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心理测试正试图把正常人逼疯

柯晗x梅勒斯 公路商店 2020-10-12


“怎么会没病呢?”赛德激动地问医生,他最近吃不好睡不香,动不动还头痛,他自己在公众号上做了测试,超出正常值好几十分,然而大夫只是冷冷地让他多喝水。

 

“我下周有个局,商务局,不带点抗抑郁的药过去会很没面子。”赛德今天请假去看心理医生的事已经有意无意地透露给了全公司的人,套用宋丹丹的话说,此刻他心里颇有几分“这叫我怎么回去和同事交代,礼我都收了”般的为难。

 

最后,赛德薅着医生衣领子喷了他一脸口水,又重重地打两巴掌,他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诊断书——躁郁症。



在媒体有意无意的引导之下, “你有病啊”这句话正在从辱骂变成一种恭维。

 

最开始这只是的中学生们的专利,为了摆脱无病呻吟的帽子,安妮的宝贝们靠着靠着一个又一个网上搜索到匪夷所思的病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小时代。

 

而现在这种非主流式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正在成为主流社会成人社交的一部分。

 

像外企的员工一定要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字一样,想顺利融入一个团体,尤其和文艺沾边的,一定要先给自己找个合适的疾病,这样人设上才过的去。

 

对精神的病态已经成为现代人审美的一个分支,就像古代女人留起长指甲显示自己无需劳作,中世纪肥胖象征着富余和健康一样,文艺青年用病态来彰显自己精神的敏感,而中产阶级则用它们来显示自己已经脱离了最基础的物质需求。


有人为这种现象辩解,称这种现象源于当今社会人的孤独感,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其实叫作什么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想传递自己的这种感受。”


然而多数人恰恰相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那个名称。有一个好名字是得到媒体青睐的关键,如果有一种病叫“吃屎综合征”,应当也不会有人把这件事拿出来炫耀。

现在的人把马拉松这种象征着身体健康的运动看成中产阶级的敲门砖

 

自闭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闭症不是个心理疾病,但是由于名字的原因总是有人会误会,也正因如此它也成了媒体的宠儿,娱乐记者对这种症状的喜爱胜过“爹死娘嫁人”的背景故事。


艺人们也开始那这种病来包装自己,现在,中国选秀节目里自闭症选手比香飘飘奶茶的全年销量还高,而治疗这种病往往不需要处方药,只需要听几首刘欢的歌就能治好。

 

不知道选秀选手们如果知道这种病友将近3/4患者存在精神发育迟滞,而那些伴随着“才能”的病人又有个别称叫“白痴学者”的话,是怎样一种心情。

中国好声音学员王乃恩是个典型的例子,宣称自己得过自闭症然后各种选秀跑穴的大有人在。因为社会上的误会,现在官方更多称自闭症为孤独症


媒体开始滥用心理疾病给常人被标签化,网上随处可见的#逼死强迫症#可能是继#卢本伟#之后最虚伪的词条了,参与这个话题的人从没有被逼死过,也没有一个人是强迫症。对这些人来说,强迫症就是吃煎饼果子加两个蛋,左脚踩到屎右脚也要再踩一样这么轻松简单。


“密恐慎入”在新媒体文章里的出镜频率比《超越梦想》在年会里的出镜频率还要高,恨不得照一张北京地铁排队的照片都要起一个这样的标题。


所谓“密集恐惧症”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基因中对虫子、毒素、以及传染病敏感产生的副作用,虽然有些人的反应强烈到影响了生活,但是对于大部分人,都可以用一句:“你吃米饭怎么不密恐”来回应。

实际上米饭规则排列还是挺恶心的,图片来自知乎答者罗心澄


这种越俎代庖替代心理医生的媒体导致问题进一步加重,即便是正规的自测试题,也只能是用来做一个就医的参考,更别提那些连答案都是随机测试了假货了。


网络上关于抑郁症的自测的试题一直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这些试题真真假假,有一些靠谱的能帮助你认识自己,而对很多营销类媒体来说,只有测出你有问题,这个结果才会被你分享,带来流量。

大部分抑郁症试题只有“是”“否”这样的选项,准确性大打折扣,而且这种结果只能表明你现在处于抑郁状态,而不一定是抑郁症,医生表示自测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不准确,一些人还会被不准确的诊断结果误导,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影响健康状态


Lithromantic可算是国内媒体可以媲美白色情人节的经典营销案例。这个词在国内火起来,各路营销号功不可没。


Lithromantic指的是“当你对某人产生好感之后,当知道他对你有同样的好感之后,反而会厌恶他”这样的现象。


虽然网上也有关于lith的成体系的理论和定义,但实际更多的帖子只能定义为“作”,那些所谓的lith故事都可以花十块钱在《萌芽》上找到原型。


被喜羊羊滋养的少男少女们信誓旦旦地发帖说自己就是lither,那些在网上自测试题里得到的高分就好像是高考分数一样让人骄傲。


然而在学术论文里,你难以找到关于它研究的蛛丝马迹。创造这个词的Julie Decker是社会学作家并非是心理医生,而lither最早也被她用来界定无性恋的一种。

在知乎上,lith的话题就有2896的人关注,比“腹泻” 条目还要多300人,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少数群体。当然你也可以说所有的lith都在知乎上,腹泻的人可能都来公路商店了


将正常人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并非儿戏,一方面这会给真正患有疾病的人带来压力,和任何事情一样,心里有疾病的人更需要一个代言者,但是同时他们也不希望自己被一个路人随便代言。


“你看那个谁,得了自闭症都去参加中国好声音了”,“抑郁症也没什么了不起,xx去了一趟西藏不就好了吗?”太多正常人给自己套上心理疾病的表情,让社会产生一种心理疾病就是矫情的错觉,而这样的误解让那些真正的病人更加难以直视自己的痛苦。



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趋同化,他否认了人的多样性。要知道在以前,同性恋,女权主义者,这些有别于主流群体的人都被是为精神病人。


浪费医疗资源,减少劳动力,更严重的是,他能让那些原本很正常 在自己有病这样的催眠下一蹶不振,同时却可以让“杀人犯”“强奸犯”以疾病的名义取得社会的谅解,甚至逃脱法律的制裁。

在过度诊断下,正常人都变成精神病人:悲伤就是忧郁症,老年人忘东忘西就是轻度认知障碍,发脾气就是暴烈性心情失调,贪吃就是狂食症,更别说大部分都有成人注意力缺失症。《救救正常人》的作者艾倫·法蘭西斯说:“如果我们一再把人类正常情况贴上心理问题标签,就等于一点一滴放弃人类的适应性与多样性,把正常人生变成黑白。”


虽然媒体对心理疾病过度的热情,但是中国社会对于抑郁症的认知还远远不够,拿我们最熟悉的抑郁症来说,根据WTO的统计,中国抑郁症患者有 4000万人(就是这些数据依然有媒体在夸大造假然后以讹传讹)。而真正寻求正规机构帮助的不足5%,其他人只能某某承受或是找朋友倾诉。

对抑郁症了解程度并不是随着学历递增的


周围人的不理解和对心理疾病的过度消费使得抑郁症病人难以正视自己身份,对于一个抑郁症病人来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假装自己没病,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所有的人都争着说自己有病。


为了进一步了解解抑郁症病人的真实情况,我们的编辑献骐打入了医院内部的住进了抑郁症患者病房,选题已经提上日程,现在需要等待的就是她自己的抑郁症痊愈出院。


友情顾问


柯晗 |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认知神经学博士,国家心理咨询师,知名女性和女权心理学科普作者。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友心人主编和联合创始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