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这么看腾讯 T13 技术大佬被裁这事儿的

Fenng 小众消息 2023-03-15

前几天就关注到「腾讯 T13 技术大佬被裁」这个事件了,还特地跑到小红书上看了一下当事人家属写的事情过程。为啥特地去看这个事儿?因为我现在也搞不懂腾讯层级是咋回事,还以为 T13 是写错了。

这两天发现在公众号里也有不少人写,有些吸引眼球的标题还少不了写上:曾两次「惊动」马化腾。外行一看到曾经「惊动」过马化腾,心里难免要为技术大佬加分。物伤其类,感慨职场年龄危机,怒批公司不讲情面,卸磨杀驴,呼唤劳动法整顿职场……

其实,惊动大老板这事儿,真的算不了啥,拿到外面来说,不是只是某种话术而已。举个例子,我在朋友圈发的内容,动不动就惊动各种行业顶级大佬(这里的大佬和上文提到的大佬不是一回事),如果说得夸张一点,完全可以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家伙,唬外行不是啥难事儿,但其实,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都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比如说,我也可以自称被马云「约过架」的人。我在某电商公司的时候,因为数据库动不动升级维护,惊动大老板的次数就更多了。这种段子如果一本正经的说多了,肯定还是有人信的。

无论是对于职场老人还是职场新手,我认为都应该去了解一下彼得原理: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

仔细琢磨这个彼得原理,我们会发现,有些技术岗位,很快就撞到天花板,这时候是非常痛苦的,员工痛苦,公司也痛苦。而有些岗位,上升空间则会很大。这真是没办法的事情。

谁让你一入行选错了专业方向了呢?

当然,刚入行的时候谁能想这么多啊?这就需要运气。如果运气不好,那就需要中途不断的调整方向。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大公司工作的时候,是做啥的呢?数据库管理员,听着带「管理」这俩字儿,但不管人。而「数据库」,则让外行总以为我是管仓库的。这个工作对技术要求挺高,但是不需要写多少代码。做了几年,上升通道就差不多到头了。再打个比方,这个岗位,就好比足球场上的守门员,赢球,没你多大功劳,跟整个团队拍个合影,输球,则有人骂你球门没守好,一辈子也没机会拿金靴奖。

要是我当年是 Java 程序员,或者是业务专家,就是另外一种发展路径了。巧的是,当事人当年是从 Java 程序员转前端的,对于这样的人,我还真是蛮佩服。很多年前,我刚加入某电商公司,有同事告诉我,某某前端工程师放着好好的 Java 代码不写,转做前端,那时候前端工程师重要性还没现在高,能做出这样的选择,那肯定是不但有水平,更有激情。人的职业生涯,说到底更多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一个技术专家,在公司工作很多年,被裁,换了谁心里头都不舒服。换了我自己也一样,我正是预见到自己如果走技术路线的职场命运,所以早早从大公司里跑了出来。但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好还是不好,都不能怪别人。

但是,对于当事人总结的自己被裁原因,往往又不是真正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比如,根据腾讯这位被裁的技术专家的家人自述不再尝试内部转岗的原因:

