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评人转型拍电影,是「疯」是「狂」?

一起拍电影编辑部 一起拍电影 2020-12-04

作者 / 念北


「为啥影评人都爱做特吕弗的梦呢?」

 

某豆瓣网友的一句短评,可作为近期国产电影市场“影评人转型拍电影”现象的一种解读。

 

七夕上映的影片《荞麦疯长》,其制片人正是影评人「藤井树」,这是其第一部担任制片人角色的影片,在此之前,她还担任过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总策划。

 

而《荞麦疯长》的文学顾问,则是古早的影评人Liar,现在被称为导演的李霄峰。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他执导的新片《风平浪静》首次亮相,还有一部被搁浅了几年,改名为《灰烬重生》的影片,则在视频网站上上线。

 

同样选择在视频网站上上线的武侠电影《无名狂》,其导演为李云波,此前以「云中」之名在影评界为人所知。

 

当然了,纵观国产电影市场,不止影评人,从作家、演员、歌手、到主持人跨界当导演、当制片、当监制,已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那么,当影评人转变「评论员」的身份,以「实践者」参与到电影制作环节,他们的成绩如何?尤其是「影评人」和「导演」在大众舆论的推波助澜之下,似乎摆脱不了身份的某种对立,又该如何应对转变之后的身份立场?

 
 
导演、制片人、编剧各有不同
跨界成绩单不太耀眼
 

“我以前是影评人,最看不惯那些“王婆卖瓜”的导演和制片人,没想到我也有今天呐。”

 

这是《荞麦疯长》上映当天,藤井树发布的一条长微博中的一句话。可以说,这部影片对她的意义不仅仅是其第一部制片的作品。影片最初的创意其实来自于她本人的亲身经历,后来她将这段经历说给了徐展雄——这个在她心目中,最会写文字的朋友,想要变成一个剧本。

 

《荞麦疯长》在徐展雄的笔下,脱胎换骨,成了一个全新的故事。而身为制片人的藤井树,从确定由徐展雄亲自担任导演、到请来陈正道担任监制、以及确认演员的人选,到拉投资、现场拍摄时客串“腿替”,及大小事务,都在亲自操持。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命。经过疫情之后的延档,从目前来看,《荞麦疯长》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似乎都不尽如人意。拍sir在观影过程中,不时听到一旁观众的窃窃私语,甚至有人在影片结束时愤愤而言。

 

平心而论,作为处女作,可见导演的野心,无论是在叙事结构上的玩法,还是视听语言的呈现上,影片都透露着迷影情结的小心思,但也会犯新导演常见的错误,比如想要说得太多,太满,以至于每一部分反倒显得单薄。且散落的散漫线索不足以形成叙事张力,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只会显得更拖沓,也难怪会让#荞麦疯长难看#这个话题上了热搜。

 

种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影片在这个七夕档表现并不突出。

 

而由影评人“云中”执导的影片《无名狂》,除了在此次北影节展映单元亮相之外,选择了直接上线视频平台。值得一提的是,该片请来了冯小刚担任监制

 


作为新人导演,在第二部作品,选择如今很少有人会去触碰的武侠题材,也算是勇气可嘉。当然,从成片来看,《无名狂》也是一部优缺点都很明显的影片。如果单看摄影、美术等视觉效果呈现,《无名狂》确实构造了一个写意的武侠江湖,但是人物行为逻辑的缺失,剧本的大部留白,也受到了部分观众的诟病。

 

不过,对比2016年,其处女作《呼吸正常》——一部以广州为落点的半纪实性质影片,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可能开场几个镜头就会被劝退的结果,显然是有进步的。

 

不难发现,经验的积累,对于新导演们,尤其是跨界而来的新导演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拍sir也对简单对部分跨界的影评人表现进行梳理。(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随着互联网兴起而出现的那一波「网络影评人」,对应「学院派影评人」也可称为「民间影评人」)
 

可以看到,李霄峰应该是在这批影评人中导演作品最多的。从2015年的《少女哪吒》,到今年终于见面的《灰烬重生》以及还未公开上映的《风平浪静》,一部部作品,从班底配置、演员卡司,到作品口碑,都算是呈现曲线上升趋势。

