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o封面丨限电启示录

eo 南方能源观察 2022-06-10


编者按


2021年秋或许是值得全球能源人铭记的。过去十年里唾手可得的燃料——煤炭和天然气,虽不至于全民疯抢,但大有成为“奢侈品”之势。

一路爬升的一次能源价格背后,“完美”的市场机制曾获得全球多数国家决策者的认可,认为其能够促使效率最大化,并为供需双方提供价格信号,进而引导生产和消费。但在供需严重失衡时,它的作用几何?什么样的机制才能化解矛盾,使现实回归正轨?

正处于能源市场化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选择进一步加快电价市场化改革,同时保持对居民及农业的“保护”,并对非理性飙升的煤炭价格采取干预措施;而已经拥有成熟能源市场的欧洲国家却“分道扬镳”,有的开始质疑市场的运作方式,有的则坚持无需补救。

此轮大涨价还发生在全球加速减碳的背景下,故事有着截然不同的版本:有人认定“锅”就在能源转型过快;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转型太慢,对棕色能源过渡依赖才导致如今局面。

2021年10月9日,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指出,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不可避免继续增长,供给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着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

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对于“双碳”目标,“必须付出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要结合近期应对电力、煤炭供需矛盾的情况,深入测算论证,研究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


南方能源观察

微信号:energyobserver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eomagazine@126.com



eo记者 黄燕华

编辑 姜黎


国庆假期后,一股强寒流自北向南侵袭,新疆乌鲁木齐、甘肃张掖、陕西宝鸡、河北张家口等多个地方迎来了2021年入冬的第一场雪。处于华南地区的广州,10月22日早晨在国家基本气象站录得13.5℃,创41年来同期最低气温。在寒流的影响下,2021年北方不少地方提前供暖。


国家气候中心10月22日发布消息称,2021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国家气候中心提醒,面对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的情况,各地各部门在农业生产、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方面,需做好充足准备。


在此之前,全国多地电力供应紧张已让能源保供承压,叠加寒流预期,2021年冬季能源电力供应或挑战更大。


中电联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9月受电煤供应紧张、电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以及部分地区加强“能耗双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国超过20个省份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


自2021年4月以来,广东、云南、广西先后采取有序用电措施。9月初,江苏因能源“双控”开始限电。此后,全国限电范围进一步扩大。9月23日,东北拉闸限电影响民生事件则在冬季来临前将保供应推向了新的阶段,国家从煤炭供应、价格、电力生产、考核机制等多领域、全方位密集出台政策,组织能源保供的力度空前加大。


地方层面,保供电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9月29日、10月8日两天,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先后主持召开了两场电力保供工作会议。此外,山东、天津、安徽、山西等多数省市都部署了电力保供相关工作。


电力供应紧张背景下,有关减碳节奏过快,全球能源供应濒临崩溃的说法四起;能源“双控”与“限电”交织,主次原因难辨;能源电力保供的“病灶”在于煤炭供应不足,增产稳价政策推进的同时,煤价不降反升至历史高点......eo试图厘清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脉络。


