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楚:野草在歌唱——县城里的写作者②【开放叙事】

2015-01-18 小说月报

张楚,男,1974年生,唐山人。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樱桃记》《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样黑下来的》《野象小姐》等。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大红鹰文学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等奖项。曾入选“未来文学大家TOP20”。


【开放叙事】

野草在歌唱

——县城里的写作者



文/张楚


[浏览第一部分请查看历史信息]


3



我忘了老周是如何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好像是某次去文联(2002年左右,我在《山花》和《莽原》发了两个中短篇小说,他们听说后邀我去文联闲坐),见到了这个小胡子男人。他的胡子很黑,比他的头发还油亮。不知为何,每次想到他,我就会想起记忆中的某幅斯大林肖像。这个小胡子诗人开一家广告公司,生意很红火。那天,在文联,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刮目相看:


“诗人就是上帝的舌头。”


那时县文联会举办些活动,譬如征楹联大赛,纪念祖国华诞征文大赛。这时他们通常会把当地作者叫过来聚餐。我和L就是这个时候跟老周熟络起来的。老周的广告公司在文联对面。他待在文联的时间好像比待在公司的时间还要长一些。文联的秘书长左蓝是个不冷不热的人。她长着圣女般安然的面孔,很少笑,当我们聊天时她通常安静地倾听。多年后她离开滦南,我再也没有见过她。在我印象中,这是个美好的人。而美好的人如果写作,上帝通常会让不幸与哀伤伺机吞噬着她。


L来倴城了,我通常会叫上老周,老周会叫上左蓝,左蓝会叫上老贾和唐小米。老贾在教育局上班,那时还在写诗(他像条变色龙,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时评。开了博客后,他把登过时评的报纸名称通通罗列在博客左边,像将军在检阅参差不齐的士兵)。他长了对大板牙,笑起来时让人莫名就忽略了其他的五官,仿佛你只是对着两颗坚硬的牙齿讲话。唐小米呢,那时其实还年轻。她只比我大两岁,可在我印象里已经很老很老了。她是我们县电视台最资深的女主播。我在初一时就常看她主持的法制节目。她经常在屏幕上像知心姐姐般跟那些年轻的男性罪犯聊天,剖析他们的犯罪行为和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给他们忏悔的晶莹泪珠一个特写,然后抽泣着警告电视机前的我们,你们和他们,一定要做知法守法的公民。我从未料到她竟然写诗,而且写得犹如巫婆的咒语般妖娆诡异。


那是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如果真的有美好时光的话。你一直以为只有你在摸黑走路,你孤单,你渴望身边有他人的呼吸,然而当一根火柴擦亮后,你才发觉,原来你身边有很多和你一样默默夜行的人。他们神情紧张,郁郁寡欢,和你一样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孤单的灵魂。在小小的光亮里,你们发现了彼此,你们小心翼翼观察着对方,揣摩着对方,其实脚步早就不由自主朝对方蹭去。你们知道,你们肤浅伤感的灵魂渴望对方的抚摸。


我们这几个写小说的,写诗歌的,写随笔的,总是隔三岔五找个由头聚会,仿佛过几天不见,就怕失去了对方。我们通常去的小吃部是家涮鱼坊。老周喜欢吃涮鱼。老周还写过很多首关于吃涮鱼的诗歌。在我后来的小说中,那家涮鱼坊总是成为某个故事的背景。当我需要两个人谈论到严肃的话题时(譬如爱情、宇宙、阴谋),我就让他们坐到那里,一本正经地交谈。


而我们从没有一本正经地交谈过。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跟L谈论小说了。他总是很忙,那几年锹厂生意不错,他那个小小的手工作坊每年也能卖出两百多万把铁锹。而唐小米跟左蓝在一起,通常会讨论化妆品、减肥心得,我极少听到她们谈起某个人的诗篇。老贾呢,身为教育局的职员,最大的梦想是当科长,因为局长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并放出狠话,让他断了念想,他就在酒后砸了局长办公室的玻璃。这样,他离科长的梦想就越发遥远了。整个酒桌上只有老周,只有老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某本杂志上新发表的一首诗,谈论着谁比谁写得好,谁比谁写得烂,而谁谁谁写那么烂为何又那么出名。