 

张小北作为一个科幻迷,第一部作品即是科幻题材的《拓星者》,背后也有腾讯影业的背书。这部影片从2017年拍摄,到如今已经等待了三年时间,尚未有最新上映的消息。不过,张小北现在已在筹备第二部作品,同样是科幻题材的《星门深渊》。而其作品质量如何,还有待市场检验。

 

除此之外,其他影评人则是以别的身份参与到电影制作环节。比如,魏君子,如今最著名的身份是制片人,参与制作了《素人特工》、《奇门遁甲》、《华丽上班族》等片;其导演的作品《龙虎武师》还未上映,而今年则开始进军网大领域;顾小白则已然成为著名的编剧,从早年的《人山人海》《山楂树之恋》到近年的《心理罪》《冰之下》(未上映)等片,作品涵盖范围较广。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还有一部电影《断片之险途夺宝》,因导演罗登是知乎影评人大V而引发过热议。不过,罗登其实是北电导演系科班毕业,同班同学有拍了《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程耳。在混迹知乎成名之前,也拍过《爱上试谁师》《黄土瑶》等无名小片,而这部集结了葛优、岳云鹏等人的喜剧片,豆瓣不到3分的口碑,大概也是其导演生涯的又一次滑铁卢。

 
 
影评人奠定人脉资源基础
或走「曲线救国」之路 
 

对于影评人们而言,从以前作为影迷,作为行业的观察者,作为电影跟观众之间的桥梁,在每部电影拍摄完成之后,以专业的理论知识给予每部作品以艺术分析和鉴赏;到变为电影的创作者,从一个故事延展为一部影片,从一个人组成一群人的团队,亲身参与打造一部作品,这种身份以及立场的转变,很难再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影片,也是情理之中。

 

也正因此,很多影评人们一旦进入到电影产业的制作环节,就不再以“影评人”的角色出现,比如李霄峰、顾小白等;或者,在看待别人的作品时,也会尽量给予更多的宽容。

 

事实上,一直以来,国内对“影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偏见,尤其是在他们不留情面地批评某部影片之时,往往会引来某些骂战。此前,《长城》《夏洛特烦恼》《缝纫机乐队》等影片在上映之时,片方或导演和影评人之间就曾经剑拔弩张,而像冯小刚和影评人之间,更是骂战多次。



即便是围观群众,面对着影评人的刻薄,也总会衍生出“你们既然这么懂电影,为什么不去拍电影”的「你行你上」逻辑。

 

当然,影评人们倒不是说是为了证明自己能拍电影而去拍,大多时候,可能从影评人到导演,是一条计划之中的“曲线救国”之路。且,不难发现,“影评人”的身份确实能为他们进入到电影产业提供一条相对便利的渠道,而在此之前,他们所积累的人脉和资源,也都在后期的电影创作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能让冯小刚“倒戈”站在影评人这一边,担任《无名狂》监制的李云波,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电视台编导。在拍摄其处女作《呼吸正常》之前,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工作经历,而冯小刚正是看了他的这部作品之后,答应担任其第二部作品的监制。

 

藤井树最早能够成功策划电影《七月与安生》,也源自于其在担任影评人的这段媒体工作期间,和安妮宝贝有过工作联络,才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七月与安生》的版权,在此片中出演的马思纯,后来就成为她筹备影片《荞麦疯长》时想到的第一人选。她在长微博中也坦言,为了这部影片算是“攒足了前半生的所有人品”。

 


同样是作为制片人,如今魏君子能够在业内站稳脚跟,离不开他一直以来对港片的迷影情节,以及最早做影评人、在媒体工作期间的经验积累:从古早的网易“香港制造”论坛成名,到后来进入电影行业,尤其是2012年全力策划“张彻导演去世十周年”论坛,使得他进一步熟识徐克等香港电影人,为他后来和徐克、袁和平等香港导演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李霄峰在影评人时代,曾经“痛骂”过张元,所谓不骂不相识,后来他不仅仅以编剧身份参与到张元电影的制作,在影片《达达》中更是担任了男主,两人还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而那个时候,还是编剧的陆川,也常常混迹于各大论坛,和李霄峰等人熟识。

