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ssue #1|末日对谈

RAM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 2021-02-05

末日对谈截图


我们与一个读书学习小组的几位成员,包括(在柏林无法回国的)艺术家李爽、(于酒店隔离期还剩三天的)策展人陈玺安,以及(刚结束All新展工作的)策展人李佳桓(Alvin Li)一起,选读上海出生的英国小说家J.G. Ballard的短篇小说《重症监护室》The Intensive Care Unit), 并在zoom上展开了一场无接触式末日对谈。


《重症监护室》这一故事是典型的巴拉德式作品,他不写外太空的场景以及面目全非的星球,而是将场景摆在近未来,专注于现代社会的内在心理空间,并且暗含对监视、暴力、有悖常理的科学以及被技术介入的欲望等大量隐喻。在这个故事中,人们从出生到工作,婚姻,包括家庭生活在内,都是通过电视转播远程进行的,而逾越远程亲密感的非法线下见面会,反而因为各种落差而酿成一场人们互相带有敌意的家庭伦理剧,血与肉的故事就此展开。


在该篇出版于1977 年的小说中,巴拉德仿佛提前看到了艺术机构以zoom维系的无接触社交生活――这当然是新冠疫情期间的极端社会状态。差别在于,巴拉德的这个由屏幕规定的世界已经常态化,人与人之间甚至完全不记得身体接触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线下见面在这时成了一种非法的欲望,一种禁忌。从新冠初期至今,我们似乎回到了某种正常生活状态,但这将近半年的无接触关系,又为我们打开了什么样的欲望形式?


末日对谈截图。第一排从左至右分别为艺术家李爽、RAM教育专员郑佩菡、RAM策展主管徐天天, 第二排从左至右分别为策展人陈玺安、写作者及策展人李佳桓、RAM资深策展人曾明俊



嘉 宾


李爽(b.1990, 武夷山, 中国)2014 年于纽约大学传媒研究专业取得硕士学位。她的作品置身于各种全球性流通系统中,受到不同在地性和不平衡信息流启发,以行为、互动网站、雕塑、影像装置等不同形式研究组成当代电子风景的各种媒介。媒介与使用者之间,乃至媒介之间的互动在她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不同形式的亲密性是贯穿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她研究不同形式的科技怎样将人联系在一起,以及他们所形成的管控身体和欲望的新自由主义机制。然而她的关注点不仅限于视觉的电子风景,更涵盖了支撑他们运行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等物质生命;甚至,两者之间的裂痕。


陈玺安,策展人,《黑齿》杂志共同编辑。他近期共同策划的项目包括:“长征计划:违章建筑三――特区”(2018)、“长征计划:赤字团”(2019)以及“行星马克思读书会”(2019)。


李佳桓是一位写作者、策展人,并担任《frieze》杂志在中国上海的特约编辑。李佳桓的当代艺术评论见于各大国际期刊, 包括《frieze》,《Artforum》,《Mousse》,《Art Agenda》,《Spike ArtQuarterly》和《ArtReview Asia》,也曾为纽约新美术馆等机构出版的画册撰文。2020 年,李和搭档冯骏原凭展览方案“溢流地”赢得香港Para Site 艺术空间的年度新进策展人奖,展览将于2021年夏呈现。2019 年, 李应邀在纽约 Triple Canopy 举办聆听会, 呈现其对中文嘻哈音乐的研究, 并在 CURRENT: 洛杉矶公共艺术三年展上带来其首部自我虚构作品《齿》。李佳桓近期的策展项目包括“ 流连”(Club ALL, 上海,2020); “D.E.E.P.”(chi K11 美术馆, 上海, 2019);“ 在我的房间里”(上海天线空间, 2019);和“例外状态: 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 2017”(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李佳桓是影像平台CINEMQ 的创始人, 策划聚焦东亚酷儿独立影像的放映活动。



RAM 参与者


曾明俊,RAM 资深策展人


天天,RAM 策展主管


佩菡,RAM 教育专员

 


对谈视频话题直达






本文出自《帘幕》线上出版第一期:末日超话,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观看末日对谈视频(自备梯子)。
PC端访问 ☞ RAM官网媒体中心(http://navo.top/zaAnqm☜ 下载完整刊物。刊物内含动画效果,建议使用Adobe Acrobat Reader得到最佳观赏体验。


本系列线上出版物为上海外滩美术馆长期研究项目“帘幕”的一部分,更多信息请见 ☞ 关于“帘幕” ☜ 




Reading Recommendation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