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最赚钱的10个公司,银行占6个,你学学

达叔一 达叔天演论 2023-02-09

这是达叔的第840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有的卖不掉,有的不让买 ,从职场讨论到部分城市房产目前的困境,以及人群的困境。

达婶问,这个时间点,你为啥还写房产?

达叔说,这个时间点,正是验证多军、空军的时间点,在一个经济上行周期的时间点,很多人都说自己是价值投资者,结果一个浪花,就都跑了。

以我对经济和投资品的研究,中国绝大部分的老百姓,压根就没有什么好选的。

我们今年上半年,卖了两套,然后迅速又打新买了一套,卖相当于卖在了上海二手房的高点,买相当于买在一二手倒挂的低点。

得写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1


今天,周末,在家看书。

最近一直在看土地制度、基层管理、县域经济、城市和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发现在主流学界,虽有争吵,但基本也是达成共识的

看累了,拿出手机翻看2035的上海城市规划。

突然就悲伤了。

把达婶叫过来,让她给我用咖啡机弄杯冰咖。

达婶问,咋了?不喝茶,还洋气起来了?

达叔说,我在看上海的2035规划,掐指一算,猛然想到,2035的时候,我们都要50岁了。

以前总觉得,30多岁的人,都是很成熟了,甚至都有点老了。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第一个学期毕业,拿了一个三好学生的奖状,要贴在家里的土墙上。

而那个茅草屋的土墙上,正对门贴着一个十字架的画像,我还问老妈,我的奖状,要贴在十字架的左侧,还是右侧。

一晃,我女儿都上小学了。

达婶说,你不是一个怀旧的人,甚至以前还骂说,怀旧是老的表现,为啥突然想小时候的事?

达叔说,主要不是想小时候,而是想2035的时候,我女儿差不多大学快毕业了,那个时间点,她面临的世界,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工作是怎么样、主要资产是什么、房价是怎样,算是一个畅想。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经常会写一个作文,畅想21世纪,世界会怎样,我们在干啥之类的。

那时候打死没想到,每一个人都在幻想当科学家、作家、画家等等,没想过长大了会做一个卖药、卖房、卖医疗设备、搬砖的。

达婶问,那你当时为啥要去学财经?

达叔说,因为当时觉得距离钱最近,觉得财富应该是有规律的,我要是早点掌握这个规律,能变有钱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比如,我提供一个角度,中国所有的公司里,最赚钱的公司是哪些?

排名前10里,银行占6-7个。

我特别喜欢研究各种财富排行榜,并且尝试从这些榜单里,找一点规律,找一点共性的东西。

银行按照正常的逻辑,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是一个服务行业,实体经济赚钱,才会给它一些服务费,那为啥银行反而变成最赚钱的业务了?

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银行都很赚钱。

为什么?

因为其他所有行业经营的都是产品或服务,而银行经营的就是钱本身,钱就是银行的生产资料。


2


再进一步拆解。

那银行的钱,哪来的?

央行给的、储户给的,几乎都不是自己的,这些储户的钱是储户的资产,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这些钱是银行的负债。

既然是负债,这些钱最后都是要给人家储户的。

那银行怎么赚钱?

银行永续经营,根据巴塞尔协议,自己的资本充足率只有8%,也就是说银行的负债杠杆率可以达到12倍左右。

永续经营是什么意思?

就是银行手里的负债,可以永远不用还永远借新还旧,要是万一中的万一,储户发生挤兑现象,都来要钱。

大额取款,要提前预约,从其他地方调过来。

实在没钱,把门一关,找几个领导拿个喇叭,来门口喊一嗓子,回家等着,会慢慢还你的。

把情绪、预期稳住,缓过劲来,事情也就过去了。

而真正能把银行都给开倒闭的,这种地方,就不适合人类居住,赶紧跑路吧,人心大大的坏了。

那这个被马先生破口大骂过的巴塞尔协议,为啥把最低资本充足率,定的只有8%,是不是太低了?

错了。

马先生骂的是,他嫌弃巴塞尔协议管的太多了,是老年俱乐部,是应该废弃掉的东西,要用数据保证安全,更大一步放大杠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从这个财富的逻辑来看,我们看的是银行么?

