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半年,读过最好的一篇成长文章

池建强 MacTalk 2023-10-21
七月,《黑客与画家》的作者 Paul Graham 发布了一篇博客,如何成就卓越。原文链接放在文末了,据说他这篇文章,写了半年之久。
他用两万字解答一个问题,不同领域,很多人做出了伟大的事业,我们是否能从中找到交集,找到有关工作、人生、世界的答案,指引自己做出优秀的工作?
前前后后,我读了一个月,深有感触,这里写写自己的总结和感受。
1、怎样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凡是世俗评价成功的人都被问过这个问题,前有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现有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Altman,所有回答里必然出现同一个字眼,“努力”。这个答案给所有人错觉,只要努力你就能做成伟大的事,财富自由,翻身成为人上人。这是全社会的骗局。
2、对于这种大问题,Paul 的回答就像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分几步一样,他说,所有做出伟大的事业,都是同一个思路,只需四步:一,选择一个领域;二,学习足够多的知识接触到领域最前沿;三,注意到最前沿有哪些缺口;四,探索有前途且有着力点的缺口。关键是,每一步都有隐藏陷阱。那篇文章精彩的部分从这里开始。
3、选择领域,通用回答是找你喜欢且擅长的,这就难倒 80%的人了,“到底我喜欢且擅长干什么工作?”尤其是刚毕业的人,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惑。我当年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4、不幸的是,后来我才发现,我们在没有具体做一件事之前,很难想清楚自己是否喜欢且擅长这件事。所以,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花几年的时间做某件事,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喜欢它或者我们在这方面有多擅长。
5、失望么,我们在信息非常不完整的情况下作出选择,这才是常态。可以困惑,唯独注意,千万不要在原地打转太久,天天沉迷思索自己到底对什么事情感兴趣。这是陷阱。不迈出第一步,压根儿不可能想清楚这种问题。所以,如果你正深陷泥潭,不知道该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那赶紧麻利行动起来。行动本身就是方法啊。
6、一定有人担心,我还没想清楚就行动,选错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太常见了,总有用户在星球提问,列出 A B C D 几个职业选项,问我应该选哪个?似乎选了一个,就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命运。其实大部分时候,选择没那么重要。
7、我解释一下,不是说你的选择不重要,而是你在那个时间点的选择,相对你的全部人生来说,没那么重要。人生就像一列火车,启动时左转右转都很容易,都差不多,只有自身的质量和动量成了规模,那时候的选择,无论是西飞还是东渡,才很重要。真到那个时候,也不会问别人这个问题。
8、所以,行动,努力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最好,积累规模,在做的过程中,你自然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虽然这么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这是我看了很多自传之后得出的结论。我把这个过程理解为上天对做事之人的奖赏。同时,如果做一件事的时候,发现了另一件更令你兴奋的事,也不要害怕切换过去。工作是手段,人,才是目的。
9、注意,行动也有陷阱。行动,不是只做老板下达的工作,记得要自己主动找事情做,而不是被动地等。要养成自己发起并推动项目的习惯。
10、这有点像稻盛和夫说的那样:公司里到处都存在着工作的“漩涡”。如果总是以别人为中心,而自己只是在外围跟着转的话,就体会不到工作的真正乐趣。自己必须成为“漩涡”的中心,积极地带动周围的人开展工作。自己想做的、主动推动的事,才是更让自己更兴奋的事情。你可以想一下,是不是这样。
11、所以,再总结一下,“在让你兴奋的事情上努力工作,好事就会发生。”这就是做出卓越工作的秘诀,非常简单。至于计划?Paul 的观点是,“对于大多数想要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来说,正确的策略是不要计划太多。在每个阶段,做任何看起来最有趣并为未来提供最好选择的事。”这是他的逻辑。
