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作 | 交叠与转换:宜黄一中综合楼 / 以靠建筑

莫万莉 有方空间 2022-10-24

△ 综合楼鸟瞰  摄影:章勇

△ 面向解放大道的南立面外观  摄影:章勇


设计单位  以靠建筑

项目地点  江西抚州

竣工时间  2020年9月

建筑面积  约9395平方米

撰文  莫万莉



自柯布西耶于1914年提出著名的多米诺(Dom-ino)模型以来,大多数现代建筑物往往产生于水平方向的楼板与垂直方向的柱网的互动之中。即便在框架裸露的多米诺模型内,两个方向之间的张力也已隐藏在柯布西耶对于建造细节的构想中:当垂直方向的柱网需要现场浇筑之时,水平方向的楼板则可分解为砌块,在工厂进行预制,并于现场直接拼装。

△ 多米诺模型,勒·柯布西耶,1914-1915


这一极其简单、极易建造且极富经济性的空间模型,既使得资本驱动下的空间增殖成为了二十世纪的建筑现实,亦为建筑师的空间操作提供了一种基本框架,令其在网格与平面之间,在适度与节制的条件下,去发掘空间的丰富潜力。

 

设计团队最近完成的宜黄一中综合楼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在这片面积约为4500平方米的场地内,主创建筑师通过层叠的楼板创造出一座错动的学校综合体。它既借助水平面上的偏移与转向同时回应城市与校园的场地状况,又通过结构的垂直叠加与转换满足了不同跨度的空间需求,并最终通过水平楼板与垂直柱网之间的竞争性互动,形成了一座开放而丰富的校园建筑。

 


△ 综合楼外观  摄影:章勇

 

 

综合楼位于宜黄一中校园东南角,东侧毗邻世纪大道,南侧隔着露天篮球场与解放大道相邻,西端靠近学校主要教学区,北面则朝向学校足球场。在这一不规则四边形场地内,面对建筑密度与容积率的紧张要求,建筑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由城市外部网格和校园内部网格的转向所形成的场地不规则性。

 
△ 场地、校园、城市三者关系鸟瞰  摄影:章勇


场地的南边界与西边界分别与解放大道平行和垂直,东边界与世纪大道平行,而北边界则与和世纪大道垂直相交的校园内部道路平行。基于解放大道的城市网格和基于世纪大道的校园路网之间产生了一个转动的锐角,而如何消化这一锐角便成为了设计的起点。

 

△ 形体生成示意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 场地及其周边环境关系鸟瞰  摄影:章勇


多米诺模型无疑在此提供了一个契机。事实上,场地中存在的两套网格,暗示出两个不同方向的多米诺模型在这一项目中的叠加与交错,这也正是在主创建筑师的草图所概念性地勾勒出的。

 
△ 草图与总平面图中对交叠网格的阐释
©李以靠(左);靠建筑(右)


第一个多米诺模型基于校园网格,构成了整座建筑的主体;第二个多米诺模型显露于扭转的一层和二层平台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局部柱网。其中,一层平台整合了两个网格系统,而二层平台则完全遵循城市网格的走向。由此,从下至上,似乎可以发现一种从城市性到校园建筑的逐渐过渡,而这恰恰与场地所面对的双重界面相呼应。

 
△ 综合楼外观  摄影:章勇


当水平楼板通过转向显露出两个网格系统的交叠之时,建筑师对于两套柱网的细节处理,则更进一步地体现出了面对城市与处于校园的不同空间特征。

 

基于校园网格的主导柱网均采用常规的方形柱,而遵循城市网格的局部柱网则采用了圆柱。前者是标准、高效的,且更为接近身体与日常尺度,它们与填充墙体共同形成了退居建筑内部的各类使用空间。后者无方向性的截面形状,则暗示出校园空间与开敞的平台空间之间的连续性。更近一步地,圆柱因水平楼板的扭转与错动而产生了不同高度,由此形成尺度和空间上的差异——更具引导性的柱列和更为高耸的独柱。

