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砖五国的数字经济发展(上)

2018-02-13 文琳阅读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什么是数字经济


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应用潜能全面迸发。目前,数字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快速创新并广泛应用到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阶段,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经济结构加速转变,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帮助读者认识数字经济,了解数字经济的概念、发展过程、产生影响、评价方法等,本章将从数字经济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角度,依次介绍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数字经济的时代演进脉络、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化分析。


1.1 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数字经济的概念


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1]。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金融科技与其他新的数字技术应用于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过程中,改变了社会互动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现代经济活动更加灵活、敏捷、智慧。


数字经济的内涵


综合国际社会关于数字经济概念的研究成果,以及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按照经济业务与网络活动的结合程度,并考虑产品服务和业务活动的特点,数字经济的层次结构划分为两大部类:基础部类与融合部类。如图1。


基础部类主要体现数字技术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包括ICT基础设施层和互联网经济活动层,具体包括硬件设备(如计算机、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应用电子等),软件服务(如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以及信息系统集成等)等。


融合部类主要体现数字技术对经济的具体影响,包含面向产业链数据流转、业务服务的中介平台服务层和面向细分产业定制的应用服务层。同时,产业融合对原有的产业分类产生新的影响,逐渐形成传统业务为主、在设计、销售、运维等环节部分应用数字技术的传统产业,以及基于数据开展数字化业务的全新产业,参照国民经济分类标准仍可分成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大类。

图1 数字经济的层次结构


驱动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


数据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的融合推动了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导致数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海量多样数据为商业模式的进一步优化、生产方式的效率、生产力的演进提升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数字基础设施正在成为提升经济效率的新兴基础设施。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架构在以铁公机(铁路、公路和机场)为代表的物理基础设施之上。数字技术出现后,网络和云计算成为商业运行必要的信息基础设施。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基础设施的概念更加广泛,既包括了信息基础设施,也包括对物理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


数字素养正在成为增强经济能力的重要要求。随着数字技术向各领域渗透,劳动者越来越需要具有“双重”技能——数字技能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数字素养成为劳动者在就业市场胜出的重要因素。对消费者而言,若不具备基本的数字素养,将无法正确地运用信息和数字化产品、服务,成为数字时代的“文盲”。提高数字素养既有利于数字生产,也有利于数字消费。


多角度理解数字经济


首先,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协调包容为要义、以开放合作为基础、以安全可信为前提、以造福人民为宗旨。


其次,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全球化的新平台。数字经济具有天然的全球化特征,能够扩大贸易空间,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各国有望通过数字市场的不断开放,加速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对数字经济的理解,除了通过其产出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来认识和判断其发展状况,还应从统计测算优化、社会分工合作、行业供给与需求、产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管理模式变革、法律制度跟进完善等多个维度全面分析。


1.2 数字经济的时代演进脉络


“数字经济”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概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唐·塔普斯科特就出版了一本名为《数字经济》的著作,同时美国商务部也发布了关于数字经济的第一份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但是现在重新再提数字经济跟过去提的数字经济有着天壤之别。


数字经济萌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兴起

数字经济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依托。1969年,美国四所大学的四台大型计算机首先被联接起来,成为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即阿帕网(ARPA)。20世纪80年代,在阿帕网的基础上通过TCP/IP协议形成了全美范围的计算机广域网。之后又和全球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因特网,也就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互联网。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商业化,数字经济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数字经济理念在全世界流行开来。由于万维网的普及,大量资金投入互联网企业,美国涌现出一批信息产业巨头公司。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当时,数字经济为美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神话。虽然2001年互联网泡沫中,不少电信、电子和互联网企业倒闭,但是数字信息化的普及应用和发展是大势所趋,也催生了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经济——2008年之后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急需新的增长点,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开始从固定走向移动,终端从PC走向智能手机,应用模式从Web走向App,服务方式从服务器走向云计算,应用从消费娱乐走向金融、生产等领域,互联网逐渐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开展得如火如荼,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1.3 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


随着实体经济加速向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转变,数字经济成为受全球关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


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把互联网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


数字经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步完善,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数字经济促进创新创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带动下,全球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新一波创业创新浪潮,创业群体迅速扩大。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一大批极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企业,成为激发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驱动力量。


数字经济促进绿色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有助于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一方面,信息通信技术自身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对部分物资的消耗。另一方面,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其他产业可以带来更大的节能效果。


数字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数字经济带来的社会效益,包括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对缩小发展鸿沟的帮助、对社会治理模式的改变等,将远远超过其创造的行业价值。


数字经济深刻影响就业结构,一方面,部分就业领域会随着产业转型、商业模式变革消失,部分中低技能岗位会被机器取代;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方式,未来的市场将在用户价值挖掘、技术优势和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总的来看,数字经济对就业容量的激活效应和消减效应基本持平,但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调整。


