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庆系列论坛 | 聚焦非遗影像记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遗技艺“潮”起来


5月20日上午,作为川影3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委会成立大会暨“守正创新——巴蜀文明与非遗影像的当代实践”论坛在川影安仁校区金厅举行,此次活动旨在培养四川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业人才,提升四川非遗保护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推动四川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

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委会成立大会


川影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思致辞


大会伊始,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思致辞。她提到,非遗影像记录至关重要,促进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发展产业之中,有利于国家和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的推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川影将以爱国之心,报社会之恩。”她表示,川影将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积极承担“非遗保护、非遗宣传、非遗推广、非遗传承”的社会职能,用影像彰显非遗的时代价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遗技艺“潮”起来。


授牌仪式


致辞结束后,由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廖小龙宣读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关于印发同意成立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文件,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左齐、罗共和,为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委会授牌。


郭桂玲讲话


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党支部书记郭桂玲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四川电影电视学院送上了生日祝福。她提到,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委会是经省非遗保护协会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与传播及相关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合作交流、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的机构,旨在运用影像化手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与发展。


川影具有良好的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的软硬件条件和传播实践经验,是专委会主要发起单位。她希望专委会的成立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教育、传承、传播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守正创新⸺

巴蜀文明与非遗影像的当代实践”论坛



非遗影像的整体性视角

庞涛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副会长庞涛就“非遗的整体性视角”展开了讨论,主要从“非遗影像志的时代使命与整体性原则”“非遗影像实践的叙事建构”“非遗影像整体性叙事的策略”和“非遗影像整体性叙事的实践过程”四个方面,从整体性视角详细地讲解了非遗影像这一概念。




助力非遗保护的当代影像实践

李祥林发表主旨演讲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祥林主要讲解的是非遗保护的当代影视实践。李教授由一张早期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石雕照片展开讲述,向与会师生讲解影像与文字记录的区别,展示影像记录的重要性、传播力与影响力。李教授提出,专委会成立有两大任务,分别是宣传传播和记录保存。在非遗影像的实践过程讲述中,李教授特别提到,非遗记录人员一定要做到“走入田野,低下头来,懂得谦卑,学会尊重”。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是老师,记录人员要牢记:只能参与其中,不能干扰秩序。否则,非遗影像记录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影像记录的艺术

穆德远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长穆德远以小人物作为切入点,用自己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讲述了蕴含在巴蜀人民乃至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精神文化底蕴。“即便是一个‘棒棒’,也有自己的规矩。”录只有被观众喜爱和接受,才能更好地传承




“乡愁”的媒介化建构与传播:基于西南政法大学的非遗传播实践

贺艳发表主旨演讲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艳主要就“乡愁的媒介化建构与传播”进行了汇报。贺教授提出了“文化记忆”的论点:“所谓文化记忆,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此外,她分别从文化记忆记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实践过程、传播方式及取得成就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这一课题的建构与传播。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影像志的制作

徐泉森发表主旨演讲


“一万个字的描写不如一分钟的的影像视频。”重庆文理学院科研处处长助理、副教授,重庆市非遗中心兼职研究员徐泉森说。他从影像留存的意义、拍摄素材的选择,以及拍摄流程三个方面,给与会师生讲述了他在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影像制作方面的细节。“第一是‘互为主体'的观念,即摄录团队要与被摄者形成一种‘互信’关系;第二是‘社区合作',即在拍摄前,摄录团队要对拍摄的目的、内容等进行沟通协商与讨论,以保证拍摄质量;第三是‘影像分享’,即学会与被摄者进行内容分享;第四要保持‘真实性’,要始终保持中立原则;最后是要注重同期录音。”他和在场师生们分享影像制作的心得体会。




从纪录片评审角度解析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注意事项

陈权发表主旨演讲


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原副社长、导演陈权主要从学术专员的重要作用、成片格式、字幕校对、声音录制、学术质量及完成度等方面,从纪录片评审验收角度详细解析了传承人记录工作的注意事项。他强调,“非遗传承人纪录片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一定要体现出记录成果中的核心及主要内容的学术性。”




羌族非遗民间舞蹈在高校的传承与教学路径

陈志惠发表主旨演讲


川影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教授陈志惠重点讲解了如何将羌族非遗舞蹈文化与高校教学进行融合的问题。她特别介绍了川影关于非遗的文化项目——羌族舞蹈的课程建设方面,如何进行融合、创新、传承、保护与传播的




深挖非遗富矿 萃取人文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苏亚平发表主旨演讲


川影电视学院院长、教授苏亚平从非遗的保护历程、非遗的抢救工程、四川和川影参与的非遗项目、非遗的记录方法、非遗的保护成效、非遗的保护困境六个方面,讲述了该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文字、图像与影像”——非遗传承中的三个维度

陈桂权发表主旨演讲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陈桂权以“如何将农业工具‘水梭’,从文字记录到图像再到影像恢复,最后将水梭进行实物复原”为例,展示了影像记录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影像记录的普及将为文化遗产记录传承带来革命性变革,只有将传统记录手段与新式记录手段有机结合,才能更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陈教授总结。



刘广宇总结点评


论坛最后,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广宇进行总结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贯穿于整个非遗保护的全过程,形成了链条式保护,包括抢救性保护、媒介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他谈到,通过影像记录对非遗进行整体、活态、立体的展示,才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提升。


合影留念


论坛上,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与从业人员共聚一堂,共同探讨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和创新实践,以及新时代下文化保护传承与影像创新的交叉领域。期待未来多方合力协作,聚焦非遗影像记录,共同推动中国非遗的整体性和过程性保护。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出品 


【原创作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 | 朱操 王一荃 翁晓莹

图 | 胡基奥

电视学院图文直播技术提高班

编辑 | 陈熹

复审 | 尹丹

终审 | 余乐


欢迎投稿:cyxctzb2020@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