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维林峰:全域旅游必须要落地运营

2016-05-05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绿维文旅

2016年全国旅游规划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全域旅游发展时代已经来临,如果再以景点旅游为旅游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需用新理念、新思想、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去规划,真正实现“旅游+”的概念,用全域旅游的理念规划提升旅游发展规划。


绿维创景响应国家旅游局号召,承担数十个全域旅游规划项目,从全域思维、基础支撑、发展架构、核心理念、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总结出一套全域旅游创新观念。


最重要的在于,全域旅游必须落地运营!


1全域旅游要有破“全”新思维


绿维创景认为,做全域旅游应立足地方旅游发展条件和所处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破除求全迷思,立逻辑,找抓手,达目标。


对不同区位、不同先天资源、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全域旅游建设的工作重点、方法思路、实现周期、难易程度肯定有所不同。做全域旅游定要打破“全”的概念,绝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没有重点和突破口,是对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


首先,对游客和本地休闲消费客群而言,一个地方的全域旅游是否具有吸引力,核心仍在于有没有符合市场需求、能吸引消费者的旅游吸引物。因此全域旅游的开发必须立足于自身特点,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


目前的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多元化,旅游目的从单一的观光为主,升级为观光、休闲、度假并存的多元结构;对旅游出行组织方式的需求,从组团为主转化为自助、自驾、组团相结合;旅游人群也开始划分为儿童市场、学生市场、情侣市场、家庭市场到老年市场;旅游者的行为举止变得极富个性。只有充分研究目标旅游市场的特征,才能开发出畅销的旅游产品。


其次,全域旅游应该在适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内,立足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旅游+”的手段,实现有针对性的产品的创新。全域内定有非旅游开发区,全景中定有非景观建设区,不惜血本的全域旅游开发、全景观化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规律。


在全域范围内,寻找适合发展旅游的关键节点,通过“旅游+”的手段,把旅游和不同产品业态进行创意组合,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因此,“旅游+”是手段、工具和方法,是政府做全域旅游的关键所在。


2全域旅游五大基础支撑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开发的五大基础支撑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区、旅游交通、乡村、城镇等五个方面,也是一个区域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


第一,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发生的重要前提,包括成熟的旅游景区、休闲区、度假区、旅游综合服务结构、旅游活动、以及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第二,旅游区,包括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休闲区、度假区、旅游综合体等,是一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通过推进旅游交通环境的提升,可有效提高全域旅游的通达性,并实现旅游交通的多功能性。


第四,通过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并通过美丽乡村的打造手法实现精准扶贫的新突破。


第五,通过全域泛旅游产业整合发展,形成了产业的聚集、集成与集群化,由此带动城镇化进程。


3全域旅游五大发展架构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发展基本遵循以下五大架构:全域景区化,全域度假升级,旅游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旅游交通。五种架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也可单独支撑,形成全域旅游的良性发展。

全域景区化架构

全域景区的建设不等于全域内景区的简单加总,而是将景区自身的美学、文化、观赏、休闲价值扩展到整个区域。这种发展架构适合于自然环境优良的区域。


与现有的景点景区相比,全域景区化具有整体美化区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服务水平提升、丰富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区域竞争力和知名度等诸多好处,是发展全域旅游最根本的一点,当然也是最为艰辛、跨越时间最长的步骤,需要遵循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推进。


全域景区化的实现有两种模式:一是“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模式,一是全域无景区化模式。


“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模式:适合于观光型的区域旅游,在区域内选择若干个精品景区进行重点打造,并将连接精品景区的线路进行精细化打造。精品景区包含自然生态型景区、文化型景区、商街城镇型景区以及人造景区等类型。


全域无景区化模式:表面上与全域景区化自相矛盾,实则是实现全域景区化的另一条途径,适合于不以观光为目的的区域旅游。在旅游对象较为广泛的前提下,强调打破门票经济,采用开放式的经营方式,使旅游更加自由。全域无景区化崇尚到处都是滞留点,随时都能成行,因此,对区域的景观打造、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


全域度假升级架构

全域度假旅游是在一个区域内以度假产业来引领观光旅游和其他休闲旅游,即以旅游业的高端产业引领中低端产业的发展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


