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卖,正在“毁掉”中国三代人:外卖的秘密

你经常叫外卖吗?


“吃饭时间到了,点个外卖吧!”

“有点饿了,叫个外卖吧!”


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热腾腾的美食就送到门口,外卖俨然成为年轻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那些看上去色泽诱人香气扑鼻的美食,真的就像它们的外表一样吗?


最近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网上常光顾的餐饮店竟悄悄退出了网络外卖平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外卖佣金上涨

商家直呼送不起


近期,不少南宁的消费者发现,一些餐饮商家在网络外卖平台上下架了。


“想吃的东西就没有了,就不方便了。”消费者小黄说。


南宁某品牌快餐店覃店长称:“网站佣金两个月之前是18个点,应该是从2018年11月份开始,就涨到22个点。 ”

这位店长告诉记者,最初他们与美团外卖合作时,佣金是15%,后来调到18%,如今又上调到22%,他们感觉有点难以负担了。 


覃店长说:“比如卖出100块,我给平台22块,那我还有人工还有房租,所以根本不赚什么钱。”

一家螺蛳粉店的店长说,他们的网络外卖佣金也从20%上调到了21%,而餐饮业利润一般是30%到40%,外卖佣金确实有点高了,可目前店里主要做线上生意,所以只能扛着。 


南宁某螺蛳粉店贺店长表示:“比如100个人,来50个人,有50个人是在线上吃,那你要做另外50个人,一定要做平台的生意。”


还有餐饮店主说:“我就是一个小小的卖水饺的商家,对外卖平台也是无可奈何,小两口24小时守着一个小店,提点从18加到22。并且美团还让我们二选一,只做他一个平台。


本来还做了饿了么,奈何美团就涨佣金,无奈之下只能把饿了么平台关了,美团才把佣金给我降到18,对此我们很无奈,不敢得罪,挣点血汗钱真不容易!”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一些奶茶店和咖啡店,商家们表示,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一些网络外卖平台确实上调了外卖佣金,所以一些店家就退出了外卖平台。


对此,美团外卖的工作人员表示,提高佣金主要是因为公司运营成本以及人工费用增加,至于有商家退出平台,一方面是由于店铺转让以及合同到期,另外就是一些商家本身竞争力不强,退出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

面对不断提高的佣金,一些餐饮商家表示,将尝试安排自己的骑手配送外卖。 


南宁某连锁品牌餐饮店主管:现在就在想办法,看能不能在线下这一块发展自己的业务。


外卖潜规则曝光:先提价再用红包降价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大家都知道点外卖不仅便捷,而且还有红包反现,点单满减,价格肯定更优惠


然而,在比对了多家餐饮店线上线下价格之后,记者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有媒体通过比对发现,不少外卖线上价格往往要比线下贵20%左右。


在北京房山某“香河肉饼”店,店铺老板表示,因为外卖平台要扣20%,所以线上销售只能涨价,但线下价格保持不变。线下卖10元的饼,线上卖12元。有时候会打折涨不了20%,但多少肯定会涨一点。


“线上价格贵”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北京的多家餐馆,很多都是这样处理。有外卖送餐员也表示,店铺线上加价的情况普遍存在,因为现在外卖平台都要收店铺佣金,店铺为了收支平衡,线上外卖只能涨价。


先提价,再用满减红包抵扣,顾客并没有得到实惠。一些商家也坦言,现在的食客越来越依赖外卖平台,商家70%的营业额都来自外卖收入,不走套路,就没有生意。


某饭店老板告诉记者,不参加"满减"的话,竞争对手大家都在做满减,那样的话单量会下滑,如果不参加,就会被外卖平台排到很后面,基本上就是可能一天就一单,或者两天一单,所以都要价钱高几块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没办法。


外卖平台开启竞争“下半场”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外卖行业已经从早期的补贴大战等初级立足方式。“收佣金”也是维持下去的一种手段,但只是“小钱”,未来外卖平台最大的盈利可能是向店铺供应链端和金融服务渗透。