  • 没坐上管理岗位

  • 不会向上管理

  • 不愿意被 PUA

在我看来,这些都值得商榷。当然,首先这是当事人自己选择不尝试内部转岗,然后才被裁。这太莫名其妙了,内部转岗是不是真的没机会?有没有努力争取,还是说,有意气用事的成分?这就需要当事人自己来说了。
再说这几个原因,没「坐上」管理岗位的说法,实在是有点怪,汉语这么丰富,但这么表达就让人觉得不太好。是不是可以说「没走管理路线」?其实当事人是做过蛮长时间的管理工作的,只是后来不做了。为什么没继续做管理?给出的例子是担任技术总监期间,不认可公司的评级方式。拜托,公司的评级方式是公司层面的管理约定,一个足够大的团队里,有人优秀,就必然有人绩效不够好。如果不能理解这个的话,想一下,奥运百米比赛,上场的是不是也都很优秀?别比了,每人发一个金牌得了。
我以前做管理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团队当时要评出 271 来,20% 优秀,70% 符合预期,10% 需要改进。但是作为团队管理者,我认为每个人都做得足够好,至少在公司层面,这都是一些优秀的工程师,怎么办?我跟我的主管说,要不给我自己设置为 1,我自己「需要改进」行不?。被否。最后能不能在团队里评出一个 1 来?其实确实可以。
这是规则,我们做事要遵循一个规则。你接了这个任务,转身就不想遵守规则,咱还是成年人不?
就当事人这个案例而言,这不能叫「没有坐上管理岗位」,这是自己放弃不做管理。
然后再说「不会向上管理」,后来又说这是「不会向上沟通」,关于沟通的问题,其实在组织内部是永远说不清楚的事儿。跟自己的直接管理者没好好沟通,我认为这首先有管理者的责任,但你说有没有自己的责任?至少是各打五十大板。
至于说「不愿意被 PUA」,这个说法太扯淡了。现在职场里有一股子歪风邪气,但凡跟管理者没整好,就直接指责自己被 PUA 了,什么问题都一股脑推给 PUA,屁大个事儿也说成被 PUA 了,无聊不无聊啊?职场新人喜欢这个说法也就算了,职场经验稍微多一点的人,如果跟别人说被职场 PUA 了,真的显得幼稚,太俗套了。
对于职场里的技术人,从这个事件能不能学到点什么?作为前技术人,被鄙视被批判的不会写代码的前 CTO,我在这里斗胆说几点,供大家批判、参考。
1. 低头干活,抬头看路
作为技术人,当然得好好干活,没有安身立命的专业能力在这行业根本做不了几年,但是,只低头干活肯定是不够的,还要抬头看路:了解行业趋势,更要了解自身岗位的趋势。以当事人为例,居然判断错了移动化的趋势,这太不应该了。当然,这次判断错了其实也不要紧,因为行业趋势也在变化,移动化之后,目前依然是大前端的趋势,继续前端技术并不是无用武之地,而是利好。
假设,当事人几年前看到龙哥微信公开课上的演讲说要做小程序,能争取内部活水,甚至自降层级加入微信技术团队,然后和团队一起开发小程序技术框架,是不是有可能走上职业生涯又一次高峰呢?当然,这只是假设而已。
除了抬头看路,如果偶尔也能仰望一下星空,思考一下浩瀚宇宙,那就妙不可言了。
2.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以我的观察,各大公司里的技术牛人都有一股子自傲的心态,盲目自信。喜欢用技术思维去应对复杂的公司环境,换句话说这叫:情商不高。放在《甄嬛传》里都活不过三集,这肯定是不利于职场发展的。我这么说不是要每个人都去学会勾心斗角,不需要那样折磨自己,多数时候,只需要自己做一点点的改变,做一点让步,就可以继续下去,而且,事后可能还发现是自己错了。
越到一定年纪,越是专业上别人称之为「资深」,越是有自身阻力,越是不容易改变。
3. 个人和公司,相忘于江湖
说起个人和大公司之间的关系,容我引用《庄子》的这句话: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个技术人,可能在公司很小的时候就加入了,随着公司发展,个人和公司是相互成就的。这是公司发展得好的情况下,如果公司发展不好,那岂不是早就「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当然,和公司闹了不愉快,短期内难免心有芥蒂,爱恨交加,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也就释然了。换个角度想,公司并没有匿名到社交网络上黑你说你滥竽充数,没说你身居高级技术职位不写代码,甚至都没发律师函更没起诉你,是不是该觉得挺幸运呢?

还不能释然怎么办?那还能怎么办?人生还有其他可能,要让自己找到快乐啊。




题图:由 DeepAI 创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