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作 | 崇明东滩湿地科研宣教中心:重与轻的一体呈现 / 致正建筑工作室

有方空间 2022-10-24

△ 场地东北侧鸟瞰  摄影:陈颢

△ 建筑南立面外观  摄影:陈颢


建筑师  周蔚+张斌/ 致正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上海崇明

建成时间  2019年6月

建筑面积  4,092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东滩湿地位于崇明岛最东端的长江入海口,是咸淡水结合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其处于全球鸟类八大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路线中段,是亚太地区迁徙水鸟的重要通道,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野生鸟类集居、栖息地之一。

△ 建筑南侧外观  摄影:陈颢


△ 建筑东侧局部外观  摄影:陈颢


出于固滩的需要,当地于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了互花米草,但后期互花米草泛滥成灾,已经成为外来入侵物种。为修复实地生态恶化问题,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3年启动了灭除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并于2019年全面完工。与之配套的科研宣教中心是科研监测、鸟类环志、管护执法、科普教育的重要工作平台,承担着宣传和展示生态环保理念、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等功能。

 

△ 建筑西侧局部外观  摄影:陈颢


△ 从研究栋北望食堂栋  摄影:陈颢



基地位于保护区东北部修复后的芦苇湿地内,四周水天一色、人迹寥寥、群鸟栖栖。在一片大自然主宰的环境中,建筑希望以一种谦逊又敬畏的姿态介入其中。元代(14世纪)山水画家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其所描绘的散落掩映于山水之间的隐居棚屋成为我们设计伊始的灵感来源,我们从中也领会到人于自然之中求得安定的存在感的两种原初状态:居于谷地和居于檐下。

 

△ 概念草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会议展览栋北立面外观  摄影:陈颢


△ 建筑北侧局部外观  摄影:陈颢


为了在从建造到使用的全过程中最少程度地侵扰现有的生态系统,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错落布局,成为一组以桩柱平台架空漂浮于水面之上、掩映于芦苇丛间的聚落,并用一条曲折蜿蜒的水上栈桥将会议展览、食堂、研究和宿舍这五栋大小差异的建筑联系起来。同时,我们通过原型的转换和尺度的操控去创造能够回应天空、湿地、芦苇、飞鸟这些环境特质的室内外空间氛围。


△ 整体鸟瞰轴测示意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研究栋北立面外观  摄影:陈颢


△ 食堂栋北侧局部外观  摄影:陈颢



设计的起点是王蒙画中那些浮于水天之间、居于屋檐之下的“双坡棚屋”这一空间原型,我们把双坡屋顶上下反转成为一个“Y”形悬臂空间结构体,而两个“Y”形独立单元并置形成的“YY”空间与双坡原型相比则具有了新的空间意义:

 

△ 形体生成分析  ©致正建筑工作室


首先,它们之间的覆盖空间继承了双坡小屋的庇护之感,创造了由内向外对于广阔的湿地水平性景象的捕捉和限定,但是屋脊部位的打开令其更向天空延展和开放;同时,屋上的反坡空间具有了一种居于山谷之中的可能,而这些微型山谷提供了在高处对于更显阔远的水平性景观的再次裁剪与组构;再者,相比于双坡原型的下压缘侧空间,新结构的檐下缘侧具有先下压再上扬的空间转折,创造了向环境打开的缘侧感受。



△ 会议展览栋剖透视示意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建筑东南侧外观  摄影:陈颢


△ 建筑西侧局部外观  摄影:陈颢


一系列“Y”形单元结构的并置与变异,形成了均质又富于变化的连续坡折屋顶,创造了一系列尺度差异的被覆盖空间,容纳了会议、展览、研究、驻场、咖啡、食堂等多种空间内容(Program),并通过流线的配置、庭院的介入、围护界面的透明度变化、结构跨度和高度的差异,以及屋顶脊天窗和高侧天窗的不同配合,让不同功能的空间产生一种模糊的差异化定义,并鼓励灵活多样的使用方式的介入。


△ 建筑轴测示意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宿舍栋北侧局部外观  摄影:陈颢


△ 会议展览栋西立面外观  摄影:陈颢


由于这种特殊的线性空间组织方式,建筑内部产生了一种静观和动观自由切换的奇特体验:当居于某一空间单元内时,平行于结构单元的视野是一种有身体包裹感的屋内檐下静观体验,外部的自然景色横亘于眼前;而当在不同空间单元间穿行时,高低明暗的交替变化所形成的节奏感如同穿行于园林宅院之间。