在大众休闲度假时代,全域度假升级是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客观的评价区域的资源、市场和资本,衡量发展全域度假的基本条件,构建具一定标准的度假产业模式,配置度假设施,营造度假氛围和场景,打造度假生活社区。在产品上,设计龙头度假项目和辅助度假项目,并形成度假品牌。


旅游新型城镇化

旅游新型城镇化是用旅游产业,引导城镇和乡村实现就地城镇化。具体的打造方式,是在区域内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和乡村,作为全域旅游在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按照“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城乡均衡、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构建“向心发展、组团布局、统筹融合”的城镇发展体系,从全域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信息与社会管理等方面构建全域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体系。着力打造集现代新城、活力新区、特色新街、优美新居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已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以全域视角建设“美丽乡村”,按照“提质、扩面、连片”的原则,通过加深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村容整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观光园、采摘园、家庭农场、现代农庄等新兴业态,来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完成乡村的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


旅游交通

各地皆应把全域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放到打通交通瓶颈、形成旅游环线、实现县区抱团合作上。另外,修路还需通车,通车同时还需配套智能监控系统、智能公交系统、旅游标志标识系统、自驾露营系统、城乡旅游公厕系统、游客服务驿站系统,并于电子地图标注。


4全域旅游两个核心理念


旅游+

旅游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旅游+”,是多方位、多层次的,“+”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旅游+”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的功能,以巨大的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为所“+”各方搭建巨大的供需平台,“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最根本措施,也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旅游+”特征

随着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各地旅游+的内容也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旅游+”的优先领域重点突破。本文所指的“+”,可以是工业、农业等大产业,可以是创客、教育、文化、养生、养老、休闲运动等具体产业,也可以是互联网、交通、购物等关联性产业。任何一个所加的产业,都可以单独支撑起全域旅游的特色,也可相互叠加,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互联网+

旅游是一种移动生活方式,互联网助推旅游成为智慧化的全新移动生活,成为一切产业融合的主渠道与通路结构。互联网、物联网的盛行,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移动APP的出现与发展,都将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体验智慧化、旅游方式转变、旅游消费升级。 

“互联网+”作用于旅游、以及“互联网+旅游”的实现途径主要体现在旅游大数据、旅游产品、旅游营销、LBS、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未来等方面。


5全域旅游开发运营模式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开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建设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城镇改造提升、投资模式搭建、文创孵化、智慧旅游等方面,由此提出全域旅游开发模型和全域旅游运营服务体系  

全域旅游开发模型构建


绿维创景联合赛伯乐投资基金、东方园林(002310)等各类合作机构,推出全域旅游运营模式,从顶层设计、项目规划、落地施工、投资平台搭建、文旅创客孵化、智慧旅游以及延伸服务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 


赛伯乐绿维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整合旅游产业链,打造“旅游+生态圈”,带动区域旅游的全面发展。赛伯乐绿维的投资目标,即通过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融入互联网,构架区域旅游投融资平台(产业基金),建市智慧旅游、开发旅游项目、并购重组优质旅游产业,结合区域旅游资源优势特点,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推动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旅游诚信环境改善,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当地旅游收入和就业。目前,赛伯乐绿维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已落地山西,首期10亿旅游投资基金正式启动

绿维创景与东方园林的合作,将打通旅游全产业链的运作和整合,形成旅游运营的最好的逻辑和框架,与“东方园林百家战略联盟”战略伙伴形成资源互补与品牌合力,共同打造适应市场形势的多元化的大众旅游特色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IP,助力中国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产业全面升级。


更多推荐阅读,请点击:

全域旅游丨“全域旅游”热背后的冷思考

全域旅游丨政府主导下的全域旅游六脉打法

绿维案例丨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国家公园县

绿维案例丨以全域思维打造千年泸县,宋韵龙城

绿维案例丨全域旅游思维下的叙永县旅游发展规划

绿维与赛伯乐联合发起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打造“旅游+生态圈”

赛伯乐绿维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落地山西 —首期10亿旅游投资基金正式启动

东方园林百家战略联盟签约盛典举行,绿维创景成首届战盟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