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用不动声色的佛,记录20世纪最血腥的灾难

醍醐 醍醐 2021-02-11




有人说,这是人参;有人说,这是人形扫帚……的确,如果不十分了解艺术家与创作背景,《佛陀2》这样一件作品,一眼看过去多少有点费解。佛是佛教地区艺术永恒的主题,见过冰佛、香灰佛,今天奉上的,是藤佛。




事实上,它出自柬埔寨当下最为知名的艺术家索菲德·皮切(Sopheap Pich),他“以扭曲的立体藤编雕塑著称,作品闪烁着与他的祖国及其黑暗的过去相关的隐喻。”看到这些藤编作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曾为他举办个人展览。



1971年,索菲德·皮切出生于柬埔寨马德望,其童年时期(1975-1979年)柬埔寨处于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统治之下。维基百科上,对“红色高棉”有如下描述:“红色高棉三年零八个月的管治期间,估计有100多万人死于饥荒、劳役、疾病或迫害等非正常原因,是20世纪最血腥暴力的人为大灾难之一。”


1980年中期,索菲德·皮切随家人逃亡美国。中学毕业后他到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读医学院预科,后转到芝加哥美术学院学学习绘画。2002年回到柬埔寨时,他开始使用那些童年玩耍时就熟知的材料进行雕塑创作,在诸多选择之后,竹子成为了最吸引他的材质之一:


“在开始的时候,不知道(竹子)是不是适合我,只是单纯直觉,慢慢去发现的。这跟我的童年是有关系,小时候的时候,我就生活在它们的周围,我用木头、竹子做一些生活中用的东西。”




除了童年时竹子所带来的感知,一个名为Wa Ta Mim的地方也渐渐浮现,它既是一座寺庙的名字,也是当时处决犯人的场所:


“从前,每次赶着水牛去离家几百米之外的稻田时,总会经过这座寺庙。当我偶尔走进去时,会看到寺庙的地面,墙上,天花板都占有血迹,形状像是用玩具枪喷出的水一般。而那些之前矗立着佛像雕塑的地方,堆满了我看不清是什么的废墟碎片……我很害怕望向那片黑暗。”


在《佛陀2》中,仅有头和肩颈的佛像就象征着童年记忆中名为Wa Ta Mim的庙宇。除此之外,在佛像下端四散开来竹条末端,每一根都用沾染了墨汁,“它们代表了我曾经看到过的那些血迹。有人说这件作品,代表了残破的宗教和文化。”




皮切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哲学:“雕塑告诉我它们能做什么,想成为什么,而不是对我的思想和设计的精确表述。我工作中缓慢重复的动作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使我能够沉思这个动作的本质。我所使用的竹、藤、线等材料通过最初的抗拒、调整、妥协阶段,开始成形,成为雕塑...”


纵观索菲德·皮切的创作,其实宗教信仰并非他主要的表达内容。佛教更多是以一种哲学方式影响着他,“我认为佛禅并不是讲生命皆空,无所事事的生活,而是关乎对于生命的沉思,对生活的专注。对我来说,也是正是这样的专注与创作让我不断走下去。”




试试向醍醐微信公众号回复这些词组:

释迦八相 | 废墟装置 | 佛化万相 | Silence

最漫长博士 |孤独动物园 | 目睹无常

电子曼陀罗 | 悬崖寺庙

劳生柏上 | 劳生柏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