我们都知道老周渴望出名。在老周看来,诗人是上帝的舌头,而一个有名望的诗人,则是上帝喝完红酒之后的舌头。他当时最渴望的是参加“青春诗会”。每次吃饭他都把这四个字挂在嘴边,这让我产生了某种错觉,以为这是比诺贝尔文学奖还要牛的奖项。在我们讨论八卦新闻、股市、政治和县城绯闻时,老周高亢地、近乎吆喝般地说着他的诗,说着别人的诗,说着别人的名声以及不久后他的名声。他一直坚信自己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乡村诗人之一(当然我也这么认为)。我以前一直以为诗人是淡漠的,类似性冷淡者,但后来发觉事情并非如此。诗人的荷尔蒙分泌得似乎更旺盛,他们对这个世界“得”的渴望远远超越小说家。当我们倏尔沉默咀嚼着冷却的菜肴时,老周还在那里高声议论着一首他认为臭不可闻的诗歌:


“让上帝宽恕他们的不检点吧!保尔·策兰说了,是石头要开花的时候了。”


我们瞅瞅站在一旁、满脸疑惑不解的服务员,告诉她,她可以离开了。


是的,那时我们总是为老周在公共场所谈论诗歌而感到羞愧。尤其是L。当时我很难理解他为何如此憎恨在公共场合谈起我们最热爱的东西。现在想想,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人越是热爱某样东西,他就越是渴望将它埋在不为人知的心底;如果他觉得热爱的东西在旁人眼里是卑贱、孱弱的,那么这种埋藏当中则隐含了更多的自卑和伤感。他一直生活在农村,他不希望那些跟他一起长大的商人知晓他写小说。他只希望他们知道他卖铁锹、知道他跟他们一样热爱女人、知道他赌钱并不比他们差劲。我记得他跟我提起过,村里某个亿万富翁的父亲过七十岁生日。这个老人是气功爱好者,生日那天搭了棚子,邀请一帮同好在台上表演硬气功。这个寿星佬还亲自躺在一张檀木桌上,让助手往肚子上压块巨石,然后命令手持巨斧的彪形大汉一斧砸下……“多丢人!儿孙满堂,有钱有势,竟干这么不靠谱的事,”他郁郁寡欢地说,“换成是我父亲,我绝对不会让他这么做。”


其实我当时倒是想说,这也没什么。他喜欢硬气功就像我们喜欢小说。他需要观众,就像我们需要读者。那是他的自由。


那件事情发生时,我不止是错愕。其实事后琢磨思量,发生这样的事委实在情理之中。如若那次相安无事,日后也许会出类似睚眦。这是个宿命的结论,却并不妨碍它的必然性。我喜欢萨特,《厌恶》 《墙》 《恭顺的妓女》曾是我多年枕边书,可我对他在《存在和虚无》中否认和反对一切决定论、并否认和排斥自然界中存在所谓的客观必然性嗤之以鼻。那是秋天,具体是初秋还是深秋已无任何印记。不过肯定是礼拜六或者礼拜天。先是中午,我跟L、老周喝了酒,而且是没有少喝。酒后,老周提议我们去另外一个县城拜访左蓝。左蓝虽在我们这里上班,老家却在临县。我们打了辆出租车。在出租车上老周手舞足蹈地谈论着诗歌。我跟L都没怎么说话,只有司机师傅忍不住偷偷瞥他两眼。到了临县时左蓝已备好酒宴。是在政府的招待所。里面已然坐了一大圈宾客。坐在主人位置的是个枯瘦的中年人,后来知道是县政府的副主任,也是位很有名气的散文家。看来是他替左蓝安排的伙食。我认识的还有市日报社的两个记者和一位画家。他们也恰巧来看望左蓝。


