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至暗时刻不再降临!这些事,南京一直在做——

融媒体新闻中心 南京新闻 2021-03-11


今天是2019年12月13日,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点的南京城——



82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向全球公告,南京成为第169座国际和平城市。

作为中国首座加入该组织的城市,南京持续将国际关注、中国方案和南京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积极传播中国的和平之声。


铭刻历史记忆

建设和平之城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8年《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获批准通过,并于2018年12月13日起正式实施。

作为全国首部专门保障国家公祭活动的地方法规,该《条例》首度明确了典型“精日”行为的法律责任,并在促进国家公祭活动保障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方面,填补了我国的立法空白。



以国家公祭为统揽,南京每年都举办一系列和平主题活动,传递和平信念。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平许愿墙”签名悼念活动已经举办四年。今年的“和平许愿墙”设立在了换乘客流量较大、影响覆盖率较广的地铁站点上。

活动开始后,很多南京市民自发在许愿墙上签名寄语,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长期活跃着一批年轻志愿者,他们身穿紫色马甲,为参观者提供服务。他们是传承历史的新生力量,也是传递和平信念的年轻使者。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成员范梓幸

“可以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志愿服务让我感受到青年人身上担负的历史责任。”

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的希望,也是和平教育的重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了 “开馆日悼念撞钟仪式”“每月升国旗仪式”等日常仪式化教育活动。

今天,我市还举办全国多家抗战类纪念馆同步公祭、 “世界和平法会”、“烛光祭”等主题活动,祈愿世界和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

“南京这个城市建设和平城市具有着历史的依据,这也是我们南京人民的期望。我们在铭记历史的时候永远怀着对和平的期望,我们在谈到和平的时候永远铭记历史。”


推进和平研究

传递和平之声


  经历过苦难的南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

在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不忘历史 共铸和平——2019年系列图书首发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此次发布的图书中,既有《守望历史——四十年来南京大屠杀记忆传承口述》这样反映40年来各界人士守望历史、传递和平信念的口述历史书籍,也有《南京保卫战史料与研究》丛书等一批历史研究成果。

每年,反映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最新成果的书籍都会与读者们见面,广大学者在学术领域传递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信念。

2015年,包括身处国际安全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的日记、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等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这说明南京大屠杀遗产已经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世界的关注。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崔巍

“我们要用历史来说话,我们要把史实传播出去,让世界人民都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日前,南京已成立了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并与南京大学合作在中国第一个建立和平研究中心以及和平学学科。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南京大学设立“和平学教席”,通过讲座、研讨、学术交流等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


华裔青年学生杨泽宇在参加和平主题交流活动后这样说:

“我以前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但今天在纪念馆看到的还是感到非常震惊。通过这次讲座,让我对和平有了更多思考,我想,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历史。”


加强国际交流

撒下和平种子


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这几年来,南京始终怀揣捍卫历史真相、守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向世界传播历史真相、传播和平信念。



今年夏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次举办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邀请南京大屠杀时期救助中国难民的国际友人的后代来南京实地感受历史,传播和平信念。



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摄像机秘密拍摄了日军暴行和难民生活,成为留存至今的唯一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像。在约翰·马吉拍摄的影像中就包括夏淑琴一家遇难的情景。

交流活动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八岁的曾外孙李玉翰在学生们的帮助下,将“和平”二字写在一把折扇上,并赠送给克里斯·马吉。此时,克里斯·马吉不禁紧紧抱住了他。



11月30日,伴随着和平鸽气球飞向天空,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办的第四届“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正式开始。



活动现场,今年92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为当年救助过他的国际友人魏特琳女士的雕像系上紫金草围巾。



300多名南京市民、学生、外国友人、留学生共同通过徒步活动,纪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过中国难民的国际友人的无私大爱。



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多次走向海外,传播历史真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与美国、法国、日本等战争与和平主题博物馆,建立了和平与友好馆际关系,与10余个国家进行了和平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国际爱好和平人士也纷纷加入进来,在世界各地播撒下和平的种子。



今年12月13日,《2019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出。该展以“和平与城市”为主题,从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征集到5000多件作品。


国际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韩国弘益大学教授安尚秀在参观参展作品后这样说:

“这些作品展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友好人士对和平的期盼。这样的展览可以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了解和平的意义。他们也用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形式,阐释了这一主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见证者。

南京正向世界表明牢记历史创伤,创造和平未来的决心,为东亚乃至世界和平持续做出着特殊贡献。

 

视频:融媒体新闻中心 《南京》团队



铭记历史

播种和平




全媒体记者:王连琦 彭硕

编辑:梁娜 江沁涵

主编:周长城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18:30《南京新闻》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