工人。三方面的结合,就是美术、刻字、书法人员结合在一起成立一个字体设计研究小组。


整旧创新与笔形规范


厉:徐老师,我这里有 1960 年印刷研究所的一份档案,说是选了宋体一号和宋体八号准备开发。我给你看看这本东西。这是 1961 年印刷研究所写的《新写汉文印刷体字样》。


徐:这些是根据原来刻本上的字,写的字样,是不同的人写的。这个是施渭峰写的,他是科技出版社搞书籍装帧的。


1961 年《新写汉文印刷体字样》,徐学成设计宋体八号


厉:这个叫宋体第八号。


徐:这个是我写的。当时就是个人各自写。这个写了也没用,都是老笔形。


厉:档案里说选了宋体一号和宋体八号,写 7,500 个字,61 年底完成。这些字样写了多久?


徐:写了一个多月,写好后再打样。这是原来的计划。当时积极性很高啊,大家都写,一共写了四、五十种字体了。当时的美术字,不是扁的就是长的,不写成方的。这个字可能是钱震之写的。方的字觉得呆板,不容易写得漂亮,所以要么写长要么写扁。后来因为秀英体的字最多,《人民日报》一直在用,粗细也差不多,所以就以它来整修。当时我们国家主要有两种外来宋体,一种是秀英体,一种是筑地体。秀英体用于《人民日报》。北京新华字模厂的 611 体,是以筑地体的铅字为蓝本,用幻灯的形式拍照后描修。《毛选》竖排本用的字体,是 611 体的前身。我们上海后来决定以秀英体为基础,使用新笔形休整。我们的任务是为《辞海》设计两种字体 4,一个是正文字,也就是宋体,另一个是书眉字(标题字),用的黑体字。这两种字体要在两三年内完成。于是就成立了两个小组,每个小组有 8、9 个人。一个是宋体组,一个是黑体组。


厉:能谈谈笔形规范的事情吗?


徐:60 年代之前,我们很多字的写法都不规范。比如「点」,就可以有 7 种笔形。横划可以代表点,比如言字旁上的点。还有一挑,也可以代表一点,比如「冬」字,最下面一点以前是写成一挑的。还有一撇,也可以代表点。还有捺、竖等,各种笔形都可以代表点。怎么会统一起来的,那就是上海印刷研究所,包括我在内,把笔形统一起来。怎么统一呢,以楷体为基础。以前同一个字有很多不同的写法,即使同一个部首,也可能有很多写法。以前的笔形字形不统一,《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说起来是国家颁布的 5,但只是提出一个原则性意见,我们的方式是草体楷化。比如说言字旁的竖勾,60 年代公布时,刻字师傅为了要方正,就把笔画分开。当时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写出来的,你写你的我写我的,写出来大家评比,再送到文化部请示。《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是怎么诞生的,说起来是文字改革委员会决定的,但怎么写,还是我们设计出来的。


1963 年印刷技术研究所旋转形楼梯旁的六位字体设计人员,依次是陈其瑞、张家声、过祖良、陈永海、许柏康、徐学成


吴:徐老师,统一那么多汉字,花了多少时间?


徐:等于是边工作边统一。一套字花了两年多,三年不到。以前的铅字,都是不统一的。我们开始设计的时候也照样写,但是后来发现不对就要重新写。


中文字体设计


徐:去了印刷研究所之后呢,三方面人员——搞书法的、搞美工的,以及搞刻字的应该说是格格不入的。怎么样子能融合在一起呢?经过了开始试写字样。写出来的字大家评。根据印刷字体要求来评。三方面取长补短,你写的字我认为你的字是怎么样的。比如搞书法的人认为这个汉字结构应该怎么写。搞美工的人写的字相对来说比较整齐,刻字的人虽然懂得印刷字体的要求,但是刻出来非常呆板,不漂亮,对书法的特点、个性方面也没怎么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相互额评,基本上评字提意见,后来取得同一个认识:认识到印刷字体同书法是不同的。书法是讲究个性的,印刷字体呢要有个共性,所谓集体性。就是一个字排在任何字里面,譬如一万个字里面,这个字和其他任何字排在一起,要非常协调,要非常一致。书法讲起来某一个字写得漂亮就是漂亮了,印刷字体是一个字也可以,排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就是集体性要好,也就是讲共性。


经过这样子的锻炼,有得这样一个认识。这个时候就感觉到印刷字体,首先一个,在字形的大小方面要一致。汉字讲起来是方块字,实际上并不一定都是方块字。也有一些是方方正正的如「国」字;也有一些菱形字,「今」、「令」。当时字体设计是有固定大小的格子,都写足格子的话,字就大大小小了。譬如在同一个格子里,这个「国」字要比「今」字大很多很多,在印刷字体讲起来应该要大小一致的。这时候就摸索到一个规律呢,就感觉到方块字最大,最容易见大,因此设计的时候,不能在格子里设计得很饱满。有些字(如「今」)尽管是撇、捺上下都已经撑足格子了,但还是见小的。当时晓得之后,就已经找出一个共同规律了,左右竖划在一起的,上下横划在一起的字比较见大,在设计这种字的时候要收紧,要离开格子一点。横划在上面的,比如「下」字,这种字的上面要放下来,放低一点。这些东西我的书里基本都有。字体的大小很复杂的,因为形态关系、笔划多少等等都有关系。一个是大小关系非常重要,还有一个是重心。讲么是讲方块字,实际上重心不完全一致。比如「甲」字的重心高,「由」字重心就低。字的重心有高有低的话,排在一起,阅读起来,特别是横排看起来,视线就会高高低低,阅读起来比较吃力,眼睛要上上下下,所以字的重心一定要居中。因为汉字同西文字不同,中国的汉字阅读线不是根据上下,而是在中间。中国的文字排起来整不整齐,主要要看阅读线是否在中间,不是看字头字脚。西文字讲起来可以看字头字脚。(阅读线)对字的重心,是非常重要。汉字的形态不同,(举例)此地下面的,同样的几个字,下面的比上面的看起来舒服点,上面的感觉到高低高低高低……这是上下方面。中国字基本上是上下结合、左右结合的,譬如说⋯⋯(举例)。单独一个字看起来并不差,但集体效果看起来呢就不好了。什么道理呢,因为读起来要歪歪扭扭,不垂直。所以印刷字体讲起来呢,一个是大小方面要匀称,再一个重心方面,也要一致,所谓一致,要在中间,不是看字头字脚。还有一个是笔划的粗细方面,排印、打印出来以后浓淡要一致,就是说笔划多的字笔划要细,笔划少的字适当得加粗一点点,但也不完全是加得很粗。中国的字往往是左边一部分可能笔划很少,右边一部分笔划很多,这种字体也有的。


* * *

继续阅读访谈,探访徐学成的字体设计体会、从文革到今天的经历,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

http://typeisbeautiful.com
微信号「thetype」。您亦可选择在微博、Twitter、Facebook 和 Google+ 上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