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击现场丨我即世界——陈百忠带你读懂坛城

来自喜马拉雅的 醍醐 2021-02-11


醍醐内聚集了前来听讲座的观众


●●●


周末雨天,衡山路比往常清冷不少,但是高安路30号的门内,却是高朋满座。来自各个领域的观众聚集在醍醐,听台湾地区最知名的喜马拉雅文化专家、收藏家陈百忠先生深入讲解坛城的原理与运用


陈百忠先生今日下午在醍醐开讲,以最生活化的例子与语言,充实那些关于佛教、关于坛城的精要内容。没有到现场的小伙伴快跟着醍醐君回顾一下现场吧。


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直播回放。





陈百忠先生上海讲座开讲

在醍醐,感受醍醐灌顶


陈百忠老师从感知世界、认知自我出发,讲到坛城在佛教中的运用,讲座短短两个多小时,却是干货满满。



我即世界


每个人对于世界的感知往往是以自己为中心,对外物的评价、感受和体验,有一套自己的认知标准,而以此形成自己认为的世界。


一花一世界,当我们无限进入到花朵内部时,花朵又何尝不是一个世界?真实的世界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穷小,就看我们怎么去认知,怎样去感知。就像为什么一秒是一秒、一点是一点,这些都是我们对它们进行定义。“我”对某个事物的定义改变了,世界观也就改变了。


因为“我”定义着世界,所以,“我”即是世界。




在讲座过程中,陈百忠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逝去之后,世界还会存在吗?


如果我们没有出生,就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存在。而我们现在也没有死过,所以这个问题无解。我们不在这个问题提及的状态,怎么能回答相关的问题呢?


而当我们陷入这样的思考时,烦恼便来了。而所有的烦恼都是来自于人,更是来自于本身。


“当我们处于现在讲座的环境下,基本不会注意到手表‘嘀嗒’的声音,但是到晚上之后,这个声音就会很明显,甚至会导致失眠。因此,最安静的地方,往往是最充满斗争的地方,是自己跟自己斗争。世界的本身是清净的,之所以我们觉得不清净,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被污染了。”




陈老师还提到,当有风的时候,必然有助力也有阻力,我们会顺风,也会逆风,要看我们是要往哪个方向行走。对立双方是并存的,那我们为什么要站在事物的对立面徒增烦恼呢?



坛城的运用



陈百忠先生讲座同步直播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讲座现场


我即世界,每个人理解世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因此,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坛城。


跳出自我,眼光投向大千世界,小到原子围绕着原子核转,大到行星围绕太阳转,都是一座座坛城。


佛教正是用坛城图像建构起对世界的认知。人们喜欢将世界标签化,为每一样东西加上标签进行定义,佛教则用简单的符号来描述世界。红黄蓝白、地水火风,每种颜色都是符号,代表着一种寓意或状态。


更具象地看,佛教中大量运用“坛城”图像,除了唐卡中的描绘以及物品上的雕琢,同样体现在一座寺庙的建筑形态、一座白佛塔、甚至是一件法器……这些可触摸到的事物将平面化的坛城图像立体化。


桑耶寺亦是一座坛城


日本枯山水

其实是简约版的坛城



问答摘选




Q:对于观想当中修得清净的体验,您是否可用语言描述?


陈百忠:我说得再多,你也不会完全明白。只要是讲体验、感受的东西,都是无法描述的。你不在这个状态里面,是体验不到的。只有你自己去做了之后,才能够形成自己对这种状态的认知。


Q:是怎样的因缘际会让您开始对藏传佛教、收藏等等深入?


陈百忠:我自己从小喜欢,听别人讲各种经都不怎么懂,然后自己非要搞明白;在之前做音乐的时候也涉猎到少数民族,这些都是前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挫败,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担任灵鹫山佛教教团顾问的时候,也有在思考佛教要怎样在维持传统的情况下,顺应时代进行改变。后来我去到成都等等一些地方,就发现越穷的地方,笑声最大。我就思考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就慢慢地更深入。后来做顾问的时候我提出定位可在藏传佛教,但是同业的很多人就说太晚了,藏传佛教的一些东西已经慢慢变得很贵了,于是我自己就做起来,开了个博物馆。



关于坛城,

或许也可以在“心坛城”展上切身感知,

这儿了解展览详情、预约展览




试试向醍醐微信公众号回复这些词组:

古乐谱 | 最美废墟 | 佛化万相 | Silence

最漫长博士 | 唐僧路 | 孤独动物园

电子曼陀罗 | 悬崖寺庙

劳生柏上 | 劳生柏下

顽强的梦


回复“招聘”

加入醍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