12、这个观点挺有意思的,我想应该能对正在思考职业规划,思考未来的你一些帮助吧。我们不需要有那么多计划,只要有一个大致原则就可以了,持续创造就够了。只要你在创造,就不愁没有好机会,没有好运气。
13、在职业发展上,我理解 Paul 的观点是,努力大于选择。虽然我们经常会说,选择大于努力。但没努力做点啥之前,不可能知道如何选择,这是真实世界的逻辑,也是让无数人困扰的原因。
14、有人辩解,我可以靠运气,就像早期进腾讯、阿里、拼多多的人一样,不也是靠运气押准了方向么。运气和努力这个问题,去年我们聊过很多,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看看。记得罗振宇讲的一句话,很精彩:“努力是你最终知道自己有没有运气的手段。啥意思,就是说普通人得一辈子攀爬,往前爬,爬到最后,上帝站在那儿,然后你跪着求他说,把你兜里藏着的那个关于我命运的底牌掏给我看一眼,我才知道我这辈子有没有运气。
15、刚进入一个新领域时,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洁癖。比如做个短视频,写篇文章,不知道咋下手,只能参考别人的模式,但总有心魔作祟,这样参考别人的,是不是不太好?是不是没有原创性?一定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这只是形式,再或者说,那些不触犯法律边界的模仿,也是一条捷径——快速借鉴别人的经验。
16、很多人对复制或者参考有偏见,觉得就是抄袭,没有带来任何新价值。其实,复制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创新不可能无中生有,一个新人,啥都不懂,只能以其他人的工作为土壤进行探索。而且想快速了解系统的运作机制,复制别人的工作,自己造个轮子,才是最快的。
17、我担心复制这个词有歧义。再解释下:复制并不意味着没有创新,或者这里说的复制并不是简简单单地照猫画虎。创新是新想法的存在,而不是旧想法的不存在。微信刚发布朋友圈的时候,很多人说这是抄袭。记得张小龙说,“很多人认为朋友圈是抄袭 Path 或 Instagram。他们看不到这是 IM 关系链上做 SNS 的风险极大之尝试,也看不到我们探索的自有风格的形态。他们是在用一句抄袭来掩饰自身平庸。”
18、所以,不要有洁癖。昨天写的 Notion,块编辑器也不是他原创的,瓦特也没有发明蒸汽机,只是改良了,让蒸汽机能真正大规模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对吧?
19、复制,一般只能复制旧事物,最前沿的东西是很难被复制的。所以,复制可以是优越性的体现,而不是屈服。最牛的复制思路是迁移,将一个领域的概念借用到另一个毫不相干的领域,还能完美解释。这就是“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的真意,翻译过来就是“能工摹形,巧匠窃意。”
20、新手有复制心魔,老手也有挫折心魔。很多人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但凡失败,从此一蹶不振,就像气球爆炸一样,把生活视作只有一次机会的有限游戏,要么成功,要么出局。
21、世界并不是这样运作的,就算是世俗眼中的天才创业者,也有无数次失败的战绩,比如王兴、张一鸣,在真正做成一家对世界影响极大的公司之前,折腾了很多家,还有黄峥,在拼多多之前,没啥人知道他还做过浏览器、电商代运营公司、游戏公司。
22、我一直把失败当作一种信号反馈机制。如果做一件事总是受挫,那放弃才是更理智的选择。就像红灯亮了,该停下来了一样。“取得杰出成就是一种深度优先搜索,根节点是我们想成功的欲望。”我们可以放弃,可以重新再试一次,但记得,不能放弃根节点,不能真佛系了呀。
23、一个人真想做成点什么,最需要的就是斗志。总把当受害者,总爱委屈,是典型弱者心态,会让人丧失斗志。而且在工作和生活中受挫,不一定是个坏现象,就像跑步的时候喘不过气,也不一定是个坏事情,只是说明我们跑得足够快。
24、大多数现代人没了战争、饥饿和各种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但在海量信息和数据的互联网时代,新一代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新问题。有工作的,没工作的,找工作的,结婚的,离婚的,找对象的,有孩子的没孩子的,有了孩子和孩子没法相处的,统统陷入了焦虑之中,甚至有了心理疾病。但一时的苦痛、迷茫和无助,就像那片一叶障目的叶子,容易让人忘记生活其实是一场无限游戏。
22、最近在 Apple TV 看《诊疗中》,有一段台词我很喜欢,“没人可以毫发无伤地过一辈子,他们没经历过你的遭遇,但也只是现在而已,有些事终将会来,只是来得早还是来得晚...而你是要让哀痛淹没自己,还是要诚实地面对它,然后好起来?
Paul Graham 的文章在左下角原文链接里。
推荐阅读:

听完牢骚,说几句不太中听的话

认清世界的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