那是一场奇怪的酒局。当左蓝向副主任介绍我们,他只是淡淡地扫视我们一眼,鼻腔里艰难地甩出一声“嗯”,然后眼神游离地拐到他处。左蓝其实不善言谈,她的热情埋藏在看似笨拙矜持的话语后,如不细细体会,你会误以为这是个坚硬、冰凉如大理石般的人。副主任开始给我们敬白酒,一喝一大杯。我们很快不行了,说实话中午的酒劲还没过去。我们隐隐听出副主任的话里似乎隐藏了什么机锋。可那到底是什么?事后我们谁都想不起。我们知道,我们三个人,似乎是酒桌上不受欢迎的客人(多年后那位记者跟我提起,我们被冷落是有缘由的,可我早没有探知的兴趣)。“他们”,是的,好像有无数的看不清的“他们”,在逼迫醉酒状态下的我们狐疑地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人微妙的面部表情……L和老周大概喝了一斤白酒,我喝了七八瓶啤酒。去洗手间时L猛地捶了我一拳说,小子,发现没?他瞧不起我们,我们喝死他!我嗫嚅着说我喝多了,吐了两次,没必要跟他较劲。


“你要不好好喝,就不是我哥们儿!”他压着嗓子嚷道,“他凭什么瞧不起咱们?!他有什么牛╳的?”


我说官场中人都这样,这是他的常态,不一定针对咱们。我知道我在说谎,我镇定自若说谎的目的只是不想在此地滋生是非。毕竟是左蓝操办的酒局。


回到酒桌上时老周正跟女画家开玩笑。那是条蹩脚的黄段子。除了老周“嘿嘿”笑个不停,其他人俱如牧师般肃穆地咀嚼着食物。L这时站起来,端着酒杯大声吆喝着打圈……我从没见过他那个样子。


副主任派人把我们送回倴城。在车上L一直喋喋不休。我捅捅他,示意司机就是副主任的司机,可他仍不停埋怨咒骂。司机把我们送到国税局门口回去了。L还在不停地说。我知道他一定愤怒到了极点。没料到的是,他突然搂住我跟老周的脖子号啕起来,他的哭声庞大悲壮,在午夜寂寥的街头格外高远。老周怎么也哭起来了。老周的哭声粗壮沙哑,犹如腐烂的木棍用力摩擦着使用了多次的破砂纸。我的情绪很快也被他们点燃。我听到自己的哭声比他们的哭声更为悲戚。那一刻我到底回溯起什么?真的不知。我知道的是,三个大男人在街上抱头痛哭,很快招来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他拄着破拐杖披着麻袋片观察着我们,然后也猫头鹰鸣叫般哀怨地抽泣起来。


我对那个晚上记忆如此之深,仿佛是我这辈子最尴尬的一个夜晚。第二天我们单位的警卫小心翼翼地问我:你家里没事吧?昨晚你哭得太伤心了……我板着脸说,你认错人了,那不是我。


那怎么会不是我?L哭着说:“我们断交吧。你们被人欺负成那样,谁都不敢吭声!一个是狡猾的小公务员,一个是没皮没脸的色鬼,有什么意思?我们以后就当谁也不认识谁,各走各的桥!”


