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泽东的杭州往事:去了40多次,留下4首吟咏山水之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方红啦 Author 曾珺

毛泽东视察杭州小营巷卫生工作 
毛泽东曾说,在北京待久了,脑子里就是空的,一出北京去,里面就有东西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几乎每年都要走出北京视察,上海、杭州、武汉、郑州、成都等地,都是他常去的地方。
其中,杭州是毛泽东最喜欢去的地方,被他称作“第二故乡”,在他的一生中,曾40多次来过这里,并留下了4首吟咏山水之作。

刘庄原是晚清进士刘学询的私家园林,它背倚丁家山,三面临西湖,雅号“水竹居”
畅游西湖:多次登山作诗两首
从1953 年到1975 年,毛泽东在浙江工作生活了700多个日夜,刘庄园内还保存有毛泽东当年读书处、采茶处等建筑。
1953年12月,为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毛泽东带着宪法起草小组来到杭州,入住刘庄一号楼,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其间,他每天坚持爬山,几乎走遍西湖附近的大小山岭。或许是因为工作过于忙碌缺少诗兴的原因,此次杭州之行,毛泽东并未作诗。

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1955年6月,毛泽东再次来到杭州,住的也是刘庄。这一次,毛泽东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工作要做,就是想出去走走、看看,了解社会各界对农业合作化问题的看法,进而作出新的判断。
他再次游览了西湖各景区,多次登临西湖附近的名山,兴致很高,诗兴很浓,接连写下了两首诗作。
他先是写下了一首《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五律·看山》毛泽东
北高峰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后,与南高峰相对峙,为西湖群山之一,附近有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等名胜,风景极佳。诗中的“扇子”指的是扇子岭,“佳人”是美人峰。
据曾任毛泽东秘书的林克在《忆毛泽东学英语》一文中回忆,毛泽东在杭州休息时,游兴很高,接连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峰、莫干山等处。在攀登途中,他常要停下来略作歇息,这时往往坐下来学习英语。在多次攀登北高峰之后,他吟诗《五律·看山》,吟罢,安然翻开了英文课本,说道,“现在既不热也不冷,只有学习喽!”
他还写下了一首《七绝·五云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

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

此中听得野莺啼。
五云山,是西湖群山中的第三座大山,海拔三百多米,邻近钱塘江。据传因有五色彩云萦绕山顶经时不散而得名。
本诗一、二句写的就是五云山上五色云彩萦绕山顶,远与杭州群峰相接,近与钱塘江堤相连的绚丽瑰奇景象。
第三句提出设问,导入末句,将杭州美景的典型代表突出出来。写杭州美景,大多离不开西湖莺啼这一大特点。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就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作为西湖景物的典型。
浙江莫干山

游莫干山:回首峰峦入莽苍

之前,毛泽东曾游览过距杭州城60公里的莫干山,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再来杭州,毛泽东故地重游了一番。

汉代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记载:“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耶。莫耶,干将之妻也。”莫干山在浙江省德清县西北,为天目山的支脉。相传春秋时吴国阖闾派铸剑工在此铸造莫邪、干将二剑,剑成身亡,后人即以其名称此山。

莫干山中多修竹清泉,为浙北避暑、休养胜地。1952年7月,陈毅在此休养时,一口气写下七首小令,咏叹莫干山美景。

再度来此,毛泽东的诗兴一点也不亚于陈毅。据当年陪同游览莫干山的人回忆,毛泽东曾在传说为莫邪、干将用过的磨剑石旁停下脚步,并喃喃自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在山行道上,毛泽东还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人描绘莫干山的诗句:“参差楼阁起高岗,半为烟遮半树藏。百道泉源飞瀑布,四周山色蘸幽篁。”

返回的路上,毛泽东又到观瀑亭观瀑布,然后顺芦花荡西行。车过良渚,进入杭州地界吴家塘时,毛泽东吟出一首题为《莫干山》的七绝:

翻身复进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与一般写景诗不同,毛泽东对莫干山景色并未做正面描绘,仅用“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等略加点缀,将着眼点放在游览莫干山返程后的愉悦心情之上,不落窠臼。诗中的“七人房”,指的是毛泽东乘坐的汽车,可坐七人。如此比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观钱塘江潮:铁马从容杀敌回

《看山》《五云山》《莫干山》三首诗都写作于1955年。毛泽东诗词中的最后一首吟咏山水之作《观潮》成文于两年后,地点同样在杭州。

1957年9月10日,毛泽东再次来到了杭州。9月11日(农历八月十八)上午,他从杭州驱车来到浙江省海宁县七星庙观赏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闻名,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所看到的钱塘江潮最为壮观。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观潮》一文中写道:“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2019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

毛泽东不虚此行。12时20分,潮水奔涌而来,发出隆隆巨响。他凝视着大潮,无比兴奋。大潮过后,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起在海宁观潮的原因起来:“南宋的时候,钱江潮可直达杭州,那时我们可以站在吴山上观看。现在钱江喇叭口因为泥沙堆积变小了,所以就要跑到海宁来观潮了。”

下午,在返回的路上,毛泽东又游钱塘江,之后回到杭州的住处便作了这首诗《七绝·观潮》: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首联直陈江涛的声势,“千里”形容范围之广,“滚滚”形容声势之大。“钓鱼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为东汉严光隐居垂钓之处。宋代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名句,毛泽东这里借用了苏轼的写作手法,从海宁到钓鱼台有300多公里的距离,一个“飞”字写出了江涛的巨大声势。

颈联则记录了观众对钱塘江潮的赞叹,尾联将江涛比喻为杀敌归来的百万雄师,更显钱塘江潮的气势磅礴。

自古以来,钱塘江之潮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胜景。唐代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留下“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的名句。唐代孟浩然则有《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的佳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在古今文人雅士讴歌钱塘江的文章之中,为毛泽东所称道的就是枚乘的《七发》。文中有一段“广陵曲江观潮”:

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生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枚乘这篇洋洋洒洒的大赋充满了绮丽的想象,毛泽东读后评价说:“文好。广陵观潮一段,达到了高峰。”

《看山》《五云山》《莫干山》和《观潮》都是写景之作,在毛泽东的诗作中,这类题材并不多见。从中,我们倒也不必非要解读出什么春秋大义。正如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孙东升在《毛泽东在杭州登山赋诗——读新发表的毛泽东(诗四首)》一文中说:“1955年夏秋之交,毛泽东来到杭州工作、休养,当时他62岁,已是花甲老人了。医生根据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提出要他多安排一些游泳、爬山、跳舞等活动,以增加运动量,达到健身的目的……他还多次登临西湖附近名山,一览西湖美景,并留下数首即兴之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诗词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1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冯蕙主编;陈晋,李捷,熊华源,吴正裕,张素华副主编. 毛泽东年谱 1949-1976 第6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2.

[4]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04.

[5](南宋)周密著;蒋文娟编著. 古典新读 武林旧事[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03.

[6]闫彦,朱明尧主编. 钱塘江潮诗词集[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05.

图片来源于杭州网、视觉中国



作者:曾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

责编:林苗苗

监制:李爱玲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