 


△ 城市网格上采用圆柱的形式  摄影:章勇


面朝校园,在西北角与西南角,两根两层通高的圆柱分别占据了两个角点,与两处入口大台阶一起,邀请学生们的进入。在二层,楼板的转向在面向露天篮球场、足球场及校园绿地的三个方向上形成了高为一层的开敞柱廊,赋予这些交通空间以休憩与观看的可能性。

 


△ 两根两层通高的圆柱  摄影:章勇


面朝双向八车道的解放大道,内退的教室体量使得承托三层体育馆的5根通高圆柱,即便局部在与扭转的二层平台相交的情况下,也可清晰地阅读出其在垂直方向上的连续性。这种超乎常规尺度的处理无疑构成了对世纪大道的尺度回应,并通过一种更具正面性的形象出现于城市空间中。

 

△ 面向解放大道的南立面外观  摄影:章勇


 

作为一座校园综合体,整座建筑容纳了图书馆、计算机机房、实验教室、学校电台、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及停车库等不同功能。其中,大多数功能往往可以通过标准跨度的柱网满足,而室内篮球场与羽毛球场的特殊空间需求,则让大跨度成为需要解决的结构问题。对于一座规模不大的普通校园建筑来说,将大跨度空间置于标准跨度空间的上方,通过“减柱”来实现结构转换的需求,无疑是一个更为适宜和匹配的选择。

 
△ 综合楼东立面外观  摄影:章勇


四个容纳了逃生楼梯、电梯、洗手间的钢筋混凝土筒体贯穿上下,构成了常规跨度空间与大跨度空间所共享的结构系统。尽管一些巨构式建筑往往借助筒体式结构形成令人惊叹的巨大跨度,然而对于一座普通校园建筑来说,辅之以柱网结构无疑是更为节制的选择。

 
△ 贯穿上下的钢筋混凝土筒体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 综合楼西立面外观  摄影:章勇


从半地下室至二层,一个基于标准柱距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上述筒体共同支撑起不同层的水平楼板。在这由一标准柱网所形成的匀质空间中,半地下室解决了校园停车的需求,一层容纳了计算机房、各学科实验室、校园电台、网络服务中心等较为复杂与琐碎的功能,二层用作校园图书馆,包括了开放的书库空间和小型阅览室等。标准柱网既形成了可自由流动的开放式空间,又可在局部由填充墙体进行划分,满足更为精细化的功能需求。

 

△ 轴测爆炸示意图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 标准柱网的应用  摄影:章勇


用作体育馆的三层空间采用了钢结构以实现较大跨度。最为外围的一圈混凝土柱子在此转换为钢管混凝土柱,与四个核心筒筒体共同支撑起上方的钢结构桁架。齿轮状桁架为体育馆空间带来了明亮的采光,同时也使得这一无柱空间在日常使用的室内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外承担礼堂的作用,满足学校大型活动的需求。

 
△ 剖面图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 体育馆  摄影:章勇


垂直方向上多种功能的并置不仅意味着跨度的转换,也使得建筑师需要处理“静”态内容与“动”态内容之间的噪音与震动问题。当三层之下的水平楼板均为常规混凝土梁板结构之时,作为“静”与“动”之间的缓冲带的三层楼板,则采取了更为复杂的密肋钢梁混凝土楼板的做法。


楼板之上铺设运动专用的地板缓冲层,而其下方则利用密肋钢梁之间的井格空间填充吸声岩棉层,保证二层阅读空间内部免于运动空间的干扰。而在环绕二层图书馆的开放式敞廊中,暴露的密肋钢梁为空间增添了一种更为绵密的韵律感。

 


△ 敞廊中外露的钢梁  摄影:章勇

 

 