根据市场分析机构艾媒咨询此前发布的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上半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已超1250亿元,预计2018年全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430亿元。


从整个外卖市场来说,数字化、运营能力、生态协同等方面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市场角逐变得越发激烈,平台之间的较量也从简单的红包补贴转向硬实力比拼。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经过近几年外卖服务的普及,在线餐饮平台竞争重点应从增量转向用户存量的挖掘,逐步转移到配送效率、服务体验、食品安全的优化。


外卖市场的确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外卖行业的食品卫生问题也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


前述有部分商家由于外卖平台佣金提升、成本过高等各种问题而下架,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无良商家无视消费者权益,用廉价甚至过期速食包以次充好。


外卖行业,还存在很多我们看不见的真相......


外卖,正在“毁掉”中国三代人


来源:牛不耕(laoniu003005)

(原文有删减)


外卖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三代人的生活方式。


无论你是学生、白领、还是退休老人,外卖都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简单:整个过程你无需做饭洗碗收拾厨房,想吃什么,只要打开手机下个单,送餐小哥很快就将美食送到你手上。


可那些看上去色泽诱人香气扑鼻的美食,真的就像它们的外表一样吗?


继不久前曝光的酒店业乱象后,最近一个题为《廉价外卖速食包的秘密》又把食品安全问题带到了公众眼前。


 01

不会做菜的餐馆,日销上百单


一个不会做菜的商家,在外卖平台上一天还有几百单的销量,三个人忙不过来。

而且还能得到无数食客的好评,听上去很扯对不对?

但这个时代,荒唐的事太多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你永远想象不到你每天吃到的外卖是怎么做出来的。


视频在这里:内容可能包含令人恶心的部分,慎点:



很多小伙伴看完视频都表示:只知道外卖脏,但是没想到这么恶心!


以前在我们的认知中,很多无良餐厅和专做外卖的商家可能都是后厨很脏,蟑螂老鼠乱窜,或者是工作人员直接用手甚至用脚处理食材。


但是在曝光的视频中,三观又一次被刷新:原来很多外卖商家的菜根本就不是自己做的!只需要购买廉价速食包,然后将其浇在饭上再放入微波炉叮一下就算完事儿了。


估计整个流程不超过5分钟吧。


甚至有使用速食包的商家坦言:“我自己也不会做饭啊!”看来现在想开餐馆也很“简单了”,不用找切菜员更不用请大厨,一锅大米饭就能撑起一家店。

图片来自视频截图,下同

据报道,这样纯靠速食包撑着的餐馆,订单量大的时候三个人都忙不过来——“我们卖过3000多块钱一天。”


视频中也明确指出,这样的店主要做的就是美团、饿了么等大型外卖平台的生意。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如果这些外卖的速食料理包制作过程干净的话,是不是比商家本身在卫生条件脏乱差的厨房中做出来的食物好一些?


但视频随后曝光的真相,才让人倒抽一口冷气。


这些外卖速食包的制作过程,堪比“垃圾堆里捡垃圾”。


“我们那个肉,便宜货,远低市场价……”外卖速食包的生产厂家内,一位工作人员正用铲子从一池血水中往外捞排骨粒。


在拍摄者询问这些肉是否能保存几个月时,工作人员直接表示——这排骨粒都快放一年了。

我们的肉都便宜得很,进了十几吨,卖给那些外卖商家——“就是图便宜,买的多。”


这家位于安徽合肥的料理包生产厂家名为杠岗香,百度百科介绍称,这家企业主要经营冷冻杠岗香料理包生产、研发、销售业务,业务覆盖安徽、江西、浙江、上海、山西、河南等20余省份,形成了以安徽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冷冻料理包销售渠道。

来自百度百科截图

根据简介来看,这家企业的规模及户已经快要扩散到全国了,可是无良商家用过期了不知道多久甚至也没有表明来源的肉。


成吨成吨的进货,再加工成料理包销往全国各地。


爆料视频中,拍摄者还找到了杠岗香的管理人员,该工作人员更是直接表示:


“我们这里就一个冷库,库里面就是零下七八度,行不行也就这样了。


这个库里面,夏天进来都出汗,跟桑拿房一样。很多原料买多了,不到保质期就坏了。”

那么大家猜猜,在这样的工厂中,那些保存不当,还没到保质期就坏了的原料们,最后去哪儿了呢?


