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获玛格南大奖的华人摄影师:梦境西藏

醍醐 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醍醐 2021-04-16

这是来自喜马拉雅的

第 1201 份礼物



藏族少女曲珍,摄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帕羊镇附近的牧场,2017


我们生活在“每个人都可以出名十分钟”的时代, 很多人都迫切渴望成功。而本文的讲述者@摄影师罗娴 邂逅西藏时,却感叹说:如果一个人跟不上周围人的步伐,那又有什么要紧呢?


调整呼吸、放慢脚步,这位中国首位玛格南摄影大奖获得者将镜头带到了最深处的西藏——跋涉3000多公里,沿着藏北线及海拔高达6000多米的无人区边界,探访那曲、阿里、日喀则等古老神圣的地域,记录下神话与现实交织的西藏。


今天,醍醐君分享这份充满力量与启迪的摄影大片,为你开启新年的远梦。



回到西藏

心灵故乡


藏族妇女,摄于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附近的牧场,2017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曾谈到心灵故乡的意义:


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尔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觉得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寻找的家园。


我在遇见西藏、创作西藏的过程中,正是找到了相似的共鸣。



2017年4月,应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的邀请,我前往西藏进行摄影创作。


我刚抵达拉萨时激动得透不过气,那不是高原反应。整个身体只有一种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吸取着快乐。


我在拉萨琥珀般的阳光和形状各异的浓厚的影子中漫步,觉得这个地方和我极为协调。


而在那曲尼玛村,我感受到了特别的指引和保护,四周的每一个声音和景象中,存在着难以言表的善意和宽容。


这种氛围一直伴随着我,旅程快结束时,我觉得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地方会使我产生陌生感了。

 

藏族夫妻,摄于阿里地区札达县札达土林附近,2017


在西藏拍摄期间,我遇见了很多令人动容的瞬间。


记得我们是在五月抵达那曲的,那曲地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到了这里,我才终于见识到高原天气的诡谲多变。


气温骤降,大雪袭来,湖泊、河流甚至道路,都被冰雪封住了。


我们从那曲县小心翼翼地驱车前往安多县,途中有一位叫诺桑的藏族小伙前来搭讪,在他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去往牧区,到他家做客。


当时正是傍晚,羊群悉数归来。几只小羊羔团团围着诺桑的母亲莫拉,如同莫拉的孩子一样——因为没有足够的羊奶,莫拉每天都会用奶瓶逐个喂小羊羔。


小羊羔们亲吻着莫拉的额头和脸颊,在她身边蹭来蹭去撒娇。


 藏族妇女和孙儿,摄于那曲地区尼玛县文布乡文布南村,2017


喂完羊羔,莫拉坐在温暖的炉子旁,一边织着赶牛的绳子,一边询问她的小儿子放牧的情况。


我拿出相机,想拍几张照片,又一时找不到人为我翻译。莫拉仿佛读懂了我的心思,丝毫不受拍摄的干扰,看我的眼神亲切慈爱。


此时此刻,无需任何翻译或解释,我和相机被全盘接纳,俨然成为房子的一部分。按下快门,心中升起感动,不禁湿了眼眶。


 藏族妇女和孙儿,摄于那曲地区安多县附近的牧场,2017


天色已晚,羊群陆续回到羊圈,牧羊犬在门口安静地守着。


莫拉的房子笼罩在冥冥暮色中,天似穹庐,星辰低垂,泛着朦胧、安静的幽光。我们依依不舍,踏着夜色准备重新出发。


这时,我注意到羊圈边上有间小房子。


诺桑的父亲,一位身着深蓝色藏袍、戴着毡帽、轮廓分明的男人打开小门,示意我们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几排泛着柔和光晕的白色羔羊皮。


这些小生命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它们的尸体散发着光芒。这个瞬间脆弱又坚韧,温柔而残酷,击中了我。


藏族男子,摄于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文布乡文布南村,2017


其实每位拍摄对象,都让我记忆犹新。


在为13岁的藏族女孩曲珍拍摄肖像时,翻译临时离开了一会儿,我们就用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


我示意她坐在窗边,她的发辫有些凌乱,征得她的同意后,我一边用手指梳理着她柔软的长发,一边屏息打量着她的脸。 


她让我想起赫伯——希腊神话中青春和春天女神,具有使神和人恢复青春活力的力量——无论她在到哪里,哪里就是春天。


我临走时她一路小跑送行,我就把身上披的红色羊绒披巾裹在她身上了。


难忘那一幕,黄色寂寥的大地上,一个跳跃着的小红点,像是燃烧的火苗。


藏族妇女,摄于日喀则地区帕羊镇附近的牧场,2017


此外,《西藏组照(一)》中,有一张环境肖像于我而言有些特别。


画面中的人物是藏戏演员普布次仁,地点是位于拉萨郊区一座山顶的娘热剧团排练厅。


按下快门的那个瞬间,我觉得这位在传统和现代中游离的藏族少年,仿若正在开启某扇通往未知之门的使者。

 

