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拉来400棵树苗、鸡粪肥料的教授,又捐了260万!


近日
华南农业大学发文介绍了
一位教授的故事


学校一项总额数百万
已经走过十个年头的奖学金
每年春天必去的动物科学学院
樱花林、感恩亭、赏樱亭、爱心亭等
校园景观打卡点
都与这位华农教授的捐赠有关
他的名字叫毕英佐



10年前设立奖学金

10年后再捐260万


毕英佐是全国知名畜牧兽医专家,华农畜禽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控研究室团队创始人,曾任华农动物科学学院首席专家、动物科学系系主任等。

今年8月底,已经年近八旬的毕英佐向学院捐赠了260万元,用来奖励优秀学子。


2013年,毕英佐发起成立“毕英佐基金”,首期筹资捐赠220万元,他自己捐了100万,其他联合成员捐了120万元,用于奖励动物科学学院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是当时学院金额最高的奖学金,被很多同学称为“毕奖”。


2018年,毕英佐还向兽医学院捐赠了50万元,同样用于奖励优秀学子。2023年10月12日,在毕英佐基金成立十周年庆典暨奖学金颁发仪式上,毕英佐等为第十届获奖学生代表颁了奖。



在已毕业的80名获奖学子中,有40人赴康奈尔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14人成为高校教师,7人目前在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科研工作,还有不少人在畜牧业龙头企业任职。


每年春天学校的热门打卡地樱花林,也有一大部分来自毕英佐的捐赠。


2013年,正值毕英佐70岁,他萌生了为学校捐赠樱花树的想法。种什么樱花树?怎么种?如何栽培?带着这些问题,毕英佐到全国各地调研,寻访适合在岭南地区生长的樱花树苗,并了解樱花的种植方法。


“那天晚上10点多毕老师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樱花树苗拉过来了,需要人帮忙。”华农科学研究院院长、毕英佐的弟子谢青梅回忆,当天晚上,已经年逾古稀的毕英佐自己开着车,一趟一趟地把400株树苗从校门口拉到了动科学院门口,“我临时召集了一些学生帮忙,毕老师和大家一起,忙到午夜里才回去。”


动科学院前,毕英佐教授捐赠的樱花林和“感恩亭”


樱花树种下之后,毕英佐又操心起施肥的事情。“种树后,他又自己拉了很多鸡粪来当肥料带领着实验室的学生一起,给樱花树施肥。”“毕老师穿着背心,跟学生一起给樱花树施肥。他常常一把手就抓起鸡粪堆到土里,完全不计较脏,也不怕累。”


毕英佐教授穿着白色背心,带领学生为樱花树培土施肥


毕英佐为校园环境所做的,不仅仅是樱花树。2013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湿地公园的水塘里多了色彩斑斓的锦鲤;三角市、动科学院门前各添赏樱亭和感恩亭;三角市、五号楼、洪泽湖周围新添了樱花;湿地公园的西边,更添了数十株碧桃……这些都来自毕英佐的捐赠。


学校三角市附近的赏樱亭

作为广东畜禽行业里的权威,只要哪里出现禽流感,毕英佐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的行李箱用了很多年了,破破烂烂的,每次出门,他还要带着各种防痛风、降压的药品。”谢青梅说。


他不仅奔波在生产一线,也经常到实验室看望、指导学生,将自己毕生对行业的热爱传递给学生,是实验室的“灵魂人物”。



网友评论
“令公桃李满天下
更有堂前再种花”



8000多万全捐了?

“抠门”教授这么“慷慨”!


前不久,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推动人、年届八旬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泽霖至今仍在忙碌……住在年代老旧、没有安装电梯的家属楼里,每天骑电动车买菜、出行,王泽霖对平淡、简朴的退休生活甘之如饴,只是学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让他时时牵挂……


王泽霖(右四)向学校捐赠300万元

2020年初,他捐出多年来积累的科研转化结余8200多万元,助力建设P3实验室;后来,他又捐出300万元个人奖金,支持青年人才科研创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张改平评价他:“对国家‘慷慨’,对自己‘抠门’”。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可爱可敬的人?