01东北拉闸,全国性缺电超预期
9月25日前后,东北三省居民小区拉闸停电的消息传播开来:因为突然停电,市民被困电梯90分钟;红绿灯不亮交通瘫痪;因限电无法排风,烧煤取暖的一家子遭遇一氧化碳中毒。限电话题在9月26日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全社会关注。
受电煤价格持续走高,供热季前火电机组集中检修等因素影响,东北电力供应紧张起于2021年7月。9月9日前,国家电网公司东北分部调控中心先后发出14次有序用电预通知。9月10日,在煤炭供给不足、保障电力外送等背景下,东北三省即开始实施有序用电。据eo了解,按照各省区用电负荷的比例,国网东北分部调控中心分配了三省一区的有序用电负荷,其中辽宁为48.6%,黑龙江23.2%,吉林16.3%,蒙东11.9%。
相关资料显示,9月10日至22日,黑龙江启动有序用电9次,有序用电最小负荷30万千瓦,最大负荷163万千瓦。9月23日,调控中心下达的有序用电容量增大,超过了黑龙江可执行的有序用电空间极限,拉闸限电影响范围扩大到居民和非有序用电企业。
国网东北分部调控中心9月23日签发的《东北电网事故拉闸限电预通知单》显示:“全网频率调整手段均已用尽,与国调中心确认已不具备调减空间,系统频率低于49.80赫兹,根据《有序用电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运〔2011〕832号)《国家电网公司有序用电管理办法》(国家电网营销〔2012〕38号)《电网调度管理条例》(2011年修订)《东北电网有序用电及事故拉闸限电暂行规定》(东北调〔2021〕73号),为保证电网安全运行,采取事故拉闸限电。”
电网频率下降是引发东北拉闸限电的直接原因。“电网公司一直以来都严格执行限电不拉闸的运行规则,东北拉闸涉及居民,可能是电网运行出现了稳定风险。”有电网从业人士在事件发生时分析道。
国内电网正常运行的频率是50Hz,允许一定范围的波动,49.8Hz是第一道安全运行线,如果再发生一到两台机组跳机,或导致电网大范围解列崩溃事故。
不过,上述人士也认为,拉闸限电或也和日前负荷预测不准,错峰安排跟实际执行情况不一致有关。
东北拉闸限电是超出预料的。就在事件发生时,社交平台上不乏有人认为东北是传统能源生产、输送基地,难以接受缺电的现实。
据东北地区一位能源资深业内人士介绍,东北三省本地煤炭早已难以自给。从2010年开始,黑龙江即成了煤炭调入省份。目前,三省煤炭自给比例约为50%。
而本次事件当中,煤炭价格持续走高,煤炭供应不足,是造成东北电力供应紧张最主要的原因。数据显示,9月底前,黑龙江火电机组开机容量在1080—1190万千瓦之间,受煤质、设备缺电影响,火电最高负荷率约为69%,实际可调出力更低,在750—850万千瓦之间。由于发电能力下降,辽宁从7月以来就采取了错峰用电。
风电骤减则是限电事件的“最后一根稻草”。9月26日,辽宁省工信厅召开的全省电力保障工作会议披露,9月23—25日,由于风电出力骤减等原因,辽宁电力供应缺口进一步增加至严重级别,启动3轮II级(负荷缺口10-20%)有序用电措施,个别时段在实施有序用电措施最大错避峰416.92万千瓦的情况下,电网仍存在供电缺口。根据《电网调度管理条例》,东北电网调度部门依照有关预案,直接下达指令执行“电网事故拉闸限电”。
在黑龙江,9月新能源出力也大幅下降。相关数据显示,黑龙江发电装机容量为3677万千瓦,其中水电109万千瓦,火电2476万千瓦,风电752万千瓦,太阳能发电340万千瓦。9月,全省风电平均出力96万千瓦,最低出力仅16万千瓦,仅为风电装机的2%左右;光伏平均出力50万千瓦,尖峰时刻出力仅20万千瓦,仅为光伏装机340万千瓦的6%左右。
据了解,除了供给紧张外,用户执行有序用电不到位,致使有序用电空间小也是影响居民生活用电的原因之一。
东北拉闸限电事件只是全国能源电力供应形势紧张的一角。
eo记者获悉,9月底,国家层面采取了紧急措施保障东北电力供应。截至发稿时,东北三省电力供应紧张程度有所缓解,居民用电恢复,但部分工业仍在执行有序用电。国庆假期后,辽宁省工信厅在10月8日、10月11日两天再度发布电力缺口橙色预警,10月11日最大电力缺口为474万千瓦。
02煤炭增产VS.安全生产
缺煤是这一轮东北等地电力供应紧张的直接原因。即使是电力外送地区东北,在采暖季缺煤也并不是新鲜事。有东北能源从业人士坦言:“自2017年开始,东北就年年缺煤,幸运的是,过去几年是暖冬,经济形势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而今年天气、市场形势大不相同,缺煤问题终于引爆。”
在迎峰度夏之前,各地就明显感受到煤炭价格上涨、煤炭供应不足的压力。进入夏季,跨省跨区到煤炭主产区抢煤现象频现。同样是煤炭产区的贵州,省内煤电厂也跑到山西去采购煤炭,煤炭采购销售半径扩大。8月21日,一批运距4000余公里、历时近7天7夜的高热值煤炭(6400大卡以上)抵达浙能兰溪发电厂,这是浙江省历史上首次来自新疆的铁路运输直达煤。
除了国内,发电企业还在全球采购保供煤。7至10月,浙江能源集团采购了两船总计13万吨的高热值美国煤(6000大卡)、两船总计27.2万吨的高热低硫低灰(6000大卡)哈萨克斯坦煤。
在全力保供的政策指引下,国内煤炭进口创下新高。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9月,中国进口煤炭3288.3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867.6万吨增加1420.7万吨,增长76.07%,较8月份的2805.2万吨增加483.1万吨,增长17.22%。
增加煤炭供应是破解电力供应紧张难题的核心。2021年春初,国家发改委就开始着手重点部署煤炭增产稳价的工作,不过截至9月底,煤炭产量并未能如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国内共生产原煤3.3亿吨,同比下降0.9%,比2019年同期下降1.8%,两年平均下降0.9%,日均产量1114万吨。
