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我们告别王尧:他令中国藏学真正走向世界

2015-12-23 醍醐 醍醐



王尧先生生前



今天,中国藏学泰斗王尧先生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李克强、张高丽、十一世班禅喇嘛的花圈、唁电,足以彰显先生的功勋。


我们告别王先生,是告别一个时代——在中国藏学基本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我们已很难想象,上世纪80年代,王先生孤身一人代表中国首次参与国际藏学会议时的心情。他用流利的藏语和出色的论文完成了中国藏学家的首次国际亮相。


世界聚焦于他,他也打量着世界,并有可贵的自省;从此,他尽一切可能,促进交流,消除误解。他令中国藏学真正走向世界,他的努力,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学术重生的时代缩影。





1983年,王尧与著名藏学家石泰安于维也纳


1981年夏,波音客机展翅西行,望着机舱外的夜幕,王尧忐忑。这一年,他53岁。


“对我来说,固然是初次出国,这也是中国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学人的身份第一次参加西方世界组织的藏学会议。”王尧后来写道,“我们与西方世界隔绝已久,平常只听到一些不友好的消息和对立的报道,不知道在会议上会遇到什么情况,一切是那么难以捉摸。”


王尧带上了两篇论文,一篇关于语言,论证现代藏语口语与文字间的距离,是中国学者实地调查的成果;另一篇至今令人称道,从史料中挖掘出了宋代小皇帝赵显被蒙古人俘虏后,在萨迦寺出家、翻译藏文经典的故事。


两篇论文固然令与会的国际藏学家们眼前一亮,更令他们惊奇的,是王尧这个人。


走入会场,发现有不少国际藏族代表,王尧登台时,便离开手中英文讲稿,用拉萨藏语向同行们致意。3分钟的致意,令台下一阵骚动,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着,“He is speaking Tibetan!(他在说藏语!)”


王尧很快了解到,在国外藏学家眼里,中国人对藏学不重视,也搞得不好,汉族藏学家都不会说藏语,王尧的出现,极大地颠覆了他们的认知。王尧也由此与李方桂、张琨、邦隆活佛、噶尔美、乌瑞等国际藏学界人士相识,为中国藏学接触世界赢得了第一批朋友。


王尧很快获得了1982年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的邀请。他仍是与会的唯一一位中国藏学家,然而,新鲜感褪去后,他更深刻意识到交流的欠缺




1982年与于伯赫博士、邦隆活佛在哥伦比亚大学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这次会议上,王尧发表了有关西藏戏剧的论文,提及了上海戏剧学院藏语班学生用藏语演出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拉萨受到热烈欢迎的情况。


王尧在会上断言:现代藏语可以表达任何文学名著!与会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但也有同行以此认为西藏在现代化过程中丢失了传统文化 ,认定政府在摧毁西藏传统文化。


“我一方面觉得这种看法十分可笑,令人气愤,同时也深刻地感到,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跟不上,外界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西藏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王尧后来回忆说。


在美期间,王尧到新泽西参观西藏博物馆,遇到一位年轻的美国人。对方问,“你觉得这个博物馆怎么样?”答曰很好。美国人随即质问,“你不觉得惭愧吗?”并紧接着来了一句藏语脏话。


王尧并未在震惊和气愤中停留太久,他决定努力改善这种状况。



王尧与藏学家范德康在东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交流,才能提高、发展。


从国际藏学会议上归来,王尧下决心要办个刊物,专门介绍国外藏学家论著。藏学是国际性学科,中国学者需要研究国外成果,我们的进展,也应拿出去与别人对话。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这是需要勇气的行为。仅试刊两期,就遭到举报,刊物险被扼杀于襁褓之中,幸而在西藏人民出版社支持下,刊物才得以延续,出版数十辑,打开眼界一片,鼓舞信心无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思想意识的开放,交流的强度也不断增长。1985年,慕尼黑的国际藏学会议上,王尧终于不再是唯一一位与会的中国代表,东嘎·格桑赤列活佛与他并肩出席,并成了会上的明星,每天开完大会,还要举办小型“接谈会”,解答国际友人们的问题。


随着时代演进,王尧在国际会议上的“同僚”越来越多,到了1998年,印第安纳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国际藏学会议上,中国代表足足有28位。


那次会上,著名藏学家戈尔斯坦(《喇嘛王朝覆灭》作者)还专门找到王尧,恳请他帮忙,把儿子送到中国学习中文。王尧协助联系了中国人民大学,将此事办妥。


中国藏学界缓缓打开了大门,开始学习和沟通世界。



1985年,王尧与东嘎活佛在慕尼黑


除了参与会议与编辑刊物外,王尧身体力行,在海内外多所高校访问、讲学,在学术上也起到了融汇东西的巨大作用。


1983年春,在著名法国藏学家石泰安教授安排下,王尧到巴黎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去阅读敦煌写卷文书,补足了几处重大的阙文;又前往伦敦,读到了托马斯(Michael O’keefe)教授的《关于西域的敦煌藏文文献》四卷本和瓦累布散编写的《斯坦因搜集的敦煌藏文写卷目录》这些珍贵的资料,还借阅了黎吉生(H.Richarson)和查尔斯·贝尔(Ch.Bell)等前殖民政府官员在西藏写的若干报告的手稿。


回国后,王尧写了一篇《最近十年国外学者对敦煌藏文写卷研究的述评》,发表在了《中华文史论丛》上,首开国人眼界


“真正把西方关于藏学的学术成果介绍进我国,并掀起藏学热,我认为是王尧教授。王先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国际藏学和中国藏学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王尧先生高徒、著名藏学家沈卫荣曾有如此评述。


他补充说,“20世纪80年代,只有王尧一人联系国外藏学研究同仁,将他们拥有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带回国。他不但将被劫掠到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献重新引介到国内,而且还将西方人于藏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介绍给了国内同行,特别是教给了随他专修藏学的众多弟子。他对中国藏学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兴起,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复“藏语言”,查看关于王尧先生的另一篇文章




逝者 | 王尧,1928年生于江苏涟水,2015年12月17日18时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王先生生前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藏学家、民族史学家。王尧先生毕生从事古藏文资料收集和研究,在藏学领域有着开拓性的贡献。





点击下图,了解如何参观拉萨史上最酷的展览



或者

看看我们正在进行中的招聘(上海、拉萨)



试试向醍醐微信公众号回复这些词组:

释迦八相 | 废墟装置 | 佛化万相 | Silence

最漫长博士 |孤独动物园 | 目睹无常

电子曼陀罗 | 悬崖寺庙

劳生柏上 | 劳生柏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