我们如何分开各自回家,全然忘却。我记得翌日爬起来上班时头疼欲裂。给L打电话,他没接。给老周打电话,他说在公司忙得不可开交。下午,我收到L一封电子邮件,那封信很简单,寥寥几个字:


“我们不是一路人,以后不要再往来。保重。”


我觉得他的回信很可笑,不止是可笑,简直是愚蠢。不过从那天起,我们真的有半年多未见。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打他的电话无人接听,给他写信也不回。他甚至很少来书亭买书。


那段日子,我和老周走动最为频繁。他总是临近中午时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去吃涮鱼。跟他在一起,我会是个很好的听众。我们吃过多少次涮鱼我记不清楚了。我只记得老周曾经写过一首《雨大了起来》,最末一节是:


雨大了起来,我和写小说的张楚

缩在火锅边,谈论着几本刊物

打捞着几只螃蟹



我跟老周在一起时,很少阻止他发表关于诗歌的高谈阔论。唯一打断过他的一次,是在赶往唐山的公共汽车上。应该是秋天,车厢里飘荡着高粱的甜气。我们去唐山参加一个诗人聚会。身旁都是酣睡的旅人。老周坐在我前排,不时扭过头给我讲解发生不久的诗人论战,据说学院派诗人和下半身诗人动了手。我向来对这种圈子里的争斗不感兴趣,何况是与我不相干的,因而只是间或“哦”一声,目光却盯着窗外。他越说越兴奋,为了让描述更生动,他猛然抬起胳膊伸出手掌,示范起诗人是如何动拳头的。我留意到身旁的旅客都醒了,他们睡眼惺忪地看着他,像看着一只奇怪的动物。那种无以逃避的羞愧和不安就是这时从我胸腹腾空燃烧,我甚至想起了多年前那个表演魔术的副所长,他们都让我在众人面前承担起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关系重大的枢纽作用。这种被强行安排的位置让我极为不舒服。我听到我大声说道:


“好了!我们聊点别的吧!”


老周讪讪地看我一眼后就蔫了。在长途汽车耐心的颠簸中他一直未曾回头。有几次他的脖颈轻微转了转,但很快果断地伸直。我们一直保持着沉默。我喜欢这种秋天的沉默。


那时他疯了一样写诗。那一年他足足写了五六十首。我后来再也没读过那么好的乡村诗歌。他很少投稿,只在县文联的报纸上发一两首。他去了几趟北京,据说是去给《诗刊》送稿子。我们都知道他想参加“青春诗会”。我们都以为,这一次是没有问题了。


“我没选上,”有一天他沉着眼睑说,“哎,他们打过电话了。”


我说无所谓,以后还有机会。况且他们选出来的未必是好诗人。


“也只能这么想。”他蔫头蔫脑地嘟囔着,嘴角的小胡子依然油亮地翘着。


我知道他心情不好,除了诗会,还与左蓝有关。我们都知道他喜欢左蓝。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左蓝的故事是典型的文学女青年的故事,在很多县城都发生过。她那时已经变成一个心无杂念的修女。是的,修女,至少在我们眼里如此。她干净素朴的衣服,老旧的发型,脸上略显僵硬的线条,都证明了她是个不苟言笑的女人。她曾经遇到的情事让她变成了我们遇到她时的模样:一个刻板的、惧怕流言蜚语、懂得分寸的女人。老周总是口无遮拦地对左蓝说,嗨,我稀罕你!左蓝撇撇嘴说,一边待着去。我们批评老周说,你胡扯什么!又喝多了吧!老周笑笑说:我是个诗人,我从不说假话。你们理解一个诗人的感受吗?当我走在大街上,走在人群中,一想到我是个诗人,我就骄傲地流下眼泪……


我相信老周是这样的人。他看上去粗糙、口无遮拦,常有惊人之语,但我知道他骨子里是个温柔、敏感纯净之人。这样的人是瓷器。


有天晚上我正跟他喝酒,他老婆打电话了。他在电话里跟女人吵了起来,然后站起来气呼呼地回家。我怕他出事,也一起随他回了家。他们的邻居正在劝慰他老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无非是他醉后说过喜欢左蓝,要跟他老婆离婚。他说了很多次,可都没有离成。我问为什么。他振振有词地说:“我没钱。离婚要手续费。我跟她借两百块钱,她不借给我。”他的理由有着孩子般的无赖和天真。那天我们都劝他跟老婆和好。他只闷闷地坐在床上,偶尔对女人尖厉的质问声辩驳两句,就连辩驳也是含混不清的。他老婆戴着玳瑁眼镜,脸是那种虚胖的白,在白炽灯泡下晃来晃去。我们都知道,她爱他爱得要死。老周曾写过一首诗,我觉得是送给他老婆的:



你的身体?

