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收餐盒竟能变成运动服?背后有项大计划……

瞭望智库 2023-01-20


如今,在家叫一份外卖,许多商家会告知不提供一次性餐具;买一杯奶茶,发现一次性吸管早已变成了纸管;去市场买菜,拿到的塑料袋也不再是又轻又薄的“三无产品”,而是可降解塑料袋……

这些发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细小变化,正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在消费端明显减少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显著成效体现。

来看几项数据: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在今年4月联合发布的报告——《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显示:

中国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之前的2017年,中国废塑料回收利用产能约占全球的70%;

2018年美国、欧盟和2019年的日本废塑料本土化回收率分别为5.31%、17.18%和12.50%,本土材料化再生利用总量是778万吨,而中国同期(2019年)的材料化再生利用量是这三者总量的2.43倍;

2021年,中国废塑料材料化回收率达到31%,是全球废塑料平均材料化回收率的近1.74倍。

可以说,中国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探索和努力。

尤其是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以来,人们深知,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在涵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从宏观视角及目标导向出发,这种经济社会财富在近年来融入到国家“双碳”目标的方方面面。从“扎实做好”到“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做好“双碳”相关基础科学知识储备,到各行各业的降碳减排,再到培育“双碳”产业新引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由重大战略决策向科学系统部署迈出了关键步伐。

“‘双碳’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根本改变的关键时期。

1

“心无旁骛搞科研”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双碳”目标,2018年从牛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归来的段昊泓深有感触,他现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按他的通俗解释是,“主要关注利用电催化、光催化的手段,将生物质废弃塑料和大宗的有机化工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

这是一个独创的研究方向,在长期调研和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段昊泓关注到“塑料”这一科研界乃至社会各界都关注的关键词。

“我所做的研究,也是关注到碳中和领域的研究挑战,即通过开放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催化方法,将一些废弃的资源(比如说塑料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比如说生物质资源以及大宗化学原料),进行催化、转化,从而避免在生产这些高附加值化学产品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还能开发对于废弃塑料资源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段昊泓说。

像段昊泓这样投身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不在少数。基础研究是所有科学技术的理论和知识源头,是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的基础,在国家发展、技术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相关研究显示,与美、英、德、法、日等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仍有大幅提升空间。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并持续稳定支持,是当下我国开展源头创新的重中之重。

难得的是,一些关注碳中和及循环经济方向的企业正在以自身力量做着有益尝试。“青山科技基金”就是美团发起设立的公益性基金,先期投入5亿元,旨在鼓励更多科研力量投身环保研究,助力绿色低碳基础科研及技术成果转化,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基金资助方向包括青年科学家公益性奖项“青山科技奖”和“科创中国”美团青山环保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两大分支。

“接触到‘青山科技奖’是个偶然的机会。”段昊泓回忆,有一天在浏览邮件的时候,突然收到系里发来的一个可以申报“青山科技奖”的通知,由于对奖项名字和关注领域很感兴趣,与自己的研究内容也非常契合,“一冲动就报了”。

据了解,这个由美团发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的科技奖项,重点关注绿色低碳包装材料、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低碳运输及储能三大议题,资助在材料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学科领域有关键推动作用的、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年奖励不超过10人,每人100万元奖金,分三年拨付。

段昊泓是2021年度9位获奖人之一,另外8位分别是湖南大学二级教授王双印;香港城市大学讲席教授王钻开;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王润国;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华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先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玉国;南京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宗国。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认为,“青山科技奖”的设立非常及时,可以激发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从事实现“双碳”目标的工作,投入到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心无旁骛搞科研,为国家低碳转型发展做一些贡献。

2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引擎。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将改变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格局,助力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如是说。

以塑料污染相关问题为例,随着近年来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对一次性医疗及防护用品需求的大量增加,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也快速增长。塑料餐具、快递包装等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之一。相关部门先后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在此背景下,如何以科技创新的力量,在设计生产环节不断开发替代材料并提升其在具体应用场景的性能匹配,在处置利用环节拓展规模化模式、拓展再生塑料的高质化高值化空间等,关系着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命门”。

可以看到,产学研界显然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一些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联合创新实践,为助推行业问题解决打开了新思路。

像回收的餐盒,竟然可以变成制作运动服的材料,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在2021年度“科创中国”美团青山环保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中,由东华大学联合几家企业申报的“回收聚丙烯餐盒的高值化应用”项目,将“不可能”变为现实。

项目开发了塑料餐盒制备细旦聚丙烯纤维和高强度聚丙烯纤维的关键技术,并实现其在高档运动服装、背包及安全绳索等领域的应用。

在创新性工艺及技术加持下,“餐盒回收再生材料价值将提200%-300%,我们将建成1万吨级/年纤维级回收餐盒聚丙烯切片生产示范线、回收餐盒聚丙烯高强纤维生产示范线和1千吨级/年回收聚丙烯细旦纤维生产示范线。”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东华大学示范项目-细旦纤维生产照片


