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高院发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专题改革案例

8月17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专题改革案例。这10个改革案例充分体现了广东法院围绕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引擎,在护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制造业当家”、保障“百千万工程”、服务“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等方面的最新探索和实践。


今年来,广东法院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以综合提升审判质效工作为牵引,锐意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一大批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和经验举措。此次发布的改革案例,涉及全省5个中级法院、4个基层法院,其中既有“跨境司法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互联网知识产权纠纷类案化解”新机制的先行先试,又有“诉源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林长+森林法官’生态联保平台建设”等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也有“三端发力化解金融纠纷”“中小微企业救治和退出”等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探索。其中,跨境司法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改革创新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穿透式”多元解纷机制在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质效评估中,评分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辖区法院中排名第一,纳斯威尔重整案入选“全国破产经典案例”。


近年来,广东法院致力于打造专题改革案例品牌,先后推出了“多元解纷”“制约监督机制建设”“案件繁简分流”三批专题改革案例,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2批司法改革案例中广东共有21个案例入选。


(点击案例图片可查看全文)

深圳中院、前海法院:深入探索跨境司法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


改革目标

依托前海国家级战略平台,深化粤港澳司法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融合。


主要做法

制定跨境商事纠纷司法规则衔接、案件证人出庭指引;制定全国首个域外法查明办法;通过港澳官方在线渠道查询确认港澳公司类当事人主体信息;发布两地商事法律规则差异清单;在全国首次实现破产管理人跨境执业。


亮点成效

改革经验被国家发改委纳入47项深圳经济特区创新经验向全国推广;全面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已适用国际公约和域外法办结案件233件;2020年以来办结司法协助案件2443件,约占全省三分之一


横琴法院:“三新”模式助力提升涉港澳诉讼服务质效


改革目标

优化涉港澳审判工作机制,探索简化涉港澳案件诉讼程序,致力提升涉港澳诉讼服务质效。


主要做法

设置大湾区立案窗口、多语种服务跨境服务特色窗口;创新建立“内地调解员+港澳调解员”或“法官+港澳调解员”的跨境纠纷联合调解机制;构建“集中证据交换、集中排期开庭、当庭调解宣判”的速裁快审模式;开展琴澳“点对点”司法协助。


亮点成效

整合19个法院系统平台,提供34项智慧精准的诉讼服务;适用速裁机制,最短审理周期历时19天;送达平均办理时长由194天缩短为108天,委托送达和调取证据最快仅需33天。


福田法院:三端发力打造金融纠纷化解闭环


改革目标

探索“互联网+金融”审判机制创新,护航金融业集聚健康发展。


主要做法

率先建立金融纠纷示范判决机制;应用“现代科技+智慧平台”降低解纷成本;建成并使用法院区块链证据核验平台;建立诉前约定送达地址机制,破解送达难问题;细化实现担保物权审理规则;与多家单位建立风险研判合作机制。


亮点成效

金融简易程序案件当庭宣判率达86%;运用示范判决成功调解纠纷4000余件;组建6个专业审判团队,类案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20天;运用区块链技术办理案件300余件。


广州互联网法院:完善互联网知识产权纠纷化解机制


改革目标

把能动司法贯穿互联网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始终,助力广东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主要做法

推进“定制调解+合作”,助力数字作品发展更可持续;突破个案局限,积极促成案内、案外纠纷“多靶向一揽子”解决;以精准司法指引,努力实现“产权保护”与“商业利益”和解双赢;成立全国首个涉数据纠纷专业合议庭;在全国发出首份“云游戏”诉中禁令;构建“枫桥E站”7大解纷站点。


亮点成效

超过成纠纷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形成涉网络虚拟财产、短视频侵权、NFT艺术品等多项成果;妥善审理涉国际知名标识、国际域名等涉外因素案件,服判息诉率98.6%;逾成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得以快速化解;“ZHI系统”获5项国家专利及著作权登记。


佛山中院: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改革目标

聚焦服务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升级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


主要做法

制定《关于以高质量司法服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标对表世评省评新评价体系,“一问题一策略”积极调整工作举措;在全省首创司法全流程开展企业重整识别;定期对佛山经济社会运行情况进行“司法大数据体检”;创新“重整辅导挺在前”破产前端服务;推动和解中心建设升级至3.0版本。