这么多年,已闻不出你体内的芳香

沁人心脾,唯我独有的芳香

我也记不清在你背上

到底写过多少字了,反正

我还是没有成为书法家


这么多年,引以为豪的,是我的舌头

像架剪草机,越来越灵活

在你的身体上,春天的草坪上

肆无忌惮,发出嗡嗡响声

虽然一株草也没剪除

虽然你乳房松弛,腹部荒芜

直到每个夜晚,让我按摩这,按摩那

但这并不是我的过错

寺庙塌了,佛,菩萨倒了

肯定不是因为我



4



2005年11月11日,老周一大早就兴冲冲地打电话,说那天是他的生日,邀请大家中午聚聚。那天客人果然不少,文联主席老邵、左蓝、唐小米、老贾、老高、他的表弟、他生意上的伙伴小杨,还有L。


L在半年之后与我们重修旧好。那次老周去书店买诗集,跟老板鸹噪半晌,扭头时看到了一个背影。据他说,那个背影如此熟悉如此亲切,让他怀疑是自己某位久未谋面的亲戚。后来他骤然想起,那不是别人,正是跟我们割袍断义的L。他说当时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才鼓足勇气走上前犹犹豫豫地问道:


“来买书了,你?”


据老周说当时L扭头朝他笑了笑,很安静地笑了笑,然后默不吭声。这让老周有些尴尬,于是他只得打圆场般说了第二句:“中午别走了,找地方喝两盅。哥儿几个都挺想你的。”


L拒绝了他。拒绝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家里尚有别的事,脱不开身。


根据老周的描述,我觉得事情出现了转机。稍后几天我们给他打电话,邀他来县城喝酒,他没拒绝,很爽快地来了。我彻底忘记了久别重逢后的情景,也许在我记忆里,这位固执的兄长从未跟我们有过罅隙,从未离开过我们。抑或连那个失声痛哭的夜晚也只是我的梦境与虚构。它不曾诞生过:那些面目模糊的人,喧嚣刻薄的酒场,无趣恶俗的玩笑,呕吐物,高速公路上汽车的尾灯以及抱头痛哭的男人们,只是我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一次微妙蜕变。它不曾意味昭示着什么,它只能意味昭示着什么。


那天,小小的屋子显得促狭喜庆。吃到一半时那条八斤的花鲢不够了,老周就又咋咋呼呼地点了一尾。我下午单位要开会,就早早离席了。临走前老周兴高采烈地问我,如果代开二十万元的发票,需要缴多少税?看来他最近生意不错。我一直希望他生意兴隆,那样他就没过多时间去考虑形而上的狗屁诗歌了。


晚上跟一帮同学吃竹荪鹅时,接到老邵电话。他声音低沉,他说,老周在医院,赶快随我去看看!我没听太清,就站在马路边候他。老邵很快到了,骑着辆破摩托车。他表情凝重地说,老周出事了。那晚风大,我以为听错了,就问,是老周老婆住院了?老邵支支吾吾地说,他也不太清楚。等到了医院急诊室,我问老邵,老周在哪儿呢?他默默地指了指说,喏,就躺在那儿。


我这才发现,老周就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他的脸灰扑扑的,我竟然没能认出。他直挺挺地躺在白色床单上,阖着眼,双臂笔直地摆在身体两侧,身上穿的还是中午过生日时的衣服……我忽然意识到什么,连忙问老邵:“他怎么了?”


“……死了……”老邵摇摇头说,“哎,已经抢救过了。”


“死了?!中午不还好好的吗?!”我瞪着他,“今天是他生日啊!”