他让科研成果促进生产,再用生产收益支持科研。上世纪80年代,王泽霖从南京农学院毕业,之后调入河南农业大学工作。参加工作后的王泽霖面对束手无策、上门讨教的养殖户,他决定开班办学,推广科学防治方法。尽管每次只收几块甚至几毛钱诊疗费,到1995年,王泽霖还是为学校挣下了400多万元。有了资本积累,他就想着让技术的红利惠及更多人。“提升养殖水平,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打疫苗,可进口疫苗很贵,不如自己研发。”30多年来,王泽霖在科研上一路向前,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创立浓缩灭活联苗研发平台,打破国外垄断,极大降低了养殖的防疫成本;他个人和团队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王泽霖在座谈会上

他热心公益,将毕生科研转化结余的8000多万元捐给学校。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闫诺潜是王泽霖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他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老师们一个月才几十块钱工资,但导师王泽霖为了让他好好做试验,当即买了价值1.6万元的基因扩增仪(PCR)供他使用,是整个学校的第一台。研究所自主经营后,王泽霖利用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的收益,逐步在学校里盖起了两座实验楼,购买了在当时很先进的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等先进仪器设备,供生产、科研、教学使用。“在学校的支持下,研究所的一砖一瓦都饱含着王老师的心血。”闫诺潜说,20多年,逐渐攒下8200多万元,但研究所的收入,王泽霖没为自己花过一分。

早年间,王泽霖在学习班讲课

他希望通过努力让国家发展更快一点、人民生活更好一点。这么多年来,王泽霖对科研的要求都极为严格。“王老师一直要求我们,不能脱离一线。再苦再累,也要往现场跑,要自己亲手抽血、采样,体验养殖防病工作。”闫诺潜回忆说。近年来,根据生产实践需要,王泽霖又开始在新领域发力,他率先提出了研发联合疫苗的思路,真正做到了“一针多防”,大大降低了疫苗免疫成本。王泽霖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国家发展更快一点、人民生活更好一点。”


网友评论
“‘抠门’教授不抠门”


“我的奉献微薄,就想让更多

学生能好好读书、读书报国”


把现金整理好,仔细塞进信封里,又专门附上了一封印有浙大外国语学院logo的信件,这位88岁高龄的浙大教授在封皮空白处写下了落款:胡新云,浙大西溪启真名苑。然后他把钱和信都一并交给了来家拜访的老师:“我的退休工资够用啦,这些钱是专门给学生的!”



自2017年起,为支持母校教育事业发展,胡教授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多次捐赠,赠款专项用于支持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育教学事业。


胡新云教授捐赠时用的信封


“父母让我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我的奉献微薄,主要是想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好好地读书、读书报国。”经历过战争时期的动荡和半工半读的艰辛,胡教授更加重视教育,他说自己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希望能帮助家庭贫困但成绩优秀的学生们更好地接受教育。


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时在西溪校区的留影


胡新云先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36年,不仅为祖国培养了众多的英语人才,更是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虽已退休27年,这位88岁高龄的教授始终坚守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读书报国”之梦的不懈追求。



胡新云教授编著的《足迹》


归侨赤子心,先生桃李情。五年来,胡新云教授寄往基金会的一个个信封里,承载着他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一笔笔爱心款项中,寄托了先生对浙大、外院和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网友感慨
“师爱照亮前进路
春风化雨润无声”


潜心育人助成长
甘为人梯不争春
快和团团一起
奋楫争先有作为
不负前辈期待
将热爱与感恩
带往更大的世界吧



来源:微信公众号“学校共青团”(ID:tzyxxb),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人民网”(ID:people_rmw)、“中国青年报”(ID:zqbcyol)、“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ID:zuefcn)、网友评论,转载请注明来源。编辑:任月(湖南师范大学团委)、高姝怡(赣南师范大学团委)校审:牛晓乐、朱仪杰、侯一榕
值班编委:董俊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