在这个镜头下,更显讽刺的是,在杠岗香的百度百科页面上,赫然写着自己的优势是:


斥资引进了领先国内的巴氏灭菌标准生产线,引进了荷兰科麦速冻生产线,兴建了约400平方的成品冷库。

配料腌制车间,杠岗香的员工表示:


“我们往牛肉中注射大豆蛋白,就是为了增加重量,那牛肉其实根本就没法吃了。”

在血水中反复掏洗已经放置一年的排骨粒,还要在其中掺加一些大骨头,连他们自己的工作人员都表示:“这排骨,只有骨头没有肉”。


用长时间冷冻的方式为已经产生异味的肉类祛味,无良商家似乎永远有办法将所有食材“变废为宝”。

在杠岗香的生产车间内,原料都是过水解冻后直接腌制,掉在地上的肉片捡起来直接腌,而那些用来腌制食品的酱汁都是工作人员直接用手搅拌的。



属于配料腌制车间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工作人员正在用手和桶掏一些食物原料。


原谅实在看不出来那到底是一种什么食物,只是那熟悉的黄色和质地,像极了人类每日在厕所中生产的废料。


到了烧制车间,菜做起来就更简单了——几口大锅放上油,所有食材都放进去一通炸:“就油炸就行,油炸3分钟”。

最后这些食物进入包装车间,工作人员将其包装后销往各地的餐馆。


“我们的菜没有一个是炒的,炒菜好麻烦,全都是炸过一遍的,我们包的我们自己都不想吃”,杠岗香的工作人员说道。


这里的鱼香肉丝生产出来成本只有五六毛钱,到了市场上转手就卖十几二十块。



“目前,杠岗香料理包行业在全国是排在第一梯队的,日产量我们是最高——我们一天40万份,其中外卖超过50%,主要是做外卖的。


我们在每个省都有代理商,一个月华东地区销售额大概一千多万,其中有几百万份外卖”。


安徽杠岗香食品公司董事长助理、运营中心总监冯红武表示,目前该公司年销售额已达2.2亿元。


其实这并不是餐饮业第一次被爆出来使用料理包了,早在今年八月就有媒体曝光称外卖商家使用料理包,只是当时的网友们还并不知道原来所谓的料理包制作过程如此恶心。


而相关外卖平台的负责人也声称:


从现行法律来看,并没有禁止餐饮服务提供者对预包装冷藏冷冻膳食进行复热的规定。


所以平台允许商家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生产、售卖。


直到今日,料理包生产厂家的生产乱象被曝光出来,大家才明白——


原来难以接受的并非所谓的复热食品,而是从食材选择到制作过程的食品安全问题。


今天的曝光视频中,还有一个细节让人揪心——在使用料理包的商家中,有一份订单上备注着:“微辣,孕妇吃,干净一点”,


只是这样的备注毫无用处,商家依然会把料理包加热后打包送出去。

目前,外卖使用速食料理包事件,合肥食药监局已经作出回应:已经介入调查,正在取证。


而饿了么方面也作出声明,称已经注意到平台商家涉嫌使用劣质料理包的报道,并已经开始督促平台所有商家对进货渠道进行自查,且目前已经将发现有使用该品牌产品的商家全部下架。

11月23日,安徽杠岗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就“廉价料理包”事件发声明致歉消费者,承认公司存在管理漏洞,并对合肥老厂进行停产整改。


声明还称,事发时公司主动向监管部门申请现场审查与产品检测,结果均为合格,但公司在管理上有漏洞,对执行细节管控不足,因此不会逃避问题。


就生产操作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声明称公司继续配合监管部门的后续调查,目前已主动停产停业。而对于视频中的涉事员工,安徽杠岗香表示企业管理上的漏洞不会由普通员工承担。