数字经济将克服地理障碍,有效消弭不同地区间的发展鸿沟,为后发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智慧民生的普及让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成为可能。


数字经济改变着产业监管体系,促使传统的监管制度与产业政策加快创新步伐。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政府部门加快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市场监管、产业政策,同时促进监管体系的创新与完善,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数字经济也改变着社会治理模式,促使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从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1.4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化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对互联网发展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归纳,并对互联网经济进行更为深入的理性分析和定量研究,进而准确、全面的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制定出适宜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对数字经济的测算方法尚在发展中,综合国际社会相关研究成果,本报告认为,数字经济的测算主要包括基础部类和融合部类两大部分。其中,基础部类与现有信息通信产业的重合度较高,可以通过现有统计体系直接进行采集和测算。融合部类的测算有多种方式,如从资本角度考察资本投入的投入产出方法、从网络角度考察网络依赖程度的折算法等。投入产出方法是指通过适当的函数形式表示出经济体的投入产出关系,并根据要素投入、生产率增长与产出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推算出边际产出。现实中,互联网能够改善传统产业的信息传输和资源配置效率,还能够实现最优化的生产要素配置,所以仅采用投入产出的方法无法完整包括网络经济产生的效益。折算法根据不同部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行不同分类行业的折算,将融合部类发展水平评估分解为产业对网络依赖程度的测算问题和行业产值折算比率两个问题。

二、基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本章首先介绍全球数字经济基础部类的发展态势,然后以中国为例详细介绍基础部类中信息通信产业,包括硬件设备(如计算机、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应用电子等)和软件服务(如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以及信息系统集成等),互联网基础资源数据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情况。

图2 ICT制造业细分领域销售收入增速

图3 ICT支出规模及增速


2.1 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ICT基础日益普及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通信服务业进入平稳增长期。ICT制造业各细分领域收入增速下降,2015年除了可穿戴设备收入增速达到20%以上之外,半导体、手机、通信设备、服务器和电视等细分领域呈现低速增长的态势。如图2。ICT支出来看,Gartner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ICT支出减少5.8%,除数据中心系统增长1.8%之外,其他行业均出现负增长。如图3。


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日益普及,信息产业规模全球领先,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涌现一批国际领先企业。中国有7.3亿网民、482万多家网站,网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


硬件设备产量持续增加


据工信部统计,2016年全年生产手机21亿部,同比增长13.6%,其中智能手机15亿部,增长9.9%,占全部手机产量比重为74.7%。生产移动通信基站设备34084万信道,同比增长11.1%。全年生产微型计算机设备29009万台、彩色电视机15770万台。其中液晶电视机15714万台,增长9.2%;智能电视9310万台,增长11.1%,占彩电产量比重为59.0%。


电子元件行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年生产电子元件37455亿只,同比增长9.3%。电子器件行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生产集成电路1318亿块,同比增长21.2%;半导体分立器件6433亿只,同比增长11%。光伏电池7681万千瓦,同比增长17.8%。


软件信息服务较快增长


2016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9万亿元,同比增长14.9%。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长较快。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25114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运营相关服务(包括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长16.1%;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包括在线交易平台服务、在线交易支撑服务在内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收入增长17.7%;集成电路设计增长12.7%;其他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系统集成、运维服务、数据服务等)收入增长16%。


2016年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平稳。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7997亿元,同比增长15.5%。


2016年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1893亿元,同比增长5.6%。电信业务总量完成35948亿元,同比增长54.2%。2016年中国电信业务收入结构继续向互联网接入和移动流量业务倾斜。移动宽带(3G/4G)用户占比大幅提高,光纤接入成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的主流。移动宽带用户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71.2%,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8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91.0%,光纤接入(FTTH/0)用户占宽带用户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三。融合业务发展渐成规模,截至12月末,IPTV用户达8673万户。


2016年,在4G移动电话用户大幅增长、移动互联网应用加快普及的带动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93.6亿GB,同比增长123.7%,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全年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772MB,同比增长98.3%。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84.2亿GB,同比增长124.1%,在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90.0%。固定互联网使用量同期保持较快增长,固定宽带接入时长达57.5万亿分钟,同比增长15.0%。


2.2 互联网基础资源数据


据Gartner和IMF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移动用户规模达到75亿户,增长5.5%。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拥有了体量巨大、种类繁多的数字基础资源。截至2016年12月,中国IPv4地址数量为3.38亿个,IPv6地址为21188块/32。如图4。中国域名总数为4228万个,“.CN”的域名增长迅速,达到2061万个,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为48.7%。中国网站总数为482万个,“.CN”网站数量达到259万个。如图5。与之相关的经营主体,IP地址分配机构、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域名解析机构、IDC/ISP经营者、内容分发服务经营者等近5000家。如图6。

