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门口的“文化时辰表”,你打卡了吗?

邓婷婷 望天门
2024-09-08

提及公共文化空间,你会想到什么?
是底蕴深厚的文化场馆,还是时尚雅致的城市书房?抑或是锣鼓喧天的乡村礼堂?不管联想到什么,你都会惊喜地发现,曾经“高大上”的“公共文化空间”,早已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在马鞍山,这些高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或隐于闹市,或绽放乡村,或藏绿荫之中,或与田野为邻,集阅读、科普、展示等功能于一体,让知识、文艺、休闲等触手可及,正成为承载市民精神生活和社交活动的第三空间。

▲ 马鞍山市博物馆 资料图

是什么拉近了它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面对公众沉浸式体验、社群式参与、场景化消费的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又该如何求新求变?

今天,打卡它们的文化时辰表,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01

关键词:喜新不厌旧

辰时(07:00-09:00)

夏日的清晨,沐浴着微风,人们开始向着身边的文化空间进发。

早上8点30分,当涂县护城河悦书房准时开放,早早等候的市民鱼贯而入,不一会儿,110余个阅览室座席就已无空余。一边是上万册图书沿着墙壁旋转排列,淡墨飘香;一边是落地窗外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风景如画。
将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把服务送到更多群众身边。近年来,马鞍山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和服务需求,按照交通便捷、方便参与的要求,依托15分钟阅读圈,着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当涂县悦书房内市民正徜徉书海 资料图

从繁华的城市中心,到静谧的乡村小镇,城市悦书房、文化驿站、农民文化乐园、村史馆等各类具有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在马鞍山大地不断涌现。

同一时间,马鞍山市文化馆内温度宜人,素描室里朝阳正好,铅笔与画纸摩擦的“沙沙”声让人静下心来;排练室里乐曲悠悠,舞蹈爱好者们踏着欢快的节拍,翩翩起舞。
历经大规模、系统化维修和改造,马鞍山市文化馆已形成八大功能区并全年无休对公众免费开放。

▲ 马鞍山市文化馆 资料图

在建设新型文化空间的同时,马鞍山并没有放弃对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完善和提升。




2023年,和县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成;



全市47个乡镇(街道)、512个村(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

如今,以时间为标尺,主城区10分钟、县级城区15分钟、镇村20分钟,马鞍山全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空间网络体系。


02

关键词:满满的“心”意

巳时(09:00-11:00)

上午9点,各大公共文化空间开始热闹起来。



慈湖高新区慈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孩子们以漆作笔、以扇为纸、以水作画,动手制作着属于自己的漆扇;



当涂县图书馆二楼放映厅,电影《有你真好》讲述着“中国式母女”之间复杂深厚的情感羁绊;



新华书店金色新天地店,“钱是怎么来的”“钱能干什么”,一场《钱是什么》绘本故事分享会帮孩子树立正确金钱观;



......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饱含公共文化空间满满的“心意”,满足了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 慈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漆扇”制作体验活动 资料图

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是“阳春白雪”的文艺殿堂,更是一个接地气、能让人们放松身心并获取知识的地方。只有清楚群众喜欢什么、明确能够提供什么、思考仍然缺少什么,才能使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对此,马鞍山坚持以群众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依托公共文化空间,优化文化服务供给,开展“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定期举办阅读分享、培训讲座、文艺沙龙,开展音乐赏析、戏曲表演、书画品鉴、非遗体验等艺术分享,推动文化活动经常化、节日活动特色化,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文化需求。

03

关键词:刷新“体验值”

午时(11:00-13:00)

中午时分,寸土寸金的繁华城中央,人流开始聚集在此。


花山区创客+文创
花山区创客+文创园内,麦书阁偏居一隅,虽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是拥有共享阅读、创业服务、咖啡简餐等元素于一体的聚合空间。

斑驳老墙、青石板路、花园小景,推门而入,书盈四壁、布局温馨、古色古香,很难不让人拿出手机拍照。
喝杯咖啡、吃顿简餐,与知己好友对谈;挑一本书,拾阶而坐,独享静谧时光;看电影、听讲座,释放社交能量......在这里,总有一款对你的味儿。

▲ 马鞍山创客+文化创意产业园 资料图


博望区丹阳镇百峰村荷塘自然村
在博望区丹阳镇百峰村荷塘自然村,远道而来的游客们迎来了惬意的午休时光。
他们来到村里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或看书、看电影,或绘画、做手工,或走进村史党建区纵观百峰村历史人文,或前往展厅细看民俗文化和文创、农特产品。

▲ 博望区丹阳镇百峰村荷塘自然村 图源:明珠博望




坐落于采石古镇的“太白书房”,将休闲茶吧、阅读空间、文创中心三业态相融汇,将李白文化、山水文化等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塑造出采石矶景区旁独特的文化氛围;



含山县林头镇福山村公共文化空间,依托乡村红色资源,举办“游红色故里 看红色电影”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