普布次仁,娘热民间艺术团的一名舞蹈演员,摄于西藏拉萨市,2017



“格萨尔王传唱艺人”

让生活变成史诗


格萨尔王传唱艺人,摄于那曲地区那曲市附近的牧场,2017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和唯一的活史诗,至今在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


史诗流传至今,版本众多,但大体框架基本不变,即讲述了格萨尔作为天神之子降生人世,在完成了降妖伏魔、安定三界任务后返归天界的故事。


我所拍摄的艺人都称年少时做过离奇的梦。


生长于班戈县门地乡的次旦巴加告诉我,15岁那年,有一天放羊的时候,他在草堆上睡着后做了一个白日梦,梦里他化身为草原英雄格萨尔王,同部下一起降妖除魔、开拓疆土。醒来之后次旦巴加发现羊群全不见了。


摄于阿里地区冈仁波齐峰附近的寺庙中,2017


回家后他开始发烧,满嘴胡言乱语,这可吓坏了他的父母。


后来活佛告诉他们,一个神授的格萨尔艺人已经诞生,他天赋异禀,具有梦中通神的本领,此生将滔滔不绝地歌唱英雄的故事。


次旦巴加称他之前从未听过任何关于格萨尔的故事,到如今,他已传唱了近20个年头。


藏族青年扎西以及他的母亲和弟弟,摄于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文布乡文布南村,2017


作为《梦境》系列的延续,我从日常的角度拍摄,记录了传唱艺人们重新讲述、演绎梦境的情景。


不同的是,这次拍摄是以口述历史和神话为主线。


次旦巴加栖息于梦的介壳,筹划了战争,创造了英雄,等他从梦中醒来,内观者诞生,黑夜已同羊群一起消失,但梦境永不遗失,他的日子也变成了一部史诗。


正如他所说的:“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白天,我们也生活在梦中。

 

摄于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中,2017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为我安排了一位向导和翻译,所以大部分时间沟通起来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拍摄格萨尔王传唱艺人时,因涉及到大量的问答,沟通的确会受影响。 


不得不说,无法用对方的语言畅快沟通,成为了我深入了解传唱艺人内心体验的一点障碍。

 

摄于那曲地区安多县附近的寺庙中,2017



从“梦境”里发现

更深处的西藏


Miu, 纽约,2015

从2014年底至今,我一直投入在《梦境》的长期摄影项目之中。它是我试图通过影像语言来展现主观、私密的心理体验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尝试。 

 

我在《梦境》中试图展现的大多数是梦,亦有其他心理体验,例如幻觉记忆、梦游、失忆、错觉以及欲望。每一次拍摄前我都会与故事的主角充分沟通,然后与他们一起,尝试还原场景中的细节,设法让他们进入重建的场景,演绎当时的心理体验。


当然,这些心理碎片不可能完全还原当时的情景,按下快门的瞬间,我作为摄影师一起参与了叙事的重建,改写了梦境。


而观众看到我的作品的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故事的重建


Mattia, 纽约,2015


之前在美国生活时,我读过法国著名探险家Alexandra David-Néel(亚历山大·大卫-妮尔)关于西藏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学作品,心生向往。


藏族民间文化中的口述历史和自然神话等元素一直让我深深着迷。


早年在欧洲研习艺术电影期间,我的研究方向是欧洲艺术电影中关于主观心理现象及主观视角的表现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现实”的思考。


摄于那曲地区安多县附近的寺庙中,2017


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电影采用真实场景和非职业演员,作品中展现的“现实”难以解读、定义,与虚拟之间的界限也模糊不清。


而法国新浪潮一些作者电影中角色认定的“现实”则是他们记忆和梦境的心理投射,例如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我认为摄影的本质决定了它很适合去展现这些主题,一如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阐述,“摄影是接近现实的当下通路,但是这种接近现实的实践结果确是另一种制造距离的方式。以影像的方式占有世界,确切地说,就是重新体验现实世界的非现实和疏远。”


摄影作为“表述真实的语言”,该如何去展现主观心理?