△ 食堂栋剖透视示意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食堂栋檐下遥看  摄影:陈颢


△ 食堂栋檐下空间  摄影:陈颢


△ 从食堂栋檐下看宿舍栋  摄影:陈颢


而这种静观与动观的切换在会议展览栋(A栋)的屋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一条在屋顶上的“山谷”和屋顶下的空中穿行的步道,将平视远望的湿地框景和俯瞰近观的室内景象交替结合起来,如同对于场地特质的闪回式诠释。


△ 会议展览栋檐下空间  摄影:陈颢


△ 会议展览栋室外楼梯  摄影:陈颢


△ 会议展览栋南侧廊下空间  摄影:陈颢


△ 会议展览栋屋顶檐口  摄影:陈颢


深远出檐覆盖下的建筑聚落方式让建筑体量破碎化与片段化,消解了不同规模单体的尺度差异,形成凌驾于水上的层叠的阴影中的模糊建筑,用一种“重而轻”的方式来与这一特殊的场地相关联。

 

△ 宿舍栋剖透视示意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研究栋剖透视示意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研究栋北侧局部外观  摄影:陈颢


△ 研究栋檐下空间  摄影:陈颢

 


考虑到高湿高盐与大风环境的耐候与维护挑战,我们并未采用钢、木等轻质结构,而是以钢筋混凝土作为主体结构,同时尽量选择简化与直接的构造类型。A、B、C三栋楼采用局部带折板的“Y”形悬臂钢筋混凝土十字柱排架结构,其中A栋由于悬臂较大,全部采用型钢性混凝土结构,展厅局部带有钢结构夹层;而D、E两栋宿舍则是钢筋混凝土折板结构。

△ 结构轴测分析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会议展览栋多功能厅  摄影:陈颢


△ 会议展览栋前厅  摄影:陈颢


△ 会议展览栋展厅  摄影:陈颢


为了让混凝土结构以粗犷的方式存在于湿地环境中,我们采用了30厘米宽的长条松木模板清水混凝土工艺,以此获得强烈的自然木纹模铸效果。而非结构的围护及分隔墙体的内外表面,全部采用中剖翻新后的回收木模板,以求得一种材质表达上的同构性。由于深远出檐的庇护,大部分的外墙采用了带垂直格栅的落地玻璃,既最大限度地引入风景,又对飞鸟比较友好。

 

△ 研究室室内  摄影:陈颢


△ 食堂栋室内  摄影:陈颢


△ 会议展览栋咖啡厅  摄影:陈颢


△ 会议展览栋二层展厅  摄影:陈颢


△ 宿舍栋室内  摄影:陈颢


栈桥及水上平台的现场预制混凝土条板留缝铺地用自然粗犷的质感强化了临于水上的感觉,又为下部芦苇的生长预留了空间。屋顶所有反坡“山谷”的底部都有微起伏的覆土和低维护的芒草及灌木种植,而所有的斜屋面除了收边部分采用钛锌板之外,其余全部采用了收割加工于东滩湿地的芦苇秸秆进行覆盖,并由本地芦苇编织工匠进行施工指导,以体现就地取材、增进环境融合度和可持续的循环利用。


△ 从檐下看栈桥  摄影:陈颢


△ 会议展览栋屋顶花园  摄影:陈颢


△ 宿舍栋屋顶花园  摄影:陈颢


△ 东北侧外观建筑  摄影:陈颢



设计图纸 ▽


△ 总平面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会议展览栋地下一层平面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会议展览栋一层平面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会议展览栋屋顶平台层平面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食堂栋一层平面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宿舍栋一层平面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研究栋一层平面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会议展览栋剖面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食堂栋剖面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研究栋剖面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会议展览栋构造详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 食堂栋构造详图  ©致正建筑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崇明东滩湿地科研宣教中心

建筑师:周蔚+张斌 / 致正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周蔚、张斌

建设地点: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项目功能:会议、展览、研究、食堂、宿舍

建筑面积:4,092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3年7月

建成时间:2019年6月

项目建筑师:金燕琳(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徐跃(施工配合)

设计团队:王佳绮、胡丽瑶、刘昱、张雅楠、孙嘉秋、杨敏、薛楚金

建设单位: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施工单位: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张准

材料:水性硅烷保护剂罩面松木模清水混凝土、钛锌板、芦苇秸秆、平板玻璃、烤漆铝板、铝型材、型钢、松木板、耐磨混凝土

摄影:陈颢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致正建筑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点“在看”,为好设计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