源:国家统计局
安全生产与超产入刑或是煤炭增产的主要“羁绊”。中国能源问题专家、经济学博士刘满平认为,对地方和企业而言,增产保供的责任落实与激励作用不如环保、安全等考核的惩罚压力显著。也有地方能源主管部门人士分析认为,煤炭供给侧改革及能源清洁化转型使得煤炭投资下降明显,而增产又需要时间,不可能短时间快速恢复。
不过,随着国家和地方对保障电力供应的政策信号持续释放,煤炭增产得以进一步松绑。
国资委网站信息显示,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等企业克服“买不到煤、买不起煤”的困难,在越发越亏的情况下,仍然不惜成本、不计代价,抢煤补库,并抓紧抢修机组故障,全力启动临停机组,坚决做到“能开尽开、能发尽发”。
国庆假期后,煤炭产量显著增长。国家发改委10月18日披露的数据显示,近日全国煤炭日产量达到1150万吨以上,比9月中旬增加150万吨以上,其中晋陕蒙日均产量860万吨,创2021年以来新高。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安全基础司副司长井健在10月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已审核筛选出153处符合安全增产保供条件的煤矿列入应急保供名单,纳入产能核增快速通道,可增加产能2.2亿吨/年,预计第四季度可增加煤炭产量5500万吨。
03需求集中,供给集中:煤价创历史新高
有业内人士梳理发现,2021年1月1日至10月10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煤炭保供稳价的政策及相关会议多达60余(条)次。即便如此,10月中旬煤炭价格还在上涨。
10月12日,动力煤主力合约站上1600元/吨。10月13日,唐山曹妃甸、秦皇岛北方港5500大卡动力煤报价超过了2200元/吨,煤炭现货价格冲上新高。
与此同时,煤炭长协价格也一路上涨。神华5500大卡动力煤年度长协价格则从1月的581元/吨,上涨到10月的754元/吨。10月13-10月19日,神华的5500大卡动力煤的月度长协价格则上涨到1853元/吨。
来源:中电联
有电厂电煤采购人士坦言,煤价走势完全超过市场预期。“700元/吨是合理价格,当价格超过900元/吨,就已经超出过去的经验认识了,而此后5500大卡的煤炭现货价格一路向上,突破1000元/吨,再上涨到2400元/ 吨,创新下历史新高。”
供需失衡是导致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煤炭产量增长难以满足电力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2021年1—9月份,国内生产原煤29.3亿吨,同比增长3.7%,比2019年同期增长3.6%,两年平均增长1.8%。对比电力消费,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8%。1-9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16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9%。
上述人士还认为,煤炭库存持续下降是推高现货价格的重要原因。他告诉eo记者,自6月初开始,煤炭现货价格开始上涨到900元/吨,彼时电厂的平均存煤在12-15天。到9月初,煤炭价格上涨到1300元/ 吨,电厂库存下降到10-12天,部分电厂甚至低于7天。“电厂的库存都消耗殆尽了,而9月下旬的保供要求又使得煤炭采购进一步集中,供需在短时间内急剧失衡,导致价格暴涨。”
现货价格过高也使得煤炭市场的流动性明显减弱。据悉,由于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过去电煤来源之一的期货交割煤炭量也明显减少,使得电厂的采购需求进一步涌向了现货市场。
除了供需关系失衡,不少电力人士认为,煤炭供应集中度过高,贸易与资本的炒作,全球通胀,化石能源投资下降,疫情经济出口形势向好等多重因素,也造成了煤价难以回归到“理性区间”。
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使得煤炭企业与煤电企业的经营状况两级分化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总额3290.3亿元,同比增长145.3%,煤炭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41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8月,4312家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业收入为17857.5亿元,同比增长39.3%,利润总额3290.3亿元,同比增长145.3%。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煤电陷入全行业亏损。中电联发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提及,“煤电企业燃料成本大幅攀升,煤电企业亏损面明显扩大,8月以来大型发电集团煤电板块整体亏损,部分集团煤电亏损面达到100%”。
临近入冬,国家的增产稳价政策更加密集,力度也更大。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明确,将充分运用《价格法》规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对煤炭价格进行干预的具体措施,促进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10月20日以来,国家将打击价格炒作作为稳价的重要手段。截至发稿时,稳价已取得一定成效:动力煤期货和现货价格均有所回落,秦皇岛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从高位下跌超过400元/吨。
