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作 | 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姑苏聚落的现代转译 / 中衡设计集团

吕彬、陈婷 有方空间 2022-10-24

△ 东北视角鸟瞰  摄影:秦伟


设计单位  中衡设计集团
项目地点  江苏苏州
建成时间  2020年
总建筑面积  80743平方米
撰文  冯正功、吕彬、陈婷


1958年,苏州工人文化宫落成,作为兼具休闲和政治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向广大职工和群众开放,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2016年,因苏州城市区域的扩张、职工人数的增长,以及随之带来的对综合性文体建筑的需求提升,苏州市总工会计划在苏州市相城区修建第二工人文化宫。

 

△ 鸟瞰文化宫与周边新城  摄影:秦伟


相城位于苏州古城区北部,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新城区。场地周边的城市环境呈现出中国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新城同质现象,其背后反映出城市历史文脉消逝的危机。因此,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的设计旨在修补建筑与城市文脉的关系,重拾城市的集体记忆。


△ 建筑南立面入口处外观  摄影:秦伟


 

标新立异还是延续文脉?这是设计开始前首先面临的价值判断。

 

项目总建筑面积为8.1万平方米,涵盖体育健身、文化艺术、教育培训、职工服务和商业配套五大功能板块。从建筑规模和功能要求来看,项目宫具有体量大、功能综合性强的特点。如将其设计为一个整体的大型综合体建筑,于建筑师而言,意味着建筑造型灵活性和自由度的增加,亦可能形成所谓的大型“地标”。

 

△ 文化宫北立面外观  摄影:秦伟


然而,当观察到场地周边均为丧失了城市特色与识别性的高层住宅时,作为建筑师,不得不思索如何让建筑设计更有责任地介入到城市环境中,以建筑弥补城市文脉割裂、记忆消失的现状,而非突显个人个体的特征。

 

老子《道德经》以“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说明道德境界,其中,“大象无形”也意味着世界上最恢宏的境界往往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式,而在于表现出气象万千的场景。

 

△ 建筑南立面处的坡屋面设计  摄影:秦伟


建筑师放弃了传统文化宫的中心集合式布局,而以苏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模式进行组织。设计将大体量的综合空间“化整为零”,依据不同动线分解为若干独立单元,有序布置于场地之中,形成苏州传统民居街巷聚落。不同聚落之间由院落连接,通过与建筑单体的有机组合,建构主次分明的室内外空间组织系统。整体功能布局垂直分层,各个功能单元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

 

△ 方案生成  ©中衡设计集团


△ 功能布局示意  ©中衡设计集团


通过回应传统民居的空间模式和复合现代功能需要的尺度比例控制,第二工人文化宫的建筑单元、院落被有机地组织于屋面之下。巨大的功能体量得到有效的消解的同时,整体大屋面尺寸亦自然地转化为若干连续屋面的组合。这座体量巨大的综合体建筑,从周边高层住宅的视角来看,仿佛是多了一片有着连绵坡屋顶的苏州街巷聚落,映射出古城图景,重拾起城市记忆。

 

△ 连绵坡屋顶映射出古城图景  摄影:秦伟

 


空间组织系统的中心被有意识地留出,用以形成文化宫的共享空间——中厅。富有园林意境的中心庭院沿中厅一侧展开,室内外的空间界面被弧线的全玻璃幕墙消解;中厅内部置入了一座形态自由而舒展的“悬桥”,以作为联系各单元的通路。

 

△ 空间组织系统的中心被有意识地留出  ©中衡设计集团


为再现园林自由、疏阔、明朗的流动空间,作为主要公共活动空间的中厅需要从结构的束缚中释放出来。高20米、长约140米、最窄处约20米的中厅内部被设计为连续无柱空间,顶部以连续的玻璃天窗引入自然光线,通过白色铝制格栅板获得柔和变幻的光影。17米高的全玻幕墙将庭院景致引入内部,弧线的形式加宽了“自然山水画卷”的横幅。无立柱的“桥”以刚拉杆“悬”于中厅之中,营造出一种轻盈舒展的漂浮状态。

