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作 | “伞之丘”生活方式集合店:日常风景下的自然生长 / line+建筑事务所、gad

有方空间 2022-10-24

△ 项目外观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 自然生长的“伞之丘”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设计单位  line+建筑事务所、gad
项目位置  湖南长沙
建筑面积  2071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21年8月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自然风景和生态环境并非是维系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的必需要素,那些能够提供某种独特的、与自然共处体验的人造空间,同样能够唤起人对于自然的思考和向往。

——朱培栋


在过往的实践中,我们持续探寻人工与自然的共生方式——使建筑融入环境,让建筑抽象地回应自然,或是向建筑中引入自然。在这些旨在增强建筑自然属性的探索中,一种将人、建筑与自然的一体化的自然观也逐渐成形。

△ 项目鸟瞰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为了在日常的城市场地中构筑与自然对话的深层基础,基于大自然的分形几何理论,我们设想了一种新的建筑原型——以建造过程中的最小结构单元作为基本的空间单元,这些具备某种“自相似性”的基本单元在场地、功能和流线的干预下,不断地生长、集聚,从而构建生成建筑形体——这种建筑从单元演化为整体的过程,就如同生物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自然生长一般。


明晰的结构单元可被视作基本的生命细胞单元,而内在的逻辑建构秩序则构成了生长的规律,并在人的使用需求及真实的植物叠加下,赋予了建筑如生物般持续“生长”的可能性。


△ 项目外观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 堆叠的伞状结构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长沙松雅湖湿地支流沿线的“伞之丘”生活方式集合店,即是在这样的原型思考下展开的实践。我们试图通过显性的建筑形式和真实的结构展现,来还原基本空间单元的某种“自明性”,并借助这一基本单元的组织生长、多元功能的复合植入、景观绿植的叠加渗透,来实现日常城市风景下人工重构的非日常体验。


△ 突出于屋面之上的伞状结构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01

场所与原型

 

项目所在地距湖南长沙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约2公里处,基地从东、北两侧被两条城市主干道路所包围,南侧紧邻规划中的开发中的高密度社区,西侧贴临自松雅湖湿地流域扩散而出的城市河道,场地周边普遍呈现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工与自然碎片化交织的环境。面对这一缺乏场地特质的用地条件,我们意图通过植入一座小小的异质“山丘”——“伞之丘”,来激发这一日常的城郊风景。


△ 区位示意图  ©line+


△ 概念草图  ©line+


顾名思义,“伞之丘”即是以伞状结构单元为原型生长而来的人工山丘。之所以选择这种伞状结构作为结构原型,一方面是因为其清晰简明的“伞柄—伞盖”结构支撑体系,以及大范围的空间覆盖所形成的领域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伞状是植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仿生特质——小到各种伞状菌类,大到龙血树等各种树木。


这一选择,也使得伞状结构体系顺理成章地具备了自然和理性的双重属性。


△ 项目鸟瞰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 项目外观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02

结构与空间

 

在确定结构原型为基本细胞单元后,我们以3米为基本模数,形成6×6米、6×12米、9×18米三种尺寸的结构单元。设计进一步围绕空间容量的需求,45个伞状结构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前提下,统一伞盖边距为2米,并进行有限的连接,再于同一数列模数中进行组合,形成均质的、可“生长”的平面。


△ 结构单元示意图  ©line+


由于场地限制和商业容量的双重要求,部分建筑功能需要垂直布置。考虑到多层建筑的楼板置入问题,我们依据一定的规律,对伞面以错层的方式进行再组织,在统一的空间整体秩序下,通过局部的异化打破均质的状态,重复而又变化的空间秩序也是与自然的随机性相联系,产生自由多变的场所氛围。


△ 体块生成分析  ©line+



△ 模型照片  摄影:陈曦


在已有的结构平面中,设计嵌套入多个玻璃体量,构建通透而模糊的空间边界,使得室内外的视觉体验得以连贯、融合。因循柱网的模数关系,玻璃体块穿插于伞柱之间,而体块间的内凹处理,则提供了完整的结构展示。


△ 项目外观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 结构与玻璃体块细部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在室内,为强化结构单元的自明性,同一高度的伞面呈相离关系,在必要处以薄板进行最小连接,在伞盖相交接的室内净高最高处,进行室内设备管线的转换和隐藏,实现建筑、结构、设备一体化。而室内外不同高度的伞面呈错落或叠合的关系,自然光通过伞顶之间的通高缝隙穿透玻璃屋面,在室内营造出类似于半室外灰空间的特殊体验。


△ 剖透视示意图  ©line+


结构单元的相似性重复、建筑结构的真实性展现,在结构与空间的同构对应下,自然而然地生成了空间的形式秩序。伞状结构与植物单元一同构成了真实的视觉要素,在由各伞面限定出的空间组织下,产生的空间感知是一种可无限探索、延绵生长的体验。



△ 室内空间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03

材料与建造

 