04电价市场化提速:燃眉之急VS.长远方向
持续扩大的煤电亏损面及严峻的保供形势,使得沉寂已久的市场化改革迎来了“时机”。
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提出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明确了有序推动燃煤发电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在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将燃煤发电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并做好分类调节,对高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
此次煤电上网电价新政兼具保供与市场化改革的双重功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在政策发布会上指出:“这次改革,核心是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涨’的市场化电价机制。”与此同时,他认为,当前煤电价格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理顺“煤-电”关系,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从长远看,将加快推动电力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发展,促进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不过,即使是在煤电基准价格的基础上上浮20%,在当前煤价下,发电亏损仍难以避免,但亏损程度有所减轻,保供压力有所缓解。据了解,在深化煤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政策的出台过程中,不少发电企业曾建议提高现行煤电基准价,但由于煤电基准电价涉及甚广,还与可再生能源补贴挂钩,这种思路最终搁浅。
eo官方微信公众号10月12日刊发的《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电价改革推动市场建设迈出关键一步》提出,20%的交易价格变幅设定体现了一种着眼长远、积极应对眼前问题的思路。电价政策对于短期问题只能是“低血糖的士力架”,要保障燃煤发电企业有充足的“耐受能力”,保障电源企业现金流不中断,不彻底“倒下”。
煤电价格新政出台以后,10月15日,在江苏、山东组织的电力交易市场中,交易成交均价较基准价的上浮比例都接近20%,其他地区也相继修改了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以便与新的煤电价格政策衔接,缓解电力供应压力。
05新能源与限电无直接因果关系,减碳方向不变
2021年以来,全球性化石能源供应紧张引发关注。英国的油荒、欧洲的气荒,多国电价、国际气价飙升现象此起彼伏。国内外不少分析认为,这与能源转型速度过快,力度过大,传统能源接替能力不足有关。
过去数年,全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传统化石能源式微,在欧美等地区国家,煤电的装机占比持续下降,英国、德国还明确了煤电退出时间表。
近期,国内煤炭供应的短期失衡,风光的发电量与出力阶段性下降等因素影响电力供应,使得国内一些分析人士提出,这一轮限电与大力发展新能源直接相关,或使能源电力供应安全面临更大挑战。
近年来,新能源无论是装机规模还是发电量都快速增长,而保障新能源消纳优先消纳也使得煤电的利用小时数下降明显,部分地区煤电装机容量也在下降。资金也从煤电转向新能源,由此使得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不足问题愈加凸显。新冠疫情爆发以前,较平稳的气候变化及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电力供应日渐趋紧,需要补充增量化石电源的客观事实。
有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人员指出,在新能源投资热潮下,一些地方忽视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缓慢,储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片面忽视煤电的作用,电力平衡将难以为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则认为,疫情打乱了能源供需节奏,国际国内具体情况和原因各不相同,但国内出现电力电量供应不足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发展可再生能源,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当下全球及国内面临的能源问题远算不上能源供应危机。“总体来看,全球石油供过于求,英国成品油供应不足只是个例,全球天然气供应供需也基本均衡。国内油、气的供应也是基本稳定的。”
郭焦锋认为,不能因为一些非理性言论影响能源低碳转型的进程,新能源的发展应该按照既定节奏推进,当下国内出现的煤炭供应不足问题是短期的,政府正在采取有力的政策,供需形势将很快步入正轨。