关于食品安全,各方都已经喊了很久,但关于外卖并不安全的新闻我们还是依然能看到。


 02

循环使用老油、回收剩菜


很多人觉得,点外卖只要点那些正规、高档的全国连锁饭店,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


前段时间,某视频网站爆出了一家“星级”火锅店,在长春、南昌、哈尔滨三地的门店,循环使用老油、回收剩菜等问题。

图片来自@一手调查

店中的工作人员将客人吃剩的锅底端回后厨,直接倒进了一个大桶之中。


沥一沥、重新加热一下,把里面上桌客人剩下的肉末、菜叶过滤掉。


这样一份“新的”四川老油就可以重新当作外卖出售,里面不知道沾满了多少上桌客人的唾液和细菌。

图片来自@一手调查

会被吃进肚子里的尚且被如此“对待”,那那些不会被吃的呢?


在执法人员之后的调查中,越来越多的令人作呕的“猫腻”付出了水面:在饭店的天台上,成桶成桶的摆着过滤过得“口水油”、喝水的杯子、碗筷居然和拖把放在一个盆里洗!


用这样的餐具做出来的外卖,你敢吃吗?

摆在饭店天台的“口水油”,图片来自@一手调查


 03

外卖店用炒菜的炒锅洗拖把


你肯定没见过炒锅洗拖把。

厨房里,堆放各种烹饪食材的地方竟然是老鼠们的粮仓。

今年初,在上海电视台记者的调查下,发现了一个食品卫生监管盲区:外卖送餐箱。一些配餐场所,送餐箱不仅没有专门的消毒柜,甚至就和拖把、抹布等容易滋生细菌的物品放在一起。


谈到送餐箱保洁消毒问题,一位外卖平台相关业内人士说:“送餐箱没法消毒,食品卫生监督部门不管,我们也没有具体要求,脏的话就用纸巾、抹布擦一擦,外表看不出来就行了。”


或许,你永远不知道,当一份热气腾腾的外卖放在你面前时,它经历过什么。


生活是自己的,健康是自己的。


所以,无论多么忙碌,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垃圾食品,吃饭按时吃,睡觉准时睡。


其实自己动手做一顿饭,也许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麻烦。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综合自中国经济网(ourcecn)、光明网、央视财经、央广网、中国网财经、牛不耕(laoniu003005)

在前几年的创业的热涨高潮对比下,很多人把2018比作市场的寒冬。


仅在2018上半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平均每个月10%的餐厅倒闭;全国餐饮突破3.5万亿元,但只有20%的餐厅赚钱……


餐饮企业倒闭的倒闭,亏损的亏损,跨界打劫者无数,很难有逆风而上的品牌,和餐饮老板聊天,也是说很少见到今年势头好的品牌。


我们盘点一下去年倒闭的餐厅,虽只是冰山一角,但其问题重重,触目惊心。



2018寒潮中关店的他们都栽在哪?


资金链断裂


1、千秋膳房一夜关停,老板跑路


当初年营上亿,在上海经营了19年的老品牌千秋膳房,因资金链断裂,一夜间所有门店关停。老板跑路,欠了200名员工的工资,还身负上千万的债。



因为上层资金链断裂,导致经营管理也不善。近来消费者对他们菜品的点评大多都是“一般,没什么特别”,反响越来越差。但问题出现肯定不是一夜之间的,只是没有及时反馈和调整。


2、餐饮首富孟凯破产,关店卖房


早在几个月前,孟凯在澳洲开业五年定位高端的外滩餐厅宣布停业。


从大排档走出的中国餐饮首富,孟凯的人生可以说餐饮界的传奇。99年借着高端餐饮的风口将湘鄂情开到了北京,十年后成为A股民营餐饮上市第一股。


而到了近几年,疯狂转型使得湘鄂情业绩迅速下滑,孟凯本人也在2018年彻底出局。


3、团餐龙头轰然倒下


董事长跑路;旗下196家食堂面临停业;多家投资机构、证券公司,3.6亿元投资面临打水漂;银行、小贷公司、供应商、员工,纷纷上门要债讨薪……广州团膳龙头企业和兴隆,在2018年爆发了这一系列事件。


