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作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清华建筑设计院 有方空间 2022-10-24
△ 新馆人视角度实景  ©THAD
设计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THAD)项目地点  中国北京竣工时间  2020年建筑面积  99470平方米


项目背景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保管明清两代中央国家机关和皇室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明清档案1500多万件(册)。档案馆珍藏的明清历史档案,上起明朝洪武年间,止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期,跨越550余年,是现存最完整、翔实、清晰、实用、数量最大的古代王朝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1925年建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专业档案机构,是我国近现代档案事业的开始。档案馆老馆位于北京故宫西华门内,现有条件已不满足档案保存、展示需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有利于抢救和保护明清档案文化资源,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老馆位于故宫西华门内  ©THAD

设计概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由于选址位于北京老城区,用地空间狭窄。周边除城市干道之外有医院、住宅及办公楼等既有建筑,建筑周边情况极为复杂。项目方案设计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解决和周边道路、城市空间及既有建筑的关系问题。其中牵扯到日照权益、空间间距、消防扑救面等。


2014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教授主持下,清华的设计方案在十个竞赛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中标方案。


△ 制作实体模型推敲比例和尺度  ©THAD

△ 从城市视角观察新馆  ©THAD

项目设计以研究为先导,围绕档案保护挑战大与修复难度高、档案馆复合利用困难大、规划限制和复杂需求结合难、档案馆可持续运营挑战大等问题,提出综合提升档案馆保护和活化明清皇家档案文物的能力、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强化当代档案馆复合利用特征、尊重祈年大街文脉环境的建筑造型与细节、目标前置的绿色设计等设计策略。


庄惟敏表示:“设计通过日照分析,在严格遵守退线要求的前提下,整合有限用地的可建造空间,精准设定建筑主体的可能边界,实现符合规划要求和满足各方权益前提下的可建面积最大化目标,巧妙地组合空间形态,使项目在满足多方利益和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前提下,彰显出国家级重要文化殿堂的整体形象。” 


△ 新馆人视角度实景  ©THAD

形象塑造

 

新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祈年大街,总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高45米。建筑形体组成源于中国传统高台建筑的空间格局,主入口面向东侧城市主要干道,通过宽大的台阶,由二层进入主门厅。为了减缓主体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压力,主入口做成内凹式,内凹入口的顶部结合以抽象的斗拱造型形成的叠涩,既突出主入口空间,又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符号韵律的立面特征。


△ 建筑形体生成逻辑  ©THAD
△ 新馆东立面外观  ©THAD
 大门上方抽象斗拱造型形成的叠涩  ©THAD

建筑造型并非采用古典建筑的手法,而通过简约的竖向构图及暖色调的石材表面,体现整体气势宏大、现代又不失文化品位的气质。主体建筑一侧的副楼顶部以大片的玻璃内透藏书阁作为主要立面装饰,既丰富建筑立面细部,又隐喻这一国家历史典藏文库建筑的身份。


作为国家级典藏建筑,它除了满足明清档案的收藏研究之外,还有一部分功能面向公众开放。设计考虑了与周边城市街道的关系,特别设置了专门面向公众的出入口,引导观众在参观明清档案的同时,体验感受其中的文化氛围。图书与会议演讲空间的设置,也表达了这座文化建筑本身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种开放姿态。


△ 裙房的一层文创和二层报告厅均可对公众开放  ©THAD

展陈统筹


设计团队前期通过《国际档案馆建设新情况新趋势》的专题研究,以及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档案馆功能组成量化分析,对档案馆功能的复合利用进行梳理,并对设计任务书进行修正。
建筑师积极介入展陈大纲的编制工作,根据档案特征不仅考虑文字档案,对舆图档案如最大的4.53×3.47米《大明混一图》,最长76米的《金沙江图》都细致考虑了各种展出场景。结合热点事件充分挖掘空间和展陈特色,团队把诸如中外划界谈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涉疆、涉藏、中国南海主权等发挥重要的历史凭证作用的档案和舆图统筹考虑。通过设计初始对展陈形式的深度思考,建筑的功能与空间最终在此达成了高度统一。



△ 部分文档和舆图展览的展出照片  ©THAD


文脉传承


设计考虑环境文脉和城市肌理,设置院落让空间富有生气。建筑整体风格舒朗庄重,大度雍容。米黄色洞石纹理细腻,竖立的形象与红、绿头牌有所联想,又仿佛徐徐打开的奏折。


大门主入口的台阶和斗拱和进入中央大厅轴线,形成纲维有序、礼乐交融空间序列。外立面的24枚玉玺纹样雕刻和入口铜门三角六棱窗纹样,暗合馆藏文物的来源特征。裙房转角部位神似御书房的大片书架,表达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自身独特的文化气息。


 入口铜门  ©THAD


△ 大厅  ©THAD


△ 大厅走廊  ©THAD


△ 大厅楼梯  ©THAD


结语


2014年底至2021年,清华设计团队数十人全过程参与并圆满完成设计任务。项目的设计体现了团队从前期策划、既有同类建筑后评估研究、数据分析、空间决策,到方案确定的全过程闭环工作实践,是在北京老城区完成高密度建设的一次理性的科学的设计方法论的探索,也是在这类文化建筑设计中探索用当代建筑语汇,表达历史文化传承和内涵的一次有益尝试。


△ 柱头造型与纹样来自故宫“璇子彩画”通过石材浮雕形式呈现  ©THAD


△ 玉玺的印迹通过石材浮雕呈现(从左至右为玉玺印章、CAD图、模型、上墙最终效果)  ©THAD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北京市建筑类型:文化建筑建筑面积:99470平方米设计时间:2014年—2016年竣工时间:2020年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工程主持:庄惟敏项目负责;庄惟敏、张维、张红项目经理:张维建筑团队:庄惟敏、张维、张红、盛文革、龚佳振、雷思雨、曲扬洋、王越、解志军、康立桥、文德才、张博雅、王希尧等结构团队:刘彦生、李青翔、李滨飞、李英杰、王彩玲、祝乐琪、王石玉、程进、田萌等机电团队:王磊,崔晓刚,潘敏,张松,贾启超,徐慧影等(电气);贾昭凯,韩佳宝,于丽华,任健凯等(暖通);徐青、刘福利、张伟等(给排水);郭红艳等(智能化)

部分资料来源国家档案局网站https://www.saac.gov.cn/的相关报道:1. 国家档案局印发《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107/4447a48629a74bfba6ae8585fc133162.shtml2.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在京开展丁薛祥参观展览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107/5c418e51f8794972ba3ee22faa3ca74b.shtml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点“在看”,为好设计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