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反转,再次放开。。

达叔一 达叔天演论 2023-07-08

这是达叔的第1073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知识就是力量,关系是更大的力量 ,分享了一些达叔对财富模型的框架思考。

今天周末,出门见个搞医疗投资的读者。

达叔问,你之前是干什么的?

投资说,在大学里教过书,后来出来创过业,被社会捶打过。

再后来,就被一个大的上市公司招安,做医疗投资了。

集团本身,是头部的CRO公司,在整个医疗行业里,做了很多产业布局,投了预计有几百家公司。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1


达叔问,主要是投药这块,还是器械这块?
投资说,药的周期太长了,投不起。
现在我负责投器械这块,就是你写的医工转化,原来一些被职务发明卡住的项目,陆续都能拿出来操作了。
达叔问,你全国到处跑?
投资说,医疗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头部的城市,就那几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我还跑了温州。
全国有600多个城市,但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医工转化意义的。
像日剧《白色巨塔》里,二号男主角,特别喜欢搞研究,而一旦离开顶尖的医院,科研就变成奢望了。
达叔问,你项目从哪里找?
投资说,我们CRO团队里,有一些客户积累,也会参加一些交流会,能看到一些项目。
比如最近,我在北京,就看了两个项目,都是IVD项目。
一个是呼吸科的,重症哮喘方面的标志物转化,产品已经做出来了,有公司愿意花上百万购买。
教授想卖更高的价,就僵持住了。
另一个是,糖尿病合并心梗相关的标志物,据说是全球独家,最新的参数。
你怎么看?
达叔说,我对技术不懂。
但对呼吸科的一些项目,不是特别看好,我们以前搞过一个呼吸科的项目,叫PCCM,也是北京某专家牵头搞的。
不了了之。
反观同期的五大中心建设,尤其是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成果就特别好。
为什么?
后者的目标明确、纲领到位、执行团队坚决,背后的厂家、资源方也大力支持,都能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点。
呼吸科的人,这么多年,就没闹出过什么大动静,为啥?
内部能玩的东西太多,太杂,每个人的精力、重点都不一样,全国的队伍很不好带。
你看泌尿科,也容易出产品,为啥?
因为来回就围绕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癌,所有人都在努力往这三个方向上凑,剩下的结石、尿道啥的,也是小东西。
另外一个,就是利益分配。
以前心梗心衰的床旁检测,在没有胸痛中心之前,推广也是很难的,临床科室要装机,检验科都拦着。
客户内部分赃不均,相互打架,外人怎么做工作,效率都是很低的,事倍功半。
但政策一出,把内部关系一捋顺,生意呼呼就起来了。
把这个逻辑,放在你的呼吸科项目上,还是个质谱的技术,那装在呼吸科,还是检验科?
质谱的临床场景应用,至今都没有很大的突破。
除非,你期待一个大反转。
像搞心梗的厂家,遇到了胸痛中心建设,生意立马起飞;
像搞分子诊断的公司,遇到了3年口罩,从生死边缘,立马飞黄腾达。
八个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把一些搞科研的创业者,都搞迷信了。

2


投资说,你刚才讲的,是几十年一遇的生意机会,某个细分行业,迎来了一波大反转。

我最近,在研究一个细分行业,应该也迎来很大的机会。

达叔问,哪个?

投资说,中药。

你仔细想一个逻辑,是极其神奇的。

某个西药火了,立马就有一堆人去仿制,比如PD-1的赛道,从蓝海到红海,很短时间就杀到尽头了。

但国内有很多中药,比如云南白药、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大家都知道他们赚钱,但却没有被疯狂仿制。

难道仿制起来,比生物药还难么?

技术上不难,但政策上难。

过去十几年,整个中药注册行业,是非常低迷的,按照化学药、生物药的方法来审批中药。

那有几个中药,能过的了审?

每年,只能批一两个。

从源头上,就限制了数量。

所以在过去十几年,但凡曾经因为各种原因,拿过批号的中药厂,都是比较赚钱的,没有新增的玩家竞争。

但最近,政策又要迎来一个大反转。

国家正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鼓励中药注册、报批、进医保。

原来按照化学药、生物药的审批流程,被管理部门取消了。

只要你这个中药,长期做院内制剂使用,满足了大量、高质量的人用经验,就可以部分豁免一、二期临床试验。

甚至部分豁免药理研究。

这种超级大反转,会造就什么?