 


想来,这大概也是互联网草莽时期,属于一帮爱电影的年轻人的交友方式,后来在市场发展以及时代大潮中就形成了各自的人脉圈。等到条件成熟,一些有想法、也有能力、有资源的影评人自然踏上了导演之路,也有一些则是机缘巧合之下,走上了编剧、制片人,甚至发行等岗位,成为电影产业链条上的一份子。

 

制造烂片or规避烂片
 

「如果让影评人拍电影,或者做顾问,会不会避免一些烂片出现?」

 

在「你行你上」的逻辑之外,一帮为电影操碎了心的网友们,似乎也寄希望于那些懂电影的影评人们,能够提升一下电影行业的制作水平。于是乎,在知乎上,就可见有网友如此提问。

 

至于结果,显而易见。至少从目前来看,若要将他们的作品算出一个口碑平均值,大概也只是在及格线边缘徘徊,毕竟其中某些作品还是大大地拉低了平均值。

 

耿直如张小北,在这个问题下也做了一番认真回答,曰「不会。因为我写过剧本,也参与过制作。」

 


毕竟,一部电影从最初的策划到最终成片,以及能够顺利上映,过程之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且也涉及到制作环节的方方面面和不同的个体工作人员,如张小北所说,「具体到某一部电影,其实有很多偶然因素在影响最后的质量。个体的作用相对是较小的。

 

早前李霄峰在接受采访时也强调过,电影是一个集体拍摄、制作的产物。在他的认知里,「导演是一个合成的岗位。」

 

不过,个体无法改变体系,但当一群人出现之后,就有可能改变整体。在电影史上,最著名的要数法国的《电影手册》“五虎将”:特吕弗、里维特、戈达尔、夏布洛尔和侯麦,这几位影评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从发表电影评论宣言,到手执导筒,用一部部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铸就了「法国新浪潮」运动,至今成为世界范围内后辈电影人们所汲取滋养的源泉。

 


当然,这些法国的「影评人」们能够如此大有可为,和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运动浪潮以及文艺理论思潮等外部条件作用有很大关系。放眼世界,直到现在,这也是独特的现象。

 

国内也有一位曾经的影评人,对如今的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那就是陈国富。对于今天的年轻观众来说,更熟悉的是作为金牌监制的陈国富,从《功夫》《大腕》《风声》到近年来的《寻龙诀》《火锅英雄》《二代妖精》等片,他在内地电影市场的成绩有目共睹。

 

而他最早是以影评人身份入行,且曾是台湾电影新浪潮的重要参与者,和杨德昌、侯孝贤等人一起创立了“电影合作社”;而后又在90年代,以导演身份执导了《国中女生》《征婚启事》等片,掀起了“台湾新主流电影”运动的浪潮。

 

近年来值得关注的香港导演翁子光,同样是影评人出身。可以说,从影评人到电影创作者,国内并不是没有成功转型的代表。

 

只不过,鉴于当下电影市场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到,现在的影评人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似乎会写观后感就可以以“影评人”自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如前所述的大众对于影评人的偏见。

 

当然了,整体而言,那些具备扎实电影理论基础和审美水平的影评人们比起门外汉,还是会更容易入门。不过,就和任何新导演一样,要想能够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需要的是磨炼的机会和经验的积累。毕竟,能够处女作就惊艳众人的天才导演只有极少数。

 

在此之下,更需要警惕的是圈子文化,警惕互相吹捧。尤其是在影评人本就需要秉持客观的原则下。

 

对于我们观众来说,与其盯着当下个体的得失,不如期待他日一整个群体的崛起,如张小北所言,「只要这些热爱电影,对电影有品位有标准的人越来越多地进入电影行业,一定会改变整体面貌的。」虽然可能不会很快,但在不断有新导演踊跃发声的现状之下,或许就在未来几年我们能见证一次浪潮的到来。



近期热文

专访王中磊:华谊兄弟的“不坠青云”之旅
为什么还没有国产大片定档9月?
影院复工「满月记」
为什么我们如此需要这个国庆档?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