9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发展新能源的重点任务,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约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2.8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九年,风电、太阳能的装机规模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翻一倍。
接受eo采访的地方能源主管部门人士也认为,这一轮电力供应紧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电力需求增长过快,一直兜底的煤电因煤炭供应不足而发力受限,而不在于新能源过快发展。
有电力从业人士分析,今年以来,由于南方干旱,水电下降明显,而南方高温,空调用电激增,在局部地区部分时段,风力比较小,使得电力供应的压力全部集中在煤电身上。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国火力发电量为387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6%,在发电占比为71.85%;水力发电量为7617.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占比为14.13%;风力发电量为365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1%,占比为6.77%;核能发电量为269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占比为5.01%;太阳能发电量为120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占比2.23%。
受访的多数人士认为,新能源是电力电量供应的重要组成和补充,能够缓解电力供应不足,促进全球能源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仍是大势所趋。
有地方从事能源规划工作的人员告诉eo:“各地依据资源情况,已经竭尽全力制定了‘十四五’期间风、光的最大发展规模目标。”
据悉,为了进一步扩大风光发展规模,顺应能源转型需求,国资委对石油公司投资发电业务的限制有所放松,石油公司可把新能源发电作为其发展主业之一。这将使得石油公司投资新能源的投资总额进一步扩大,掣肘减少。
此次电力供应紧张进一步提示了在能源转型之际,应该更加重视能源品种之间的协调衔接,以保障能源安全。在10月9日召开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不可避免继续增长,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自主供给能力。
06气电需求旺盛,气-电协同日渐迫切   在这一轮较大范围的电力供应紧张中,沿海地区的气电成为煤电的重要补充。
2021年以来,气电装机大省广东、浙江燃气电发电量快速上升。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的《广东电力市场2021年半年报告》显示,2021年1-6月,广东省内气电发电量达到460亿千瓦,发售电量占比12.9%,同比增长37.7%。据《广州日报》报道,截至10月6日,惠州天然气发电公司上网电量同比增长10%,中山热电公司上网电量同比增加11%。
不过,受气价持续上涨的影响,气电与煤电面临类似的困境——多发多亏。
迎峰度夏期间,由于国际、国内气价双升,电厂发电积极性下降,天然气供气企业也出现按合同供气意愿不足的情况,为了保障电力供应,广东省能源局下发《关于做好天然气发电机组顶峰发电的通知》,要求全省燃气电厂做好顶峰发电,并提出研究制定出台天然气发电成本疏导政策。
据悉,广东省发改委提出,对2021年8月、9月燃气发电量给予度电0.1元的财政补贴,目前该补贴已经落实到位。
进入10月,考虑燃料成本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也有所上调。10月18日,广东省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提高我省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的通知》提出,自10月1日起,除使用澳大利亚进口合约天然气的LNG电厂外,其他天然气发电机组的上网电价在现行基础上每千瓦时统一提高0.05元(含增值税)。
9月底,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就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工作答记者问提出,加快推进重要电源电网项目建设,保障煤电、气电机组充分发力,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多渠道提升电力供应能力。
尽管包括广东在内的地方已尽可能疏导天然气成本,但受国内资源总量有限,国际气价持续高位的影响,现有价格疏导机制仍难以完全弥补气电亏损,顶峰保供能力有限。
进入“十四五”,全国多地或面临电力、电量双缺的困境,在“双碳”目标下,严控煤电装机规模是大势所趋,加上新能源的不稳定性,低碳、可靠性较高的气电成为各地现实的选择。
为了满足电力、热力供应和系统调峰需要,广东省2021年6月以来,密集研究并确定了提前实施一批条件成熟、可尽快开工的热电联产和调峰气电项目。“十四五”期间,广东气电装机规模或将翻倍增长。此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广东能源“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广东计划新增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1900万千瓦。针对当前电力保供出现的紧张局面,浙江也正在规划建设一批气电、新型储能等灵活性电源,提高电网的应急调峰能力。