这是我在《梦境》中开启的问询,也是我在《西藏组照》系列和《格萨尔王传唱艺人》中持续探讨的主题。


摄于阿里地区日土县附近的伦珠曲顶寺中,2017


《西藏组照(一)》尝试从藏族同胞看似普通、真实的生活环境出发,结合寓言、民间艺术和口述历史等元素,旨在展现被摄者的主观心理世界,经历不同寻常的旅程,构建具有独特叙事逻辑的微小宇宙。在这个世界里,现实与虚构的边界模糊不清。


《西藏组照(一)》讲述的故事从藏族同胞的环境肖像开始,以藏族民间传说和自然神话结束;而《西藏组照(二)》则从我在寺庙中的偶遇开始,以关于“我”与宗教、神秘主义及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探讨结束。


至于《格萨尔王传》,刚到拉萨时,我听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的平措顿珠老师谈及《格萨尔王传》民间传唱艺人的故事,了解到一部分传唱艺人有过做梦时神授、醒来后口若悬河讲述史诗故事的经历。在那曲地区,我有了近距离接触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传唱艺人的机会。


藏族僧侣,摄于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附近的寺庙中,2017



“最虔诚的艺术家”


摄于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中,2017


西藏文化深远厚重,我对它的了解还非常浅薄。


在那曲地区沿着无人区的边界穿行的过程中,我们感叹着大自然的纯洁和恩泽——太阳、风和雨、夏季和冬季,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描述:


大自然对人类怀着这样的同情,如果任何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悲伤,整个大自然都会被打动,太阳的光辉会暗淡,风会同情地叹息,云会洒下泪雨,树林会在仲夏落掉叶子穿上丧服。难道我不应与大地灵性相通吗?难道我自己本身不是绿叶和植物的土壤的一部分吗?


 藏族少女曲珍一家,摄于日喀则地区帕羊镇附近的牧场,2017


我又想,如果一个人把目光朝向内心,充满信心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努力地按照他/她想象地那样去生活,那么他/她会越过一条无形的界限,会创造新的规律,孤独不再是孤独,弱点不再是弱点。 


我们生活在“每个人都可以出名十分钟”的时代,很多人都不顾一切地急于取得成功。


但是,如果一个人跟不上周围人的步伐,那又有什么要紧呢?他也许有自己的节奏。


我想起了传说中的库洛城那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致力要打造一根完美无缺的拐杖,不知不觉中,他周围的人都逐渐老了,死去了,可他一点都没变老。他专一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高度的虔诚,在不知不觉中赋予了他永久的青春。


唐卡画家德吉央宗,摄于西藏拉萨市,2017


新的一年里,与各位一起回溯西藏,那里有古老佛法的智慧,有持续学习和净化的精神旅程。很容易感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孤独但不寂寞的内观世界


期待再次回到西藏,延续雪域高原的远梦。



《西藏组照》部分作品被美国《图片新闻》(PDN Magazine)2018年四月刊刊发


●●●


罗娴

AMY LUO



罗娴,湖南岳阳人,先后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学习,主攻欧洲电影研究,获硕士学位。2014年赴美国国际摄影中心(ICP)学习艺术摄影,并获得该中心颁发的2015年度“丽塔•希尔曼”杰出奖。曾参与过中国和海外影视剧、新闻报道、纪录片拍摄等工作。


其摄影作品曾在美国国际摄影中心博物馆、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巴塞罗那艺术、纪实摄影双年展、美国Edition One画廊等地展出,并发表在《英国卫报》、《美国摄影》、美国《图片新闻》、《照片》和《德国国家地理》等期刊或出版物。


所获奖项包括法国玛格南图片社首届国际摄影大赛艺术类入围奖(2016)、法国Lensculture“曝光奖”(2017)、美国Photolucida TOP 50杰出青年艺术家(2017)、法国巴黎国际摄影奖银奖(2017)、美国《图片新闻》肖像奖金奖(2017)、美国国际摄影奖和国际年度摄影师提名奖(2017)、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2018)以及第九届中国人像摄影十杰(2019)。


2018年罗娴发起《农民工的爱与梦》公益摄影项目,呼吁社会关注该群体的精神世界。此项目在社会上获得热烈反响,获《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日本NHK World等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


2020年她受《央视新闻》委托,为袁隆平院士、黄旭华院士、叶培建院士和戚发轫院士等知名人士拍摄系列艺术肖像。2021年北京电视台跟踪记录了她的《肖像·雄安》公共艺术摄影项目,纪录片即将播出。




【相关阅读】


我在拉萨过春节

藏历新年前夕的拉萨:半城烟火半城仙!

醍醐寺:送佛到太空!


点击卡片即可转至购买页




点击“阅读原文

寻找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招聘 | 加入我们,让世界遇见当代西藏!

查看醍醐开放职位


醍醐艺术中心·拉萨

拉萨市仙足岛环岛南路 0891 6626599

醍醐艺术中心·上海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3-108 021 63152563

醍醐古城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转经道东街13号 0891 6500134

醍醐衙门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口 0891 6831926

醍醐古树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旁拉让宁巴古院口 0891 6549551


 觉得不错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