亮点成效

全市法院小额诉讼适用率、民商事二审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等效率指标排名全省第一;调解化解涉企纠纷4.6万件,同比增长29%;信用卡、金融借款等主要类型案件处理效率提速50%以上,服判息诉率达99%;重整成功案件数连年稳居全省第一;“三治”诉源治理改革经验获省委、省法院刊发推广。


广州中院:破产审判高效助力中小微企业救治和退出


改革目标

加强破产前调解和破产和解,全面助力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


主要做法

细化破产程序指引、加快立审执破程序衔接;明确中小微企业简易清算和重整识别标准;探索简易清算案件通过批量打包方式指定管理人;探索经营者个人债务与企业债务合并清理和解决机制;实现破产信息查询、听证、债权人会议等全流程线上办理;建立重整企业信息共享公示机制助力企业信用修复;拓宽中小微企业重整融资渠道。


亮点成效

自实行破产审判专业化以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中小微企业破产案件1094件,破产前调解案件452件,破产和解案件32件,累计化解债务9887.4亿元,盘活广州中心城区不动产2764.6万平方米,15家中小微企业通过“智融”平台匹配到投资人获得再生;纳斯威尔重整案入选2022年度“全国破产经典案例”。


高明法院:“四制一体”诉源治理服务乡村振兴


改革目标

创新“四制一体”工作机制,全链条推进诉源治理,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主要做法

推动将万人成讼率、“无讼”示范点覆盖率纳入平安建设考评体系;把示范点建设经费纳入多元解纷机制工作专项资金;建立司法联络员、调解指导员等双向交流机制;在辖区4个人民法庭设置诉前和解工作站;建立健全梯次纠纷解决链条,实现快调解;发布农村审判白皮书。


亮点成效

辖区内16个示范点“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讼”,94.6%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即调解结案,坟典村连续两年零官司,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支持77个调解点开展司法确认,推动5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村居就地解决。


河源中院:“林长+森林法官”打造森林资源保护联保共治平台


改革目标

探索构建司法嵌入式林长制,以“林长+森林法官”协作机制,强化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联动。


主要做法

设立“林长+法院院长”工作小组;设立8个“森林法官”工作室;建立多渠道解决生态修复问题;建立涉林案件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信息共享和专业技术支持机制;建立通过折算碳汇损失赔偿金弥补碳汇损失制度;实施野生动物保护令;实施森林资源保护督促令制度;建立“三大机制”开展多部门协作。


亮点成效

2022年以来,河源法院共新收环境资源一审案件76件,审结85件,同比分别下降35%22%


深圳中院:“穿透式”多元解纷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改革目标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主要做法

与全市78个街镇签订合作协议,把诉讼服务站、非诉解纷点、司法确认工作室融入街镇群众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发布全省首个“无讼社区”创建标准;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建立特邀调解员统一名册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推动成立全国首个商事调解组织;率先探索商事案件委派调解市场化模式;建立全国首个群体性证券民事纠纷程序指引。


亮点成效

2022年诉前化解纠纷14.9万件,同比上升80%,诉前调解成功率达43.6%,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在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质效评估中,评分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辖区法院中排名第一


东莞中院:促进制造业劳动争议全链条化解


改革目标

大力推进“莞薪无忧”根治欠薪专项行动,打造全链条化解劳动争议模式,服务高端制造业健康发展。


主要做法

畅通劳动争议案件受理绿色通道;深化“法院+”多元解纷工作机制;构建诉调对接“1+2+3”工作机制;构建“调解为基础、仲裁为前提、诉讼为保障”的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新格局;与劳动仲裁部门率先明确劳动仲裁终局裁决范围;研发劳动争议裁审共享平台;组建73个速裁团队高效化解纠纷;建立全省首个劳动仲裁案件强制执行工作指引。


亮点成效

2022年,两级法院共办结劳动争议案件7537件,帮助追回欠薪3.3亿元;2022年劳动争议仲裁化解纠纷3.2万件,涉及劳动者超过1万人。

推 / 荐 / 阅 / 读 /



审核:黄慧辰

编校:何雪娜

采写:陈康秀 蔡娟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