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鞍山的这座塔,陆游为何如此钟爱?

储灿林 望天门
2024-09-08


在中国文学史中,有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就是南宋的陆游,由其创作的《卜算子·咏梅》《游山西村》《示儿》等经典诗词,可谓是耳熟能详。陆游一生“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爱国诗占了很大篇幅,描绘建筑的并不多见,关于古塔的更是屈指可数。他在游历当涂期间,就乘着诗兴创作了一首《黄山塔》


黄山塔

【宋·陆游】

风吹旗脚西南开,

挂帆捶鼓何快哉!

转头已失望夫石,

黄山孤塔迎人来。

黄山欢汝一杯酒,

送往迎来殊耐久。

明年我作故乡归,

还对黄山一搔首。

那么,陆游为何专门为黄山塔赋诗一首?这座千年古塔又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让我们一探究竟。诗人咏塔抒情怀先说一说《黄山塔》这首诗的由来。公元1170年(孝宗乾道六年),46岁的陆游从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乘船出发,由运河、长江水路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途中于农历七月十一日到达太平州(今安徽当涂),这也是他第二次游历当涂。

七月十五日,陆游由州学教授吴博古、杨恂陪同,游览当涂城外的黄山,登凌歊台、黄山塔、怀古云亭等名胜古迹,陆游乘兴赋《黄山塔》一首。这首诗以黄山为背景,通过描绘风景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旅行和离别的感受。诗中的黄山塔象征着诗人的归宿和心灵的寄托。

陆游一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曾三次来到当涂,徜徉在姑孰山水之间,留下诗七首,并在《入蜀记》中详细记述了在当涂的七日游记。

当涂县黄山塔


再看一看黄山塔的建造历史。

在古代,水运是重要的交通方式。当涂是三江交汇之地,西入荆楚、四川,南达江东、江南,东进吴越,北往中原,四通八达,故此系兵家必争之地。

而黄山塔,就立于当涂县的黄山(又称黄江山)上,长江从山下流过,登塔居高临下,可见长江之上“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

此塔既是阁楼式佛塔,也是航运的灯塔,史久迹多美名扬。

黄山塔周边景色


如今,无论你是在采石矶登高远眺南方,或是在马鞍山城区高楼之上望向当涂,还是在长江大桥上东望,一座初月形小山及山上高塔,必入眼帘。这也是我们远眺中唯一可见的古建筑,有鹤立鸡群之感。

而从小黄山公园拾级而上,登临黄山塔,又是一番景致。有赋为证:“东眺藏云灵墟,有川谷奔赴;西瞰大江铺练,似天门夹峙;南望青林九井,见岚浮翠拂;北视牛渚望夫,如蛟龙奔放。山与青林白纻拱揖,塔与金柱凌云呼应。鼎峙三垣,蔚为壮观。”(选自高方平《黄山塔赋》)

千年古塔美名扬

《中华古塔通览·安徽卷》中记载,“安徽省境内,其隋代及隋前古塔现已无存,今始建于隋前而为后世重建者,现存三座。”隋前始建塔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当涂黄山塔(南朝宋·省保)。

当涂县志三塔(资料图)


黄山塔目前为当涂最著名古迹,位于当涂县城北五里(注:此处县城为古县城,现址已在县城之内)的黄山之巅,始建于南朝刘宋,现为赵宋遗物,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朝宋武帝刘裕(公元363年4月至422年6月)在位三年,沿江南巡一次,于黄山西登岸。黄山原叫浮丘山,由于皇帝足踏此地,故称黄(皇)山。被誉为“南朝第一帝”的刘裕,是马背上取天下的一代雄主,他于山之顶眺望姑孰城,感慨万千,思绪惆怅。

前朝东晋太宁二年,王敦于姑孰欲举兵叛乱被击败;桓楚永始元年,桓玄在当涂九井山祭天,谋反篡晋,这一切刘裕历历于心,而惴惴不安,深感姑孰王气甚也,于是下旨在黄山建塔以阻止王气北上威胁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据此可见,黄山塔有1600年历史,而这段历史也恰恰说明了当涂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里秦代设为丹阳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定名当涂,曾为宋代太平州、元代太平路、明清太平府、清代长江水师提督衙署和安徽学政署所在地,古城古塔相得益彰。

当涂太平府明清示意图(资料图)


黄山塔是当涂三塔中最古老的一塔,也是“三塔两浮桥”中唯一与姑溪河无关,却与长江有关的古迹,被称为中国古代楼阁式佛塔的典范。

黄山塔虽历千年风雨,几经修葺,依旧基本保持宋塔原貌。

▲黄山塔鸟瞰图


据康熙本《太平府志》、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当涂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当涂知县祝元敏重修;清光绪年间对该塔进行了修缮。1984年,当涂县文物事业管理所对塔底层进行了加固维修。1990年3月,对该塔第三层进行了简易维修。2004年4月,经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根据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制定的“恢复原状”方案开始维修,2005年5月维修竣工。

▲重修当涂黄山塔记(资料图)


现存黄山塔为砖木结构,塔高二十七余米,外五层,内九层,平面为八边形。外一层一檐一平座,檐为莲花瓣,檐下设斗拱。塔身由一层一丁的墙体交错而成,用石灰浆砌筑,外观庄重典雅。外五层每层有4个拱门,两两相对。塔内空心, 两米见方,底周17.6米,基厚1.8米,建筑奇巧。