这也是美团自2017年发起“青山计划”的初衷——打通从源头减量、废弃物回收、循环再生的产业链条,在非必要包装减量、绿色包装替换和餐盒再生循环利用方面开展积极探索,推动行业环保进程。

再看向塑料包装领域的设计生产环节,也有许多创新之举。由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绿色包装原材料PHA千吨生产示范线建设”项目,采用了“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NGIB)”的底盘菌种—嗜盐单胞菌Halomonas作为生产菌种进行发酵生产,还采用了一种高纯度PHA的水相提取方法,具有条件温和、成本低、污染小等优点,获得的产品纯度、回收率高,适合下游市场更全面的应用产业化生产。

“通过利用低成本碳源(如餐厨垃圾)、生产流程优化等技术,实现了PHA工业发酵的无灭菌、连续化生产,使PHA原料成本降低30%以上,并突破性地将PHA材料应用于一次性吸管和一次性餐盒等外卖包装场景。”项目相关负责人说,这是其最大的突破。

北京微构-PHA产品全家福


这一年度的示范项目,共有9个,聚焦三大领域,包括6个绿色创新包装项目、3个绿色回收再生项目和1个绿色供应链项目,总资助金额1950万元,共计项目配套产业资金1.5亿元,有效激活了行业主动性,如入选项目按预期交付,可实现过万吨绿色包装及回收再生产能的形成。

从更高层面看,这些实践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是实打实的生产力。

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美团与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及有关学会和机构共同开展的“科创中国”美团青山环保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将科技创新链条进一步延伸,设置了绿色创新包装、绿色回收再生、绿色供应链体系,也聚焦行业领域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推广性。侯立安曾表示:“示范项目的设立,可推动具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潜力的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当然,在这一领域,要真正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迈向成熟产业化,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这样的创新性尝试,更需要产学研用持续深入融合及长效合作。

3

全社会、全产业链协同发力




国内外卖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正扎实推进,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就行业总体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痛点和卡点问题,需要各方引起重视。

今年4月,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塑料分会发布的《塑料餐盒回收再生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塑料餐盒使用量约107万吨,库存约13万吨,回收量约25万吨,全国平均回收率约为23.3%,略低于2020年26.7%的我国废塑料整体回收率。塑料餐盒具有回收再生利用价值,在部分地区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整体回收再生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在经济发达、垃圾分类制度有效推行以及周边有配套的物质再生利用企业的地区,餐盒回收率较高。比如说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废弃餐盒属于易回收的品类,一次性塑料餐盒的回收活动较活跃;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周边没有配套物质再生利用企业的地区,餐盒的回收活动较少。

餐盒回收的难点还在于,“这是一个涉及多个相关方和复杂的回收流程体系,居民、社区、环卫部门、垃圾中转站、环保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由餐盒丢弃、分类(厨余分离)、收集、运输和回收及再生利用等构成。”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说。

就目前整体情况而言,大多数地方垃圾分类标准未将废塑料餐盒纳入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大量餐盒被视作其它垃圾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餐盒的回收落地。同时,在公众意识层面,不少消费者对餐盒分类、餐盒回收认知不足,大多餐盒回收由第三方回收机构执行,总体分拣效率不高。另外,从餐盒生命周期层面来看,餐盒“标准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回收再生品质,一些城区内也缺少相应的回收基础设施,塑料再生利用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

厦门餐盒项目社区回收督导


据《调研报告》,目前塑料餐盒回收模式类型主要有市场驱动、自发分散;企业主导、集中收运;政企合作、两网融合3种模式。这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一些方案。

在厦门,得益于政企合作以及当地低值可回收物政策基础优势,美团把“青山计划”首个城市级餐盒回收试点项目设在了这里。该项目覆盖厦门4个辖区、1000余个社区及单位;2021年落地后已回收塑料餐盒量超千吨。

虽然不是个小数字,但这也仅是基层绿色实践的一个缩影,它再次提醒着我们,餐盒的回收再利用并非一个行业的事,需要全社会、全产业链协同发力。

围绕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形势、新要求,专家建议,优化回收网络布局、提升回收处理能力,推动电商外卖平台、环卫企业、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在重点区域投放快递包装、外卖餐盒等回收设施,等等。

外卖行业在废塑料餐盒回收再利用领域的探索和尝试,是我国大力开展塑料污染全生命周期治理、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绿色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绿色消费倡导、多元共治等实践的注脚。去年8月31日起,美团全面升级“青山计划”环保战略,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出的路径选择。

升级后的愿望很明确:继续加大对外卖餐饮绿色包装的投入,致力推进兼具低碳环保、科学性和创新性的行业解决方案,提升行动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更加强调把绿色低碳的理念更深层融入各个业务和产品,通过广泛参与的机制设计,联动平台商家、消费者等生态主体,以及科研工作者、社会组织等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在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创新领域进行长期持续的努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攻克一项项技术、体系、业务难点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条通过发展塑料循环经济解决塑料污染、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正在逐渐成型。  

 (结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