公共文化空间承载地方文化,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场景。

▲ 太白书房 资料图

近年来,马鞍山在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都市商圈、交通枢纽等候区、产业园区等区域,打造或改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服务模式,嵌入生活场景,加强文旅融合,不仅以丰富的业态刷新群众的沉浸式“体验值”,更以张扬的个性亮出马鞍山的城市IP。


04

关键词:打破资源壁垒

未时(13:00-15:00)

探索航天卫星模型的运转原理,了解机器人背后的秘密,动手制作一只仿生机械蝴蝶……午间的暑气难挡科学的魅力,在雨山区安民街道鹊桥社区,“中国创造·我行动”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如期举行。

在科普老师和志愿者的指导下,枯燥的科学知识变为有趣的互动体验,孩子们爱上科学、走近科学。

不仅如此,脑力开发、课外文艺、体育运动、社会实践、传统文化......一场场丰富多彩的公益暑期夏令营,正以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统筹各路师资力量,在马鞍山大地上开展,为孩子们提供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的平台,用“官方带娃”服务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 雨山区“中国创造·我行动”青少年科技夏令营 孙道军摄

邀请当地名家,讲述当地故事。7月20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鞍山市作协副主席马洪鸣走进了当涂经开区小镇悦书房,就“地域元素的文学表达”和“小说里的当涂”展开话题,与读者进行深度交流,分享当涂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

随着文化供给日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已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多业态、复合型、精而美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需要更优的资源配置和更高的配置效率。

▲ 当涂经开区小镇悦书房 图源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

近年来,马鞍山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优势,加强与宣传、教育、共青团、科协等部门沟通协作,打通资源壁垒,支持跨界融合,探索文化+教育、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科普、文化+普法等服务模式,实现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让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综合体。


05

关键词:双向“文化互动”

申时(15:00-17:00)

连开17年、为期4个月,雨山区雨山街道山南社区文化艺术节正如火如荼展开。




89岁的“五老”湛秀琴挥毫泼墨,教授孩子们毛笔和硬笔书法;



77岁的居民宋雪霞放声高歌,和合唱班的伙伴们为下一场演出训练;



......

▲ 雨山区雨山街道山南社区文化艺术节 资料图

而从刚刚结束的马鞍山市第15届“周末大舞台”综艺大赛亦可以窥见——
1000余名文艺爱好者踊跃参与,近100个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轮番登台,越来越多的群众登上了丰富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
这背后,正是单向“文化输送”向双向“文化互动”的转变。
近年来,马鞍山各类公共文化空间扎根群众身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激活基层文化富矿的同时,提高居民“自我造血能力”,让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马鞍山市第15届“周末大舞台”综艺大赛 图源马鞍山市文化馆

现如今,“南艺苑”“蒲公英”“红色小板凳”等优秀文艺志愿队伍从基层“破土”而出,太白诗社、牛渚诗社、青莲诗社等诗歌社团在诗城声名远扬,“江南之花”“周末大舞台”等群众文化品牌绽放光彩,源源不断地向马鞍山人民群众提供着丰富、饱满的精神食粮。


06

关键词:文化惠民永不落幕

酉时(17:00-19:00)

时至傍晚,白天紧张忙碌的市民陆续走入马鞍山市图书馆,开始享受独特的夜间阅读体验,给头脑“充充电”;麦书阁也迎来了新一波的客人,在“烟火气”和“文化味儿”的叠加中,舒缓心情、轻松社交,享受“松弛一刻”。

热闹的“文化夜场”,与白日“错峰”,给予人们开启生活“B面”的可能。
为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马鞍山各大公共文化空间开始延长开放时间,搭建更为广阔的文化平台,策划夜间文化产品,并与周边项目串联成线,创造更多夜间消费场景,更大限度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 马鞍山24小时市民自助图书馆 邓婷婷摄




马鞍山市图书馆在全市多点设置24小时自助图书借还柜,上线AI伴读机器人自助借还系统,有效延长阅读时间;



设置有声图书馆、有声农家书屋,让不识字的老朋友们也可以无障碍阅读,享受“听书”乐趣;



马鞍山市文化馆设置线上非遗展厅,开通非遗直播间,让非遗文化顺“网”传播;



……

不限时、不限地,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公共文化空间正开启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打开方式”。

▲ 马鞍山市图书馆AI伴读机器人自助借还系统 资料图
夕阳渐渐落山,公共文化空间归于沉寂,但文化惠民的初心永不落幕。

2027年

马鞍山计划建成200个具备公益性、综合性和特色性的“文化空间”,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个“文化空间”。

2030年

城区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 马鞍山长江不夜城景区 资料图
眼下,打卡公共文化新空间,享受城乡新文化,已成为马鞍山人民的生活新时尚。
未来,马鞍山将积极探索文化惠民新路径,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市民在“家门口”畅享文化生活,在书香马鞍山邂逅“诗与远方”。


编   辑 / 史芳俊      校   对 / 戴国文
审   核 / 江   勇      审   签 / 陈 峰总监制 / 杜维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望天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