团餐龙头休克


做生意,资金链断了绝对是灭顶之灾,越早防范越好。早日调整,筹措更多资金,也能争取在寒冬时刻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同时企业应该加大门店单店运营的能力培养,及早解决出现的问题,把控隐形成本,在不影响顾客体验的同时节省成本。要把各门店当作最后的保障,而不是拖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品牌老化,缺乏创新意识


1、南昌人记忆中存在了近20年的五星级大饭店凯莱大饭店最终倒下;


2、21世纪初在福州以溜冰传菜风靡一时的牡丹大酒楼今年惜别;


3、广州老字号利华饭店关门;


4、北京全聚德15家子公司亏损……


2018年,老字号中也有一批在本地人眼中充满回忆的大饭店最终结业。


老酒店相继倒下


这些老字号多是常年亏损,加上餐饮市场成本上升、竞争激烈,新的餐饮潮流不断涌现,给了这些老酒楼致命一击。


此前被称为A股烤鸭第一股的全聚德,日子也并不好过。大众点评和微博上,不少消费者都给全聚德留下“不好吃”“贵”“服务差”等评价。


2018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全聚德旗下15家子公司亏得底朝天。有些门店收入都在千万元以上但依然亏损。


近年,全聚德做过引入外部资本、烤鸭外卖和兼并收购等尝试,但都不尽如人意,已经折射出老品牌对消费者吸引力的缺稀。


网红快速扩张,发展跟不上


1、网红Win house倒闭


2014年,Win House作为brunch的开创者火爆上海,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开了4家店后,就立马进军北京、武汉、杭州和长沙。


可现在:Win House旗下14家门店全部关门,拖欠340余名员工薪资330万,房租拖欠,老板也跑路了……


2、pandan畔丹泰式餐厅关店6家


畔丹歇业关闭


3、Mama Box(妈妈便当)一年内全部关店


Mama Box是最早一批做外卖连锁的,含着金汤勺出生,从在风口上被吹上天,拿到500万投资,到全部关店,不过短短一年时间。


“规模扩张”这四个字,往往是看着诱人,实则处处都是风险。随着门店越开越多,客流分散,再加上步伐太猛,还没打磨好模式,就急匆匆地去异地开店,最终就把自己绊倒了。


餐饮企业的扩张之路,首先要具备强的赚钱能力,其次是有稳定的模式和不同选址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否则倒闭也是早晚的事。


明星餐厅倒下一批,问题百出!


1、价格定位偏差


李晨餐馆面临倒闭,消费者称:一碗没有肉的面三十块。


由黄磊和孟非合开的"黄粱一孟"火锅店正式宣布闭店,人均 300 元以上的消费水平,一盘毛肚就要 198 元,食客们纷纷吐槽吃不起。


不只是明星餐厅,有些外国餐厅也会犯这个错。198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于14年进军上海的Pret A Manger,这个被称为“英国版星巴克”的连锁品牌在今年关闭上海2家门店,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消费者对此最多的评价是价格定位有问题


价格定位是极需谨慎的一件事,定位人群的接受价格与餐厅不符,没有人气,还谈什么持久经营?做不好价格定位,也是企业管理缺乏市场观察和经验的表现。


2、服务体验太差


相反,也有明星开餐厅走的是性价比路线。但有报道黄晓明等6位明星合伙的餐厅3人88元都无人光顾,原因就出在了服务体验上:服务态度太差了!


此外,AngelaBaby的餐厅“Baby cafe”在香港的店铺也已经全部关业。


随着人们对餐饮的需求逐渐提升,企业管理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管理企业,但明星往往没有这个时间来经营,餐厅无人照料,自然就沦落到关店的地步。


3、食品安全隐患频出


食品安全问题依旧是餐饮人的大坑,今年杜海涛餐厅引发7人腹泻的事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食品安全是不容触犯的底线,无论是后厨危机还是前厅懈怠,在这方面把控不严把自己栽倒的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本文来源众郝创意咨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