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硅谷创投圈,风光不再

三林2022 财经早餐 2023-06-17
在上一篇文章中(《硅谷银行破产,初创企业成“受灾重地”》),三林简要介绍了硅谷银行崩塌,及其带来的次生影响。
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下文简称SVB)一夕破产,硅谷创投圈就有人发出硅谷将“一夜倒退十年”的感慨。
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CEO,将硅谷银行的破产称为“初创企业的灭绝级别事件”,他称YC 1/3的项目、约1000多个创业公司所有的钱都在硅谷银行,下周甚至发不了工资和房租,而保险公司理赔的上限是25万美元。
对最近一年本就不算活跃的科创行业来说,这样的打击不可谓不重。本就在“熄火”的硅谷创投圈,现在无疑是雪上加霜。
不景气的2022
硅谷和伦敦一直是全球创投圈生态Top2的存在,前者多是互联网科技初创企业,后者对于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则有莫大的吸引力。
特别是硅谷,创业环境自成体系。
硅谷有足够有吸引力的人才体系;产学研集成效应明显,特别是斯坦福大学对于硅谷的创业环境有极大加成;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也十分完善,有70%的美国资本在硅谷设有办事处,每天有大量资本来硅谷寻找有潜力的初创企业。
综合上述优势,硅谷经过多年,早已形成了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高校、企业、研发机构、风险资本和各类中介机构,共同形成了硅谷完善的创业环境。
而硅谷银行作为美国初创公司资金来源的源头活水,个人储户少,绝大部分都是科技创业公司,同质性极强。
这也是因为硅谷银行对于初创企业相对友好的借贷条件,在硅谷的创投圈中,不少企业都存在融资难题,不少公司极为依赖其提供的投贷联动业务。
这里硅谷银行的投贷联动模式,也为多家银行所效仿,成为硅谷创投圈中经典的“银行+机构+创业公司”共进退的投资模式。
所谓的投贷联动模式,就是既提供贷款服务,也有针对初创企业的投融资业务。
对于已经有风投机构介入后的科创类企业,这类企业短期内面临资金难题,但又有机构的信任背书,因而能够从硅谷银行获得贷款等金融服务。那些资质较好的企业,还有机会获得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投资子公司(SVB Capital)的直接跟投。
此外,硅谷银行金融集团已经是200多家风投机构的LP,并与美国多数风投机构建立了广泛业务合作关系。集团的投资子公司(SVB Capital)将资金投到风投机构,成为其有限合伙人(LP),由风投机构再进行投资。
硅谷创投圈通过借贷和投融资,成为机构和银行的共同体,依赖银行生存。银行靠这些公司的存款,以及公司上市后的认股权证等方式,获得相应风险溢价,以此扩大规模。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过去十年是黄金十年。随着硅谷银行的破产,我们很难说这是硅谷创投圈衰退的开始,但却也不得不承认,环境不再像以前那么好了。
市场不好的时候,谁都没钱。
过去三年,初创企业拿钱的渠道和金额已经在逐步减少。
据数据公司Crunchbase的统计,2021年全球风险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810亿美元,较2020年近乎翻番,曾是风投市场历史上最好一年,然而2022年情况就直转向下,全球风险投资额下滑35%,至4450亿美元。
全球“独角兽”数量,也在经历了2021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急剧减少。2021年,成立时间少于10年、估值逾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数量增加593个,总估值高达1.5万亿美元。2022年则仅新增“独角兽”332只,同比近乎腰斩,估值也大幅缩水至5976亿美元。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背景下,硅谷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2020年新冠疫情经济衰退,美联储开启无上限量化宽松,硅谷科技企业迅速获得大规模融资。2020年、2021年美国IPO数量分别达到480家、1035家,融资规模达到2000亿美元、3500亿美元左右。同时,纳斯达克指数从2020年4月股灾中的7288点持续上涨到2021年11月的16212点。
但到了2022年,情况开始变差。援引《第一财经》数据,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和Pitchbook联合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去年美国风投基金交易总额为2380亿美元,同比下降31%;上市和并购活动冰封,风投退出也几乎停滞,去年全年退出总价值仅为714亿美元,同比锐减90.5%,自2016年以来该指标首次跌破1000亿美元。
企业日子也是不好过。
援引《财经十一人》数据,2022年,美国IPO数量只有181家,同比下降854家,融资规模只有400亿美元左右,同比下降310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今年美国IPO数量只有27家,其中科技企业只有1家。纳斯达克指数从2021年11月的16212点下降到当前的11188点。

难说光明的2023
四十年来,硅谷银行一直是美国科技界和创投圈的重要伙伴,大家一同携手走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之后的每一次互联网泡沫。
只是危机一旦浮现,这些机构开始“撺掇”创业者从银行拿走自己的钱。
硅谷银行资金流动性危机消息放出来后,那些曾经和硅谷银行共同抵抗互联网泡沫的风投机构们,转身拍拍屁股就走人,加剧了硅谷银行的疯狂挤兑和流动性危机。
好时光总是很难持续,如果说过去一个星期是硅谷银行的“至暗时刻”,我们很难保证这样的危机不蔓延到那些及时“抽身”的机构和公司身上。
2023年,可能也不见得多光明。
三林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介绍过硅谷科技公司的大规模裁员,当时我们认为这只是开始。果不其然,目前行业的最新消息是,Meta将开启新一轮的裁员。
据央视财经3月14日晚间消息,脸书母公司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周二表示,该公司计划裁员10000人,而此前,Meta已经在2022年11月解雇了超过11000名员工。
根据咨询机构Challenger,Gray&Christmas数据,2022年全年,全球科技企业宣布裁员97171人,比上一年(2021年)增长649%。
而根据追踪科技行业裁员情况的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截止笔者撰稿时,美国科技公司的裁员人数已经达到13万人。自疫情以来的三年多时间,全球1300多家科技公司共宣布裁员超过30万人。

图片来源:layoff.fyi
裁员背后,是企业不及预期的账面表现、不断下跌的股价和估值。根据公开信息,2022年,苹果公司、谷歌母公司Alphabet、Meta、亚马逊以及微软五大互联网科技巨头总市值缩水超3万亿美元。
增长放缓、利率上升、通货膨胀、很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
经历了长达10年的牛市,科技大厂们不得不直面新的现实,那就是,硅谷可能很难像以前那么好了。
参考资料:
[1]《详解硅谷银行事件,影响和教训》财经十一人  2023-03-12
[2]《硅谷银行引爆雷区:IPO冰封,风投“冬眠”》第一财经 李爱琳 2023-03-13
[3]《接下来,美国会爆发金融危机吗?》财经十一人  2023-03-1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