“我们一直喝到下午四点,他回家去睡觉。等他老婆六点钟下班回来,发现他在家里上吊了,”老邵摸摸眼睛,“这个浑小子!真狠心哪!”


“他干吗上吊?”


老邵摇摇头:“不清楚。他一个字都没舍得留。”


我很快听到衰老绝望的号啕声,是他的父母和姐姐赶来了……我捂住嘴巴默默地走到医院门口,肆无忌惮地哭起来。急促的旋风来回拍打着对面铁皮屋的广告招牌,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我坐在医院的台阶上,闻着酒精味和各种躯体腐败的气味,不停抽搐。


警察和法医也很快到了。


我给L打电话。我哽咽着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我知道他肯定要失眠了。他在电话里不停地叹息,叹息,然后是无休止的疑问和质问。可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事后听说,他老婆那天晚上下班后,发现门从里面反锁,就大声喊老周的名字。她的嗓门向来很大,可仍没有动静,打手机也没有人接。她这才起了疑心,从邻居家的院墙跳了过去。结果推开门时,发现老周将自己吊在了屋里的楼梯上……她说,他的脖子下还垫着棉垫,他肯定是想跟她开玩笑,想吓唬她。如果他真的想死,还怕脖子被勒疼吗……


葬礼很热闹。关于那个我再也不愿提及的葬礼,L曾经在一篇随笔中这样描述:


在一段时间里,我如此讨厌死亡的气息。而这种气息却无处不在,对我围追堵截。他们都在哭。用哭泣来展示对生命的怜惜。如果是与我们漠不相关的人,他莫名的死亡或许会让我们感到更加的莫名,引发我们的猜测。但这是一个朋友的死。这种死更像一种利器,你没有抱怨命运的机会,而直接被迫近于利刃的锋芒……


……葬礼结束的时候,唐小米还在哭。她说以后的聚会,再听不到他的喧闹了。她用了“喧闹”一词,来形容了他的性情。而我真的在市声之外,听到了一种丰盛的“喧闹”。而在那一瞬,我有了种想把电话打给张楚的念头,我想我们应该坐在一起,虽然那样一种静坐是缺席的,但显得多么重要。他的死使我感觉到恐惧,使我那么快速地想起一个词句:唇亡齿寒。在这个冬天即将来临的季节,大风又吹落了我身上的一件衣服。我想对他们说:自此以后,我们都不该轻易地失去。即使到头发斑白,我们也应该坐在一起,谈谈情,说说梦。



老周成为这个县城的热门话题。人人都在讨论他自杀的原因,人人都猜不出他自杀的原因,当人们实在找不出理由时,他们就说,哦,诗人自杀是很正常的,然后根据他们有限的文学常识,罗列出几个卧轨诗人的名字……这样,老周的死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近乎常态的、符合逻辑的死亡。他们也终于安心他的死亡,不再为一个人莫名的死亡而焦虑不安。有人知道我们是朋友,常常旁敲侧击地问询他自缢的缘由。这时我通常感到一种巨大的愤怒,但是,这愤怒不是针对好事者,而是针对老周。


我觉得,他太鸡巴懦弱了。


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他。



老周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夜不能寐。我怀疑我的精神出了什么状况。那是怎样的一种恐惧?每当我闭上眼睛,就感觉他站在我的身旁。那是如何的一种表情?渴望诉述却又如哑巴般沉默;当我睁开眼睛,他就消失了,只有黑夜笼罩着房间,身旁是妻子和儿子温柔甜美的鼾声……我起身开灯读书,读着读着睡着,然后在恍惚闭眼的刹那,他又站在了我身边……我猛然睁眼,灯管静静地亮着,由于电压不稳发出“滋滋”的微弱的声响。万籁俱寂如宇宙。


