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文化新闻

桐乡人过“八月半”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3-09-30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月华似水,让仰望天空的人们生出多少遐想,团团明月,涌上心头的,第一自然是“团圆”二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多少诗人把对亲人、对故乡的感情溶进了明月的缕缕清辉中。


  中秋节,又称“人节”或“团圆节”,桐乡人直称“八月半”。旧时,桐乡人过“八月半”有赏月、祭月之俗。凡新嫁女儿的人家,娘家人一定要去女婿家“致节”——送上一个中秋节的问候。常礼是鹅一只、月饼两筒,寓意要小夫妻俩日常生活和和睦睦。婿家人则会把这份月饼分赠邻里共享,应“同庆佳节”之意。桐乡人的八月半是隆重且有趣。



祭月

   “人家赠贻月饼,为中秋节物。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祁启萼《月饼》诗云:‘中秋节物未为低,火膜罗罗出釜金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顾禄《清嘉录》)傍晚,东边的天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洒下满庭清辉,一张八仙桌被抬到天井里,供起清茶果品,盘子里月饼堆得高高的,香炉里青烟袅袅,檀香轻漾的清香里,女眷们拈香祭拜月神,名为“祭月”。然而男人不用拜,因为旧时相沿“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祭月”罢,一家人围坐桌边品尝月饼。中秋吃月饼之俗据说起始于唐朝,明代在民间就很是盛行了。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同时代的田汝成所著《西湖游览志》也记载:“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吃月饼

  “中秋食月饼,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吴曼云的《江乡节物词》小序中说明了吃月饼的寓意。“中秋以月饼相馈赠。”《常昭合志》中说邻里、亲戚相互馈赠月饼,联络情感,增添喜庆。如今的月饼样式多的让人眼花缭乱,但大致是京、广、苏三式为主,多以豆沙、百果、椒盐为馅,还有如椰蓉、火腿等诸样。桐乡人以鲜肉月饼为佳品,梧桐丝厂的现烤现卖鲜肉月饼,很得乡人喜欢。


  八月半吃月饼的民间流传不少,而桐乡这个地方吃月饼与杀“鞑子”有关:


  话说南宋末年,元兵打过长江,攻下嘉兴,直达崇德县。由于崇德附近住有不少宋臣后裔,所以元兵进入崇德后十分凶狠,先是放火杀人,连西寺也被烧掉。再是严加控制,规定七户人家并用一把菜刀,二十户人家派一“鞑子”兵监管。“鞑子”兵轮流在各户住宿,趁机干了不少坏事。当时镇上有一个做糕饼的师傅,极为愤怒,想方设法要报仇,苦于当时“鞑子”势力大,又怕大家齐不来心,所以不敢随意行动。


  一天,他约来几个同行,商量出了一个能使大家齐心的办法:先在各处散布流言,说今年天狗星当坐,不但天灾人祸要来,就连月亮也要被天狗吃掉,那时将要天地合并,引得大家心头慌乱。在传播消灾的办法时说:“只有到天清宫糕饼店买些消灾的月饼,在八月半夜里斋了星宿,戌时吃了月饼,才能避免劫数。


  就这样,大家亲传亲,友传友,很快传遍了全镇。八月半到了,家家户户都去天清宫买了月饼。那月饼蛮新鲜,上面还用朱红画了符咒。这天夜里,月光皎洁,户户把桌子抬在门口,供上月饼和其它干果,蜡烛一点亮,再加上香烟缭绕,监管的“鞑子”兵以为人们真的在祈祷星神赐福,所以也不注意。等到戌时将过,亥时未到,大家开始吃月饼。几口一咬,里面吃出一个油纸小包,打开一看,一张纸上写着十个小字:“若要消灾祸,亥时杀鞑子。”胆子较大,受辱最深的一批男子,一见这纸条,早已抢着合用的那把菜刀朝“鞑子”头上砍去了。其他的人用棍的用棍,用绳的用绳,把床里睡的,街上跑的都爽快利落地干掉了。


  这次齐心的行动,杀死了不少“鞑子”。但凶狠残酷的镇压接着也开始了,百姓被抓去杀了不少,但始终没有抓到起头的人,天清宫卖月饼的师傅早已逃得不知去向了。


  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项抗暴行动,崇德人每年八月半夜里不是用月饼请月华,而是用月饼斋星宿。现在崇福出的月饼上还都盖有朱红印章,下面还贴有一张小油纸,这都是过去传下来的习俗。


走月亮

   “(中秋之夜)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为之走月亮。”(顾禄《清嘉录·走月亮》)“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清人蔡云则在《吴歈·走月亮》一诗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中秋节里妇女们的欢乐。


  桐乡之地属江南水乡,河港多,小镇沿河而建,故桥多。妇女们在中秋之夜出游时,要走过三座桥才能停下来,因此“走月亮”也叫“走三桥”。晚清王韬在《海陬冶游录》中也曾写到妇女“走三桥”的情景:“八月十五,每家必烧斗香。至夕,倾城粉黛结伴闲游,踏月访亲,听趾所至,谓之‘走三桥’。以西园及蕊珠宫最盛,烛光夺月,篆烟散香。”这种“走三桥”之风,在明代就已很盛。明人陆坤在《走三桥词》中曾形象地写道:“细娘吩咐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古时妇女之乐不多,“走月亮”是一个身心放松的非常时节。



玩月

  所谓“玩月”,就是伴着明月游赏玩乐。此俗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唐代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意思是说,月是可以玩的,玩月古已有之。中秋之夜,为赏玩明月,富者多自搭彩楼,贫者多集于酒楼,好游者或登高于山顶,或泛舟于水上,文人赋诗,艺人说古,饮酒欢歌,唱酬娱乐,往往通宵达旦,极尽玩月之欢。


  但最有趣味的是童玩之乐。赏月吃月饼的同时,老人们会用蒲扇指点天空那轮冰盘中的阴影,给孩子们解释那里是一株桂花树,树下有一只伴随嫦娥的玉兔。可怜的嫦娥,也只有到了中秋之夜,才能走出广寒宫,借着皎洁的月光,轻展愁眉,眺望人间。正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听完故事之后,孩子们呼啦啦地散去。散在村口的路上,玩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


  月高之时,孩子们便在村头点起高粱秸秆,擎在手中,在田埂上狂奔的同时,用力摇动、旋转,远远望去,如金球、如火龙在田野之中飞舞。这明亮的灯火最能表达孩子玩月的欢乐心情。“中秋难得是晴天,金粟香飘几处传。待到一轮月东上,小儿齐唱月光圆。”清末诗人郭麟有一首《竹枝词》,也生动地描述了儿童“玩月”的情景。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这天晚上,明月当空,银辉遍地,月亮便也成为了节日的灵魂和中心。人们手持月饼,心中不禁要念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风雅桐乡”栏目持续征稿中,期待您的投稿。详见→征稿 | 风雅桐乡,邀您一起读懂这片土地

  今年中秋节的最后一条推文啦,

  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加倍快乐!!!


本文由桐乡发布出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照片来源|乌镇景区 濮院时尚古镇

编辑|张卓君

责编|宋佳


最新动态:


桐乡的中秋“朋东宴”,开席!

赏月了!今晚,桐乡这些地方热闹极了

长假首日,桐乡古镇“双子星”迎来“开门红”!

有一种牵挂,叫桐乡!


推送及时收到 先关注后星标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桐乡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