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红芳 张晓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系统审视

田红芳 张晓晨 中国高等教育 2023-03-11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中国高等教育”关注我们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系统审视田红芳  张晓晨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本文阐释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系统思维内涵和依据,并用系统思维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进行了实践反思。从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兼顾、围绕工作重心、明确标准导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用系统思维推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关键词]系统思维;高校;立德树人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工作的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该工作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高校必须坚持运用系统思维范式,切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系统内涵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所树的“人”是能够团结、组织、动员起来的“人”,是能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的“人”。
树什么样的“人”与立什么样的“德”有着明确的逻辑关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所立的“德”既包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也包括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的中华传统美德;还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道德建设。可见,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体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坚守,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坚定性;体现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贯彻性;体现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这样的内涵决定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是个系统性实践过程。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包含多个要素,比如客体要素——大学生;主体要素——高校教师、辅导员、各部门管理人员、家庭成员和社会组织等;内容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文化活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境要素——时代背景、历史演进、技术更新、国内发展与变化、国际关系与局势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坚持系统思维,从整体上对立德树人工作的结构、要素、环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究,以更好地应对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复杂性、叠加性、衍生性问题。
那么,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坚持系统思维有哪些依据,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
一是文化依据。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中包含的系统观长期运用于相应的实践活动,助力于社会发展。中华文明为新征程上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坚持系统思维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二是理论依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均蕴含着系统思维,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坚持系统思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是实践依据。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系统思维则贯穿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这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坚持系统思维提供了实践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系统思维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决策部署的必要方式。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践反思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立体化的长期任务。面对新时代新挑战,相关工作要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注重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互动,要使局部环境和整体环境之间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把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发展进程中去。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存在以下需改进的地方。
内外环育人系统缺乏整体协调性。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既要考虑全面布局,又要关注各方面、各层次要素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从内部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涉组织、宣传、统战、教学、团学、后勤、外事等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从外部看,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协同政府、社会、家庭,统筹各方面的育人责任,拓展育人渠道,丰富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朝着共同的目标聚焦发力。也就是说,高校本身形成了一个内环育人系统,与外部环境相关联形成了外环育人系统,无论是内环还是外环育人系统,其内部都包含着若干个相互联系、共同运转的子系统。目前,内外环育人系统缺乏整体协调性,各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庞杂且分散,缺乏有效衔接,难以汇成育人合力。
育人系统保障机制缺乏逻辑建构。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既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又要关注、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系统工程,需要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长效保障机制和重点突破措施相统一。也就是说,健全立德树人工作的体制机制,既需要形成系统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也要抓住工作重点、难点,以重点突破、难点攻关带动工作系统的高效运转。现阶段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缺乏系统性的逻辑建构,致使长效保障机制和重点突破措施存在不一致性,应对扰动的能力弱,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不足;对突出问题,无法找准问题症结,缺少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重点突破措施往往运行周期较短,难以开展深入研究并及时补足短板。
育人系统要素缺乏对环境的及时响应与调整。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既要求与时俱进,保持开放的态度,又要与国内外社会发展环境相协调、相适应、保持同步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利益结构深刻调整,一些负面社会情绪和不良倾向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更加凸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元宇宙、隐私计算、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异军突起,持续深刻改变舆论生态、传播形态、文化业态,意识形态领域充斥着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对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存在滞后反应,缺乏整体涌动之势,系统的开放性不足,环境适应性不强,快速响应不够。
育人系统评估机制缺乏多维立体性。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以育人质量信息反馈为依据,不断调节相关工作机制和工作活动,以便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的动态系统工程。立德树人工作的评估机制是以大学生成长发展情况及相关社会评价为基本依据的,需要设计多维立体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目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评估机制缺乏多维性和立体性。尤其是工作考核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重指标轻检验、重显绩轻隐绩的现象,难以实现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形成全面、科学的评价。
运用系统思维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路径优化
要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运用好系统思维,从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兼顾、围绕工作重心、明确标准导向等方面,不断推进相关工作的路径优化。
1.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育人系统整体协调性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内外环系统协同育人新机制,推动育人系统整体协调演进。内环育人系统,要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从全局角度对立德树人工作进行谋划,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教务、科研、师资、学工、后勤等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深入挖掘教育资源,运用各种育人载体、育人媒介全方位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切实提升育人效果。外环育人系统,要打造“广覆盖”工作网络。高校与政府、社会、家庭进行联动,建立协同育人多方共建机制,明确时间表、任务单、施工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内外环育人系统之间、内外环育人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要协同推进、同向而行、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内外环育人系统的综合效能。
2.注重统筹兼顾,着力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育人系统逻辑建构
高校在制定育人方案时要注重系统要素的统筹兼顾,着力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育人系统逻辑建构。全员育人,是要建立“大协同”的有机联动育人格局。组织协同,要将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起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规划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起来;环境协同,将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的育人环境协调起来,形成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育人氛围,用好用活社会大课堂;队伍协同,使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教师党员等自觉承担起育人职责,注重信息沟通、相互配合,形成育人矩阵,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是要实施“全贯通”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实际需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不仅贯通招生、培养、就业创业的各个环节,而且贯穿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校园管理、学生服务等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工作全时段、各环节持续发力,推进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建设“强融合”育人要素集聚体系。课程融合,发挥各类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建;平台融合,搭建多方位育人平台,促使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相互交融,多维发力;资源融合,将家庭、学校、社会多重优质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育人资源共享,推进全方位育人。
3.围绕工作重心,紧扣时代脉搏,推动育人系统要素融合
时代是出卷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胸怀“国之大者”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心。围绕这个工作重心,高校要紧扣时代脉搏,充分运用5G技术等先进技术或设备,引进数据化、智慧化的校园管理模式,用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鲜活、更加精准,更加贴近大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同时,推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等育人系统要素的融合贯通。具体来讲,在课程方面,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各类专业课程也应该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从专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主动回应当前大学生所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在科研育人方面,要借助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培养大学生形成严谨的学术作风、勇攀科学高峰的意志品质、服务社会的理想追求。在文化育人方面,要建设富有时代特色与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强调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组织育人方面,要着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意见领袖,加强红色基因的传承力,强化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实践,增进大学生党员的朋辈影响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等方面,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将校园管理和服务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
4.明确标准导向,设计多维立体的评价指标,实现育人系统动态循环
明确育人标准导向,持续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系统实现良性动态循环的重要依据。一方面,树立重视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将立德树人工作实效作为考核高校、校内各部门的首要标准。比如,组织部门可以将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列为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的内容,以及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干部选任的首要内容;教务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好运用好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程度作为衡量教师教书育人成效的重要标准;人事部门可以将立德树人工作纳入教职工评聘和考核机制,适当增加所占权重,引导教职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另一方面,设计多维立体的评价指标,打造科学合理的立德树人工作评价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导向,将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学业质量、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劳动能力等综合内容均纳入评价指标。同时,构建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评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成为检验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校验器”,同时也成为高校进一步扩展立德树人工作的“催动器”;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系统具有动态活力,能够不断进行系统的“更新”与“升级”,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政治认同的内在机理与实践取向研究”(20VSZ1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田红芳  张晓晨,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原载2022年第19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杨  婧

策划:唐景莉

监制:黄    蔚

制作:王惠英






 请点击上方图中二维码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