除了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新建燃气电厂也提上议程。9月初,淮河能源集团滁州天然气调峰电厂项目的申请报告完成了评审,安徽全省首座燃气电厂项目正在推进之中。
10月中旬,华能四川公司与仁寿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天然气发电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华能四川公司拟在仁寿县规划投资建设2台60万千瓦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全球能源转型经验表明,加大天然气的利用或是能源清洁化转型的重要过渡阶段。有燃气电厂人士评价说,气电是“双碳”目标的“摆渡车”,是新能源的最佳互补伙伴。随着气电的发展半径或进一步向内陆地区拓展,其对于电力系统的支持作用或将进一步加强,气-电联合调度,价格传导等协同机制设计日渐迫切。
07能源“双控”不是限电主因,高耗能用户转向分布式可再生
中国的能源“双控”考核始于“十一五”时期,到近一年因为限电事件频发才真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2020年12月中旬,浙江就因为冲刺能源“双控”目标限电引发舆论关注。
2021年以来,江苏因为能源“双控”而限电再次引发行业与社会关注。9月初,有江苏企业陆续接到限电通知,如纺织大市南通市下辖的如东县部分织造企业被要求自9月10日早上7点至10月1日凌晨停产;江苏省建材行业自9月15日起停电停产;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不少企业也接到了限电、限产通知。
彼时,全国有序用电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东北三省因为保外送电量也刚刚启动有序用电。不同于其他地方,江苏9月初的限电初衷则在于完成国家能源“双控”考核。2021年8月1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上半年,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苏等七个省(区)亮“双红灯”。
但此后,全国多地因为能源“双控”压力与缺电叠加,“一刀切”限电波及非“两高”项目,“运动式”减碳引发讨论。
“双控”是部分地区阶段性拉闸限电的直接原因,但执行“双控”的目的在于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从而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在此过程中,因为层层分解式的目标传导,完成任务压力较大的地方出现了“一刀切”式的“拉闸限电”,造成双控“走样”。
为了改进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缺乏弹性,能耗双控差别化管理措施少等问题,国家发改委于9月21日下发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明确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对能耗强度下降低达到国家下达激励目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能源消费总量在五年规划当前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于考核。也就是说,国家对地方“十四五”的能耗强度会设定一个目标值和一个激励值,当能耗强度下降达到激励值时,不再考核消费总量。
当前,不少省区为了保障电力供应,正在努力增加煤炭供应,这也造成部分省区对今冬的能源“双控”形势充满担忧。
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保供和能源“双控”两者并不冲突。“保供增供给,双控减需求,共同发力,实现平衡。”
从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来看,全国能耗强度可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2%,扩大0.2个百分点。
不过在局部地方,能源“双控”压力仍旧很大。有广东业内人士透露,1-9月广东的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了33%,能源消费强度或不降反升。“能关停的企业都关了,就看第四季度强度控制能否逆转。”
“两高”项目成为能源“双控”与电价上浮的主要对象。近日,各地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煤电价格新政,发布了相应电价政策。其中,广西明确,对于高耗能行业用户,按照电价上浮50%的原则进行结算。公开信息显示,浙江拟出台高耗能企业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目前正在进行社会风险评估。
能源“双控”叠加电价上涨,使得一些高耗能企业将用能方式转向了分布式光伏等。有地方能源主管部门人士告诉 eo,近期相关企业咨询分布式光伏、风电政策的案例多了很多。
好消息!eo商城上线啦现在订全年杂志还送限量帆布袋哦~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