在他死后的一两年内,我一篇小说都没写。我也没写过任何一篇关于他的文字。


他伤害了自己,伤害了这个世界,以及,那些和他类似的脆弱灵魂。他搅动了那些灵魂浑浊的谷底。


多年后,我在单位门口的地摊上吃豆腐脑时,遇到了他的老婆。她比以前瘦了。她买了两块钱的油条。我微笑着跟她打招呼,有一搭没一搭问询孩子的情况。老周去世后,她跟孩子就搬走了,据说住在她妹妹家。房子也不好卖。谁会买一栋自杀者的旧居?她目光闪躲地回答我说,一切都好,孩子上高中,她在超市上班……她骑着自行车匆匆离开。几分钟后我收到她的短信。她说:在我转身离开的瞬间,我哭了。我又想起你哥。他真是个狠心的人,扔下我跟孩子在这人世间受苦。


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地流下来。



小圈子的聚会越发稀少。仿佛大家都在躲避什么,都在掩藏什么。他们谈起老周时,通常叹息两声,然后将话题漫不经心地引开。只有一次老贾喝着喝着酒,突然哽咽起来,然后是上气不接下气地抽噎。我们都捂着自己的脸庞,仿佛是我们,而不是老周,彻彻底底伤害了他。很长一段时间内,每次聚会喝酒,我都会偷偷朝地上洒一杯酒。我知道老周贪杯。


那是岑寂的时光。左蓝调离了县文联,去了另外一个县城的博物馆。老周的老婆跑到文联,找她打过几次架。在我看来,左蓝是这件事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L也很少找我。即便我们面对面地喝酒聊天,我们也不晓得聊什么。他的眼神越发忧郁,似乎总在为什么事发愁。由于金融危机,生意越发难做;女儿的学业让他担忧,而那个细高细高的儿子患有多动症,眼睛总是不停地眨,每个月都要带他去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回程时背着一麻袋草药……小说离我们似乎越发遥远。他曾经说:即使到头发斑白,我们也应该坐在一起,谈谈情,说说梦。可事实并非如此。我感觉他离我很远,我们再也回不到初次相逢时的默契欣喜。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且是朝着我们未曾预知的路。有时想起那个跟他喝酒的下雨天,想起他隐匿在黑暗光线中的脸庞,恍惚竟是上辈子的事。


那是2005年。2005年的县城跟1997年相比,仍然没有太大改变,只是街上的豪车多了,关于二奶和小姐的消息再也引不起人们的好奇和谴责,相反,人们都开始羡慕有钱人,羡慕他们有更多的女人和儿子。多年后想起,那个年代正是所有美好、脆弱、柔弱的精神被摈弃的年代,赤裸裸的物质欲望、身体欲望和娱乐至死的精神正快速蛮横地侵占着每个肉体的神经末梢……我,我们,以及未来的我们,都不曾想到过,这个世界真正的质变开始了……我想起了老周的离世,想起了瓦尔特·本雅明。他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曾经做过如下论断:



我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站在富尔维埃看里昂的景色,在德·拉·加尔德圣母院看马赛的景色,在圣心广场上看巴黎的景色。在这些高处感受最深切的是一种恐惧。那蜂拥一团的人类太可怕了。人需要工作,这当然是对的,但他同样还有另外的需要,其中之一就是自杀,这既是他本人的内在需要,又是塑造他的社会的内在需要,这比他的自我保护的内在引导还要强大。



有一天我穷极无聊,跑到云南米线馆吃米线。当我打开瓶劣质白酒后,才发觉不远处的桌子上,坐着我曾经的领导,那个会变魔术的副所长。他也发现了我,很开心地跟我坐到一起。他退休了,据说迷恋上了十字绣。人们都在传说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剩下的二十个小时就趴在桌子上,绣那幅长十米宽五米的《八骏图》。由于懒得去厕所(怕耽搁时间),他已经患了前列腺炎和尿路结石。


“喝酒吗?”我问他。我记得他酒量还不错。


“我很多年没喝了,”他的脸颊更瘦了,仿佛刚出土的木乃伊,“不过咱爷俩好久没喝两盅了,今天破破例吧。”


那晚他喝了三四两就不行了,身子歪歪斜斜倒在一旁。我本来还期待他能给我变魔术,看来也泡汤了。“你平时的衣兜里,是不是总揣着几个钢珠?”我用力摇摇他的身子,“是不是?”