至少是中药发展的黄金十年。

更彪悍的是,只要被报批的中药,当年就可以直接进医保目录。

这是多少医药人,羡慕到流口水的政策。

达叔问,你为什么研究的这么清楚?

投资说,我以前创业的时候,就是干中药这块的,所以对这块的政策研究,非常透。

但是,当时没赶上好时候,投入大、效率低,连钱都募不到。

我当时,要是能抓到这个风口,大概率早就财富自由了。

贵州百灵,上市公司,刚刚公告宣布,2300万,买了一个刚刚拿到创新中药临床批件的产品。

钱,永远是最聪明的。

为什么反应这么快?

因为过去十几年,被严格管理的行业,绝大部分公司,都放弃中药的研发管线了。

等政策出来,再想自己从头搞,来得及么?

整个流程,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最少也得三四年。

来不及了。

就如同疫情来了,你再想从头组建分子诊断公司,那也来不及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一个分子诊断公司。

直接下场,直接赚钱。

逻辑是一样的。


3


达叔问,你研究完政策,是手里有产品,要去找人一起投,还是手里拿着钱,要一起去找项目?

投资说,我手里,有两个临床大适应症的新药,已经做完二期临床试验了,可以直接合作。

希望找到一些制药公司,可以买断,也可以联合申报。

达叔问,你为什么不自己做?

投资说,后续还有三期临床,即使拿到新药证书后,也得建立庞大的销售网络。

这不是我擅长的。

我这些年自己做生意,做投资,已经被社会锤明白了,不是什么事,都要自己做。

当风口来的时候,要找人一起合作,一起把盘子做大。

比如,过去三年里,搞分子诊断的公司,都赚到钱了么?

也未必。

搞分子、搞POCT的公司,有很多,真正杀出来,能上市的,也就头部的那几个。

剩下的,也是炮灰,不倒闭,勉强温饱就不错了。

不吃全鱼,能合作的,就尽快合作。

更重要的是,有一些医药公司,在当地都是纳税大户,当地在理解政策、迎合政策,都能惠及到他们。

这一点,我加入这家上市公司后,理解太深刻了,越有钱的公司,赚钱越容易,送他钱的操盘手越多。

给钱、给地、给楼、给支持政策。

如果找到的合作者,已经破局规模,当地对创新中药的拿证补贴,也有上千万。

比如,一些地方操盘手,为了支持诊断公司搞创新,拿一个注册证,奖励50万。

逻辑是一样的。

创新中药拿证的补贴,就能大部分覆盖并购的成本。

而且是1.1类新药,当年就能进医保。

能够缩短上市周期、缩短入院流程,能快速实现业务增长。

更重要的是,中药的专利保护,基本都是各玩各的,很少有一窝蜂全部干一个红海市场。

投入产出比,非常高。

达叔问,这个政策出来多久了?

投资说,2023年的1号文,2月10号印发出来的,但中国很多的文件,写的极其笼统,不解读,你就看不懂是啥意思。

5月底,在上海,有一个闭门会议,相关操盘者专门给中药从业者、投资者,解读这个政策,具体该怎么玩。

每个政策发布,市场都有一个消化期,都有一个滞后性。

不会当场变化,但这种大反转,引起的财富浪潮,一定会在未来10年,造就一批富人。

就如同,货币的超发,也不会立刻引起通胀,甚至短期内物价压根就没有变化。

这种滞后性,就让一群人,产生了错觉,以为大水不会来了。

另外一种错觉,就是被严格限制注册的中药市场,人们以为再也不会放开了,结果大反转了。

2022年,被口罩折腾了3年的人,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这种事,要常态化了。

被锤了几年的楼市,突然就不锤了,被精心呵护,甚至要开始救了。

都大反转了。

问题是,你有没有意识到这种大反转,能不能从这些反转里,赚到钱,这才是最关键的。

比如,不关心中药的人,永远都不会看到这个中药注册的大反转,不关心楼市的人,也永远都不会关心楼市的大反转。

只有当别人赚到钱了,咦,才会疑惑,他是如何做到的?

晚了。

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可以链接一下。

关注达叔,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达叔星球,第三期了,为感谢之前各位星友的厚爱和支持,特推出优惠券:

保存下方海报,用微信扫码领券续费,可以优惠365元

新人优惠券:

感谢各位支持,欢迎链接。


关注达叔,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达叔星球推出4个项目:微天使投资+达叔编辑部+脱单项目+达叔问答,5100个慢慢变富的人,每多100人,涨价100块。

加达叔,不失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