 

△ 中厅无柱空间、天窗采光与庭院景致  摄影:秦伟


△ “悬桥” :轻盈舒展的漂浮状态  摄影:秦伟


△ 营造漂浮感的桥墩设计  摄影:侯博文


中厅的空间借鉴了留园中部主景区,或登山越水,或远眺俯瞰,或步移景异的空间处理手法。曲折的“悬桥”,取意留园自远翠阁至闻木樨香轩的经典 “游廊”,在半空蜿蜒漫回,联系多维度多层次的功能场景,承载起不同状态的人,人与景在“桥”所建构出的立体动线上相遇,获得连续性的游园式漫步体验。

 

△ 留园中部主景区:自远翠阁至闻木樨香轩  摄影:秦伟


△ 游园式的漫步体验  摄影:秦伟


△ 曲折的“悬桥”取意于留园的“游廊”  摄影:秦伟


△ “悬桥”处刚拉杆结构  摄影:秦伟


文化宫中不同高度的立体化园林隔而不断,以园林的意象来营造多维共享空间。西侧庭院向城市开放并与中心庭院相接,延续至内部中庭,形成连续的园林意象——绿植花木,廊桥步道,木色的异形块体仿佛夕阳下的嶙峋山石,山野意趣,别致呈现。

 

△ 西侧庭院:外向型的园林  摄影:侯博文


△ 中心庭院夜景  摄影:侯博文


△ 东侧庭院  摄影:秦伟

 


大跨度连续折屋面完美呈现的背后,是装配式结构体系的综合应用。绵延起伏的钢结构折屋面,错综复杂、空间关系多变,设计选用开孔实腹钢梁、立体桁架、空间正交桁架、双向斜交变截面钢梁等多样化的装配式结构体系。在设计与施工全流程中,通过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大大节约了施工周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羽毛球馆  摄影:秦伟


△ 篮球馆  摄影:秦伟


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师创造性地应用了现代钢木结构来回应地域木构传统。与结构工程师充分沟通后,建筑师在方案阶段即选取了适宜的结构体系融合空间设计,保障了后期的实施效果。考虑减少钢结构锈蚀带来的寿命折损问题,游泳场馆另择钢木结构。泳池空间不设吊顶,直接采用了双向交叉张弦胶合木梁结构体系。富有韵律的钢木结构是连续折屋面的内部延续,更是对传统建筑结构美学的致意。

 
△ 游泳馆内的钢木结构  摄影:侯博文


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的空间实践,以连绵坡屋面的苏州街巷聚落、多维共享的院落、游园式的园林意境和致意传统的匠心建构,营造了全天候的活动场所。

 

在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的空间实践中,建筑师并未一味追求大体量的“地标”属性,而是将一大型文化类综合建筑消解并重构为苏州传统民居街巷聚落,从直接的空间体验再现和重释苏州地域建筑特征,修补建筑与城市文脉的关系、重拾城市的集体记忆。文中倡导的“延续”并非照搬传统,正如程泰宁院士在为《延续建筑》一书作序时所说:“‘延续’不是目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懈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 全天候的活动场所  ©深度苏州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

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

设计单位:中衡设计集团

业主:苏州市总工会

主创建筑师:冯正功、高霖、胡湘明

设计团队名单:

建筑:胡湘明、曹丽婷、王涛、章宁

结构:张谨、谈丽华、路江龙

电气:傅卫东、杜广亮、刘义勇

暖通:张勇、冯卫、姜肈锋、冯琳

给排水:薛学斌、程磊、杨俊晨

弱电:王志翔、王啸

幕墙:沈筠、张成宝、许峰、章启明,陆体操

景观:胡砚、张骏腾、陈雨菲、高霞

绿建:李铮

内装:Harold Guida、宋洋

泛光:胡洪浪

VI 设计:王登坤

总建筑面积:80743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6年—2018年

建设时间:2017年—2020年

摄影:侯博文、秦伟

撰文:冯正功、吕彬、陈婷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中衡设计集团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点“在看”,为好设计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