不是。

看的是银行通过负债、杠杆,变成了最赚钱的公司,而马先生希望进一步通过扩大负债和杠杆,变成更赚钱的公司。

于是,我们就懂了,负债和杠杆,只要在安全范围内,是有助于财富增长的,而金融的本质之一,就是把负债变成资产。

充分的逻辑,参看:JJ#41 看懂最底层的财富模型 。

那巴塞尔协议是对的么?

在没有巴塞尔协议之前,城市的有钱人,弄个房子、弄个柜台,就能开银行,压根就没有资本充足率的说法,完全就是拼信用。

而巴塞尔协议,就是对风险的管控,马先生又想在这个金融保守的国度里,再次修正。

谁对谁错,我们不知道,但任何改革都是对原有教义的修正,而提出修正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那为什么一定要买房子?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达叔并没有一定要买房子,而是在苦苦搜寻资产。

什是资产?

资产,就是一切能持续产生现金流收入的东西

环顾四周,有什么呢?

如果你以前是个地主,你手里有很多地,可以收租,可以找人耕种,收获粮食卖钱;

如果你手里有商铺,可以一铺养三代,可以收租,可以找人经营,卖东西可以赚钱;

如果你手里有表现优异的股票,可以升值、可以持续给你分红的那种,也能长期赚钱。

再然后,就是你手里有专利、家里有矿,可以持续卖钱,持续获得收入;

再或者你手里就是有房子,可以收租,可以增值。

看一圈下来,几乎所有的财产,本质是什么?

都是收租


3


土地、矿产,是你能有的么?

持续几十年表现良好、持续给你分红,不下跌,不倒闭的公司、股票,真的存在么?

专利收租,你我有那个才华么?

剩下的还有啥?

做一圈排除法,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能玩的可能就只剩下住宅、公寓、商铺之类的了。

如果没有电商的冲击,没有剧烈的城市变化、不断造新城,商铺可能仍然是最好的投资品之一,即使它和公寓一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升值空间低。

而在这些产品里,唯一银行给普通人有机会上杠杆的,就是住宅,给你三倍的杠杆,给你30年的还款期。

唯一松动的金融产品,原本也是银行端最优质的金融产品,结果最近在很多城市,差点玩崩了。

现在很多的密集动作,看似是在救楼市,其实主要就是在救这个房贷的金融产品。

楼市在这个金融产品里,只是充当了一个媒介的工具

当这个媒介一时半会救不活时,立马就有了昨晚文章 有的卖不掉,有的不让买 中提到的亲自下场,定向玩这个金融工具。

再或者,把这个金融工具,衍生到原本不让玩的医疗、高校领域,时间紧、任务重,最后3个月超级定向撒钱 。

那这些道理,是你在其他地方,能看到的么?

不能。

学校里、你父母、身边朋友,自己不懂这些逻辑,甚至也从来不谈这些逻辑,和你谈的都是要努力、要勤奋、要好好学习。

那具体要往哪个方向努力、想哪个方向勤奋?

不知道。

方向都弄错了,努力学了个寂寞而已

所以绝大部分人,是不关心中国盈利公司排名的、不关心财富本身的,而在关心的媒体里,绝大部分又都是骂银行是吸血鬼的,榨干了实体经济的利润。

骂的对么?

对。

但是你听他们骂完之后呢?

除了把自己气的血压上升,闷闷不乐,对自己的财富增长,毛用没有,这就跑偏了,跌入了别人策划的情绪陷阱

要找规律、拆解人家赚钱的本质、看新势力和旧势力到底在吵什么,自己作为普通人,在这些本质的规则里,自己能借鉴应用到什么。

世界上、商场里,可能压根就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只有大流氓和小流氓之分,只有赢家和输家之分

我们不看纷纷扰扰、今天喊涨、明天喊跌的墙头草经济师,我们就是坚定的做多砖头,坚定的做空F币。

林毅夫先生讲过一个观点:

什么是大师?

大师是从他所处的时代现象,探究背后的逻辑,提出他自己的观点,这个现象重要,这个逻辑体系就重要

然后,他就成为了大师。

那其他的经济学家,终其一生都在干什么?

给大师做脚注,用一生来证明,那个大师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几十年下来,中国财经领域大师的杰作是什么?

土地财政、土地金融

以此完成吸星大法,推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这把双刃剑,你可以恨,但不会停。

关注达叔,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达叔新书,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购买一起《唤醒自己》


达叔星球推出4个项目:微天使投资+达叔编辑部+脱单项目+工作推荐,4300个慢慢变富的人,每多100人,涨价100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