与结构互释的是伞状单元的GRC材料肌理,我们为其选择了亲近自然的大地色系,而为了寻求最为合适的GRC肌理密度,历经计算机模拟、3D打印和实物打样等多个阶段的反复推敲,最终我们精准控制水平纹理,从而达到层叠的肌理质感。


△ GRC挂板的多阶段精细化控制  ©line+


伞状结构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实际的建造过程中,为了在技术上保证各单元的纹理模数,我们为每个伞状结构单独开模预制GRC挂板,以及通过分缝设计使其具备开缝展示的条件,这同时也规避打胶对视觉品质的负面影响。


△ 材料分缝  ©line+


△ 伞状结构搭接细节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GRC挂板的横向肌理遵循横向切片的构建原则,即随着GRC 挂板倾斜度的不同而调节线条宽度和角度,以此保证每道线条的上表面水平、下表面内斜,在观感上如同层层横向切片的木纹理。


△ 建造过程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 伞状结构细部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玻璃幕墙基本以T型钢作为龙骨支撑,室内所有隔断包覆镜面不锈钢,连续、消隐的室内界面既弱化杆件的存在感,又强调了玻璃面的延伸展示。与伞体交接的玻璃幕墙,则将框料和构件隐藏在GRC幕墙的接缝凹槽内,尽可能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和纯粹性。


△ 幕墙与伞状结构的融合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04

渗透与外溢

 

伞盖在多个标高的错层布置及平顶处理,为自然绿植的叠加创造了条件。通过在立面、屋顶的覆土及植栽,建筑从外观上呈现出强烈辨识度和清晰的二元状态——人工的大地色系伞阵与自然的绿植山丘交织融合于一体。


△ 自然绿植在外观上的叠加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生活方式集合店的概念使得室内功能趋向混合,在自组织的结构支撑下,设计消解了室内的几乎全部的墙体,伞柱间的平面形成了一种高度自由的、流动式的空间重组——室内功能跟随空间体验的转换而转换。地面材质选择了同样是大地色系的水磨石,配合同色系的铜质屏风、木制家具和书柜,建筑、结构的边界与室内的界面自然地复合在一起。



△ 室内丰沛绿植的置入  摄影:MZ STUDIOS



△ 室内空间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在复数的、“自由”生长的伞盖群下,包括书店、花艺、手工、轻食在内的多种业态同样自由而错落地分布其中,每一种业态围绕一组伞盖空间展开,伞盖的领域和其下的业态陈列共同形成了有内容的细胞单元,持续地吸引顾客们的到访和驻留。


△ 剖面图  ©line+


△ 室内空间  摄影:MZ STUDIOS



△ 室内空间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在场所氛围营造上,以绿植为生命单元的要素同样大量运用于室内。在高透射的超白玻璃幕墙对室外绿植的视觉导入,以及高反射的镜面不锈钢对室内外植物景观的衬映叠加下,建筑的内外氛围形成了高度的连贯,真实的绿植和影像的绿植渗透叠加,非日常的自然体验由此而生。


△ 室内外原型与景观的延续  摄影:MZ STUDIOS


△ 室内外原型与景观的延续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05

结语

 

正如路易·康所言:“建筑师的责任就是去发掘这种深思熟虑的空间特质(realm of space),不仅仅接受约俗的计划,而是应该试着去创造一些非约俗也能理解为是有效的东西。”


△ 项目夜景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伞之丘”是基于原始的直觉,从自然规律中抽象和提炼美学价值的空间重构,它是简单的——以结构原型为原点,赋予自然生长的建筑以全新的定义,在这种跳脱日常的建造实践中得到了释放;它同时也是复杂的——我们在这里尝试构建一种可同时满足人的情感、自然的渗透、建造的需求之间的共生状态,而从更广义的维度上来说,也是当代都市环境中关于土地、关于需求、关于资本和关于生态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系统。


△ “伞”下的灰空间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项目的建造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建筑的自然生长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相信,随着建筑内外植物的不断生长,“伞之丘”的形态将愈发趋近真实的“丘”。而伴随着建筑运营状态的不断成熟,当人们进入其中并被有趣而鲜活的场景所感染时,这种情感和体验也赋予了这座建筑真正的“生命”,并或许会为那些随处可见的日常风景下的建造,播下新的种子。


△ 伞状结构细部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设计图纸 ▽

 

△ 首层平面图  ©line+


△ 二层平面图  ©line+


△ 三层平面图  ©line+


△ 屋顶平面图  ©line+


△ 南立面图  ©line+


△ 北立面图  ©line+


△ 东、西立面图  ©line+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伞之丘”生活方式集合店

项目位置:湖南长沙

设计单位:line+建筑事务所、gad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朱培栋

设计团队:孙啸宇、杨霄御、孙金

建筑面积:2071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0年10月—2020年12月

建造时间:2021年1月—2021年8月

业主:绿城中国、美的置业

施工图合作单位: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内建筑设计事务所

软装设计:杭州萃石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杭州亚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材料:GRC挂板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MZ STUDIOS、陈曦(模型)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line+建筑事务所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点“在看”,为好设计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