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泽东这首词,记录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方红啦 Author 晨微

92年前的9月9日,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开始走上军事家征程,用星星之火燎原华夏,强大的人民军队由此缔造而成


这首词就是《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43年前的9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逝世,享年83岁。举国哀恸。图为1976年9月,北京百万市民和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追悼大会

1973年,刚刚大病一场后的毛泽东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的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核对,并修改了其中的个别词句,然后让工作人员又抄写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对。其中就有秋收起义这首词。毛泽东生前没有公开正式发表过《西江月·秋收起义》。这一年毛泽东80岁,以老病之躯,如此这般,反复多次。他或许是在用诗人的目光审视自己一生的行程,重温那遥远起伏、百折千回的心路。

引兵井冈山和驰骋赣南,可以算毛泽东一生最艰难困顿的时候。1927年,毛泽东35岁。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从破坏粤汉铁路北段开始发动,也是这一天,毛泽东遭遇了人生中唯一一次被捕,后机智逃脱。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他被当地清乡队抓住,在押送去团防局准备处死的路上,侥幸、机智地躲进一个水塘边的密草丛中,一直躲到黄昏,才死里逃生。

《西江月·秋收起义》三四句原作“修铜一带不停留,要向平浏直进”,是指起义军出发地原为修水铜鼓,第一个目标是平江浏阳。但却因为毛泽东这次被捕,延迟到达目的地后变得被动,红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渡改变原计划,直接出修水取平江,从北面威胁长沙。

作为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之一,秋收起义既不像南昌起义,声势浩大兴兵数万;也不像广州起义,在中心城市建立苏维埃政府震动四方,大多数时间辗转于荒郊野地,县城没打下几座。但这支起义军在艰难困苦中却在逐渐壮大。

秋收起义时的旗帜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奋斗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尽管毛泽东早已投身革命事业,但他当时毕竟还不是军事家,还是一个文人,一个穿长衫的革命家。秋收起义“霹雳一声暴动”,使毛泽东的个人角色和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穿长衫的毛泽东开始带兵打仗,逐步成为一个用枪杆子改写中国历史的叱咤风云的军事指挥家和战略家。

1963年9月,毛泽东与新西兰共产党主席威廉斯谈话时说:“白色恐怖一来,工会、农会都被搞掉,我们毫无办法,只好拿起枪来同国民党打仗。事前没有准备,包括我在内,在那时以前也没想到过自己要去打仗。谁叫我去打仗的呢?是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蒋介石的白色恐怖逼着我们去打仗的。我以前的职业是小学教员,不是军官,所以根本没有想到打仗那回事。虽然那时我已做了六七年党员,做过各种工作:工会工作、农民工作,在国共合作时期也做过国民党工作,也搞过学生运动,就是没有准备要打仗。

国民党把毛泽东逼上了军旅生涯,毛泽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学会了统兵打仗之道。这一打就打了22年,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1937年5月9日,参加1927年9月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在延安合影,左三为毛泽东


从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而言,《西江月·秋收起义》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和价值,从此他的诗词内容和创作风格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江月·秋收起义》之前的毛泽东诗词,尽管也写得心潮激荡、慷慨激昂,也在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忧患与呼号。但是,在秋收起义之前的诗词所抒发的更多的是一种“书生意气”,这种“书生意气”与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之后的“横槊赋诗”相比,无论在内容、题材和风格上都存在极大的差异。

继《西江月·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创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胸怀中国革命的理想壮怀激烈,诗词风格也为之一变,他的诗词不再是单纯摹景抒情,而是转入纪实,走向战争。

战场硝烟不再是想象中的场景画面,而是他的生存状态,“旌旗”“鼓角”“围困”“壁垒”“炮声”“敌军”“突变”“开战”“战地”“行军”“命令”“席卷”“风烟滚滚”“枪林”“横扫千军”“鏖战”“弹洞”等等,这些用于描写战争、战役、战斗的字眼,开始在毛泽东诗词中频繁出现。诗词成为他亲历的战争风云的真实写照,成为讴歌人民战争的壮丽史诗。

1927年9月爆发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毛泽东直接领导发动的第一次军事斗争行动。开始虽然也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遭遇挫折后,毛泽东适时率领部队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在这些地方纪念这段历史,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园、江西省铜鼓县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江西省九江市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


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罗荣桓元帅也回忆秋收起义后的三湾改编: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作者:晨微


来源: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

责编:林苗苗

监制:李爱玲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点击图片下载前线客户端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个“在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