他貌似打起了酒鼾。我更失望了。我还记得变魔术之前,他像体操运动员那样劈腿、高抬腿、弯腰。这些热身动作甫一结束,魔术表演就开始了。我以为其他的专业魔术师也像他一样,在正规表演前都这样热身。这一度让我对这个行业心存敬畏。而现在,他趴在油腻的酒桌上,涎水顺着嘴角缓慢地流下来。


我走出屋子回家。路过一块荒地时,我不禁停了下来。以前那里是居民区,因为涉及拆迁,居民全部搬走,但是房子还没有拆干净。一栋栋的房子像被野蜂抛弃的蜂巢,在夜里散发着孤寡的气味。那是谁家的一块草坪,在黑暗中我看不清上面盛开的野花,只恍惚瞥到高而伶仃的野草在风中摇曳。那是深秋了,我竖起耳朵,听着草丛里蟋蟀的鸣叫,以及一种“沙沙沙沙”的奇妙的摩擦声。那是什么声音?我半蹲下去,将耳郭紧紧贴到干燥冰凉的地面上。让我失望的是,除了野草喏喏歌唱的声音,什么都没听到。



——摘自张楚《野草在歌唱——县城里的写作者》,原发《文学港》


阅读全文请购买《小说月报》2015年第1期,2015年1月1日出刊



中篇小说


走失的卡诺__李清源

(选自《当代》2014年第6期)

母亲在远行__胡雪梅

(选自《北京文学》2014年第11期)

跟尼摩船长出海__陈九

(选自《人民文学》2014年第11期)

失眠__红日

(选自《红豆》2014年第10—11期)


短篇小说


广场上有什么__王祥夫

琥珀与短篇小说(创作谈)__王祥夫

(选自《南方文学》2014年第10期)

问米__葛亮

(选自《人民文学》2014年第11期)

华屋__张惠雯

(选自《花城》2014年第6期)

华屋里的喧嚣与苍凉(评论)__洪治纲

一种蛾眉__付秀莹

(选自《作品》2014年第10期)

歧途__艾玛

(选自《作家》2014年第11期)

小幻想曲__张学东

(选自《天涯》2014年第6期)

关外__吴君

(选自《芒种》2014年第11期)


开放叙事


野草在歌唱——县城里的写作者__张楚

(选自《文学港》2014年第12期)


年度策划


35位小说家2014年私人书单分享(上)

艾玛、阿袁、陈继明、陈应松、郭文斌、胡学文、金仁顺、李进祥、石一枫、滕肖澜、王秀梅、温亚军、叶兆言


封二专题


作家现在时:赵玫


《小说月报》2015年第1期,2015年1月1日出刊,总第421期


───────────────────────────────

《小说月报》邮发代号6-38,每月1日出刊,2015年起每期定价10元,邮局订阅价8元;《小说月报》中篇小说专号邮发代号6-139,每年4期,邮局订阅价15元。


《小说月报》在全国主要城市均有销售。订阅可咨询所在地邮局(所),网上订阅可至邮政报刊订阅网(http://bk.11185.cn)、杂志铺网店(http://www.zazhipu.com)、当当网(http://www.dangdang.com)或百花文艺出版社淘宝店(http://baihuawenyi.taobao.com)。



分享与关注


◎欢迎将您感兴趣的内容在朋友圈分享。

◎关注小说月报微信,可搜索公共账号小说月报、微信号xiaoshuoyuebaozz

◎您可在通讯录-公众账号,点选小说月报查看历史信息。

◎各位朋友希望在小说月报微信平台看到哪些内容或有任何建议,欢迎随时指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