正如上文中已经提到的,两套多米诺模型的叠加与交错在宜黄一中综合楼中形成了水平楼板与垂直柱网之间的竞争性互动。在某些时刻,譬如面朝城市界面或是入口转角楼梯处,柱子获得了更具标志性的表达;而在另一些时刻,柱则退居其后,甚至由于内部墙体的包裹而丧失了可见性,使得楼板的水平性获得了强调。

 

△ 入口转角处  摄影:章勇


后一种情况发生于建筑的南北长边立面及西侧短边立面,分别面对校园绿地或是运动场地。由此,这些界面亦承担了面向校园空间的观看平台作用。可以想象,当露天篮球场或是足球场进行比赛之时,综合楼二层与三层的开放式平台无疑是视野极佳的看台。

 
△ 设计草图  ©李以靠


△ 二、三层开放的平台  摄影:章勇


建筑对于地面的处理更进一步地强调了楼板的水平性。与校园地面标高相比,综合楼标高被整体抬升至1.6米处,学生们需要通过两处入口大台阶进入至综合楼一层。与此同时,建筑也下挖2.6米,形成了一个不设维护结构的半开放地下室。这种做法使得整个建筑的“地面”与周边场地脱离,形成了一种“漂浮”的效果。它似乎并非建立于大地之上,而是真正成为了由不同平台垂直叠合而成的人造构筑物。

 
△ 设计草图  ©李以靠


△ 抬升标高以营造轻盈效果  摄影:章勇


这似乎再次令人想起柯布西耶为多米诺模型所绘制的图解:对于柱础及阴影的表达强调了多米诺模型的架构性,使其更富有工业装配的特征。


在宜黄一中,一层楼板与地面的清晰脱离使得“平台”本身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之感,而二层平台的扭转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则更进一步地突出了水平楼板与垂直柱网之间既相互依赖又试图挣脱的关系。在不同平台之间,得益于扭转所产生的空间变化,放大的局部可被学生们灵活使用。连接上下的单跑楼梯,也赋予整栋建筑以更多的流线可能性和空间趣味性。

 


△ 连接上下的单跑楼梯  摄影:章勇


与完全开放的一、二层平台相比,三层平台被不均匀布置的白色折线形金属网格构件包围,以一种近乎半透明的方式,微微暗示出三层水平体量的体积感,而凸起于水平屋面之上的体育馆齿轮状钢桁架,则被白色金属打孔板完全包裹。

 




△ 白色折线形金属网格构件  摄影:章勇


由此,从下至上,从楼板边缘所形成的白色水平线条,到退居其后甚至局部被室内墙体藏匿的垂直圆柱;从纤细的白色金属网格立面及同材质扶手栏杆所形成的半透明界面,再到围合室内的白色墙体与局部玻璃幕墙,综合楼为宜黄一中校园提供了一个丰富而开放的建筑形象。

 
△ 丰富而开放的建筑形象  摄影:章勇


如果说在大多数采用多米诺模型的建筑物中,正是楼板、柱网与围合结构的完全一致化,使得这一模型丧失了空间的潜力,而仅仅成为“生产空间”的手段,那么宜黄一中综合楼恰恰通过水平楼板与垂直柱网之间的竞争性互动以及不同透明性的竖向界面之间的叠加,显示出多米诺模型所蕴含的丰富可能性。

 

△ 从操场看台远眺综合楼  摄影:章勇



设计图纸 ▽

 

△ 总平面图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 地下一层平面图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 一层平面图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 二层平面图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 三层平面图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 南立面图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 西立面图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 ‍剖面图  绘制:杨滨瑞、苏羽茜



完整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以靠建筑
竣工时间:2020年9月
建筑面积:约9395平方米
摄影:章勇
设计团队:李以靠(主创建筑师)、王博、徐文力、张家启、José Maria Esquivel、杨滨瑞(分析图)、苏羽茜(分析图)
撰文:莫万莉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以靠建筑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点“在看”,为好设计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