图4 中国IPv6/IPv4地址数量

图5 中国域名分布

图6 中国网站数量


IPv6地址持续增长,位列全球第二


截至2016年底,中国IPv4地址共计3.381亿个。截至2016年底,中国有21188块/32 IPv6地址段,同比增长2.9%,IPv6地址总量持续位列全球第二位。

域名小幅增加,“.CN”域名占比过半


截至2016年底,中国域名总数4228万个,同比增加36.3%。其中,“.CN”域名总数2061万,比2015年增长25.9%,约占域名总数的48.7%。


网站数量增长放缓,共计482万个


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站数量共计482万个,年增长13.9%。在网站分类上,CN网站数在整体网站总数中的占比继续提升。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页总量为2360亿个,同比增长11.2%。

图7 国际出口宽带

图8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图9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

图10 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及增长率


网络服务能力提升,移动基站达559万个


截至2016年,中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6.9亿个,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559万个,移动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继续提升。截至2016年,中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041万千米,整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同时,东、中、西部移动宽带普及差距进一步缩小。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6,640,291Mb/s,年增长率为23.1%。自2009年以来,移动互联网流量保持年均10%以上的加速增长趋势。2016年,在4G移动电话用户大幅增长、移动互联网应用加快普及的带动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93.6亿GB,同比增长123.7%,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


国际出口带宽增速加快


中国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持续提升。根据统计,2016年底,中国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6,640,291Mb/s,年增长率达23.1%。如图7。


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6.9亿个,同比增长19.8%;移动通信基站新增92.6万个,总数达559万个;4G基站新增86.1万个,总数达263万个。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93.6亿GB。


宽带已成为家庭的标准基础设施。“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家庭宽带的普及。家庭宽带速率在不断提升,2016年8M以上的带宽用户占比达到91%。智能电视等家庭基础设备的智能化将加快传感器在家庭的联网和普及,包含家庭应用场景在内的建筑节能和健康医疗成为主要应用领域。


网民持续增长


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3125亿,普及率为53.2%。2016年新增网民4299万人。如图8。


截至2016年底,中国手机网民新增7550万人,规模达6.9531亿,占网民95.1%。如图9。


2.3 数字技术在整个经济领域持续渗透


世界经济衰退“倒逼”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成熟并投入产业化应用,电子商务、智能硬件等新生型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加速发展。


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已达5.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保持全球第一。如图10。华为、联想、中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小米、滴滴等企业在全球地位稳步提高,本土企业在全球互联网前十强中占据四席。“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数字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移动互联网应用加快普及


互联网正在影响经济体系的所有行业,通过数字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应用成本,并构建全新的服务模式。在企业层面,与互联网使用相关的业务模式正在不断提升效率,促进新兴网络业务的飞速发展。同时,数字化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加多样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以及更低的价格、更有效的信息收集方式、更多的分发渠道。

图112015-2016年中国网民网购数量比较

图12 中国电子商务就业规模及增长率

图132016年分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交易额增长率


截至2016年,中国企业的计算机使用、互联网使用以及宽带接入已全面普及,分别达99.0%、95.6%和93.7%。在信息沟通类互联网应用、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等内部支撑类应用方面,企业互联网活动的开展比例均保持上升态势。企业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开展比例实现超过10%的增长,分别达45.3%和45.6%。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快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互联网在企业营销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互联网营销推广比例达38.7%。此外,六成企业建有信息化系统,在供应链升级改造过程中,企业日益重视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在个人消费领域,移动应用成为主导。据统计,移动购物仍然为市场主要驱动力,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份额中依然保持绝对优势,占比达到68.7%。移动生活服务市场O2O(线上线下)占比为18.4%。移动旅游、移动出行、移动招聘、移动教育及移动医疗均实现70%以上的高增长,移动团购市场的增长率下降至15.2%。在移动娱乐市场份额中,移动游戏依然保持绝对优势,占比达到76.4%。

图14 “互联网+医疗”进化之路

图15 2015.12-2016.12在线教育/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16 政务微博总体分析

图17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仍保持30%的高增速


移动上网设备比例进一步增长


2016年中国网民台式机、笔记本等传统上网设备的使用率保持平稳,移动上网设备的使用率进一步增长,新兴家庭娱乐终端网络电视的使用率达到一定比例。


2016年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6.4小时。


人均网络使用时间稳定


在“互联网+”推动下,互联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平台的新平台经济正在呈现,开始塑造出一个以平台化、数据化和普惠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的产业组织和新的经济形态。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公众号  wenlin-yd:文琳阅读 点击下列文字可以查阅

  1.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与特征 :对287个城市的分析

  2. 宜居城市排行榜 杭州、成都领跑

  3. 2018人工智能产业投资预测分析

  4. 2018年中国电竞行业研究报告

  5. 不懂点经济学,还真不敢回家过年

  6. 中国人的回家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