黄山塔从西北面券门上塔,内部架梯而上,每层设券门及壁龛,层与层之间楼板相隔,以正方形交错至顶。正所谓:“八边四门,集宇宙精气;五层一顶,盖天地风流。八面纳福,浮屠呈祥,巍峨隽秀,神采飞扬。”李白在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时写道“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天梯大抵就是黄山塔。

凌歊台上看斜阳

凌云塔因塔名山,而黄山则因山名塔。

虽然,现在黄山之巅,只能看到黄山塔和凌歊台遗址,但是历史上的黄山却是见识了繁华与战乱,正如黄庭坚在《木兰花令》中所说: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

《江南通志》记载:黄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五里,相传浮丘翁牧鸡于此,又名浮丘山。宋《元丰九域志》“太平州”条目下记载:“浮丘山,浮丘公养鸡于山,一名黄山。”

▲当涂县黄山


提到黄山,就不得不提凌歊台

《太平府志》有云:黄山高四十丈,山如初月形。上有宋孝武避暑离宫及凌歊台遗址。陆游在《入蜀记》也提到:凌歊台正如凤凰台之类,特因山巅名之。宋高祖所营,面势虚旷,高出氛埃之表,南望青山,龙山、九井诸峰,如在几席。稍西江中二小山相对,云东梁、西梁也。北户临和州新城,楼橹历历可辨。

▲黄山塔一隅


凌歊台,又作陵歊台,在黄山塔南。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曾建避暑离宫于其上。古凌歊台宏伟巨丽,有“笙镛黛绿之胜”,从历代诗人描写凌歊台的“宋祖凌歊乐未央,三千歌舞宿层台” “宋家天子游南国,红粉三千台百尺”的诗句中,可窥凌歊台雄姿之一斑,而今仅存遗址。

凌歊台废于何时不详。李白在《姑孰十咏·陵歊台》一诗中说:“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可见那时还有台馆存在。明代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道:“凌歊台在山顶,有石如案,高者五尺,顶平而圆,径丈许”,描述了凌歊台遗址。今巨石尚存,右侧石刻有三,字迹依稀可辨,为明代倪伯敖等人的记行诗词。昔日“凌歊夕照”为姑孰八景之一。

▲黄山塔细节图


在黄庭坚的贬谪生涯中,有一个是比较特殊的。那就是他赴任太平知州,九日到任,十七日即罢官,前后不过九日。他作词《木兰花令》: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凌歊台上青青麦,姑熟堂前馀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这份笑看历史风云,超脱于外,不计得失的豁达胸怀着实让人钦佩。

黄山,唐时长江水流直达山下,故又名黄江山。为了区别于皖南黄山,而俗称“小黄山”。山上林木葱茏,名胜古迹甚多。东麓原有东岳庙、广福寺等。寺后万松掩映,松林深处有深云馆、怀古亭、誓清堂等古迹。

▲当涂县黄山塔


正是这些文物古迹,历史渊源,诗仙李白有两首诗,就直接提到黄山,除了前文提到的《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还有《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至于“鸡鸣发黄山”的《宿虾湖》,写的只是当时他由此出发,算不得写黄山。

一座小小的山,却有如此多的故事,那么多的诗篇,就算在六朝古都南京周边,也属罕见。

阅尽沧桑岁月丰

古诗中帆影绰绰,现如今车马喧闹。

在黄山的西边,不再是滚滚长江,而是205国道。黄山的东面,将成为铁路马鞍山南站动车存车场。

▲小黄山周边景色

在历史的烟云中,山还是那座山。那里是交通要道、地扼要冲,那里水秀山明、物产丰饶,吸引着文人墨客游历。

在古城腾飞的当下,黄山塔重修后依然耸立,小黄山以公园之名焕然一新,呈现在市民游客面前,众多旅游达人前来打卡。

▲黄山塔尖


过去,伍子胥到吴国、秦始皇下江南、项羽征战中原、祖逖北伐、桓温北伐、樊若水架设长江第一桥等都由此过江。如今,在黄山之巅可以看高速、高铁、港口、大桥。未来,黄山脚下将停满高速列车,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连接起来,拉近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距离。

▲小黄山公园


小黄山公园以古遗迹保护为核心,是集生态保护、观光游憩、登山健身、科普宣传、人文展示于一体的城市山体公园,配置疏林野趣,四季花海、杉影水塘、阳光草坡等十个特色生境。

目前,小黄山公园已基本建成,新建了广福路、环山道,登山道及黄山塔,周边环境也得到提升,还配建了健身运动场地,综合服务驿站等,复建了“极目亭” “誓清堂”等。

在这里,你可以水流边观塔影、步道边赏花境,可以阳光草坪上休憩,还可以山顶塔身下思古今。

在这里,虽不能复制当年大江滚滚的雄浑,却也能看出人们用智慧和汗水,打造一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生态宜居画卷。

▲夕阳余晖下的黄山塔(濮勇 摄)

这里是小黄山

这里有黄山塔江山并秀与古为新
你不妨来看一看吧!






编   辑 / 郭   笑      校   对 / 戴国文

审   核 / 江   勇      审   签 / 陈 峰
总监制 / 杜维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望天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