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猫 可能有本土驯化的

JGG遗传学报 亚洲考古 2022-08-04

普遍认为,猫的驯化通过共生途径,即:早期野猫被人类聚集地生存的啮齿类动物(鼠类)及农业活动产生的垃圾等食物吸引,自发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而人类也借此控制农业鼠害以保护粮食。现代家猫的最近共同祖先源自分布在近东和北非的野猫亚种(Felis silvestris lybica),并在约2,000年前进入中国。然而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北方陕西华县泉护村、陕西靖边五庄果梁和河南下王岗等遗址就发掘了多例猫遗骸,暗示古代同时期猫和当地人的共生关系。受限于数据库比对手段以及样本的完整性,传统的考古学鉴定如通过古代猫骨骼尺寸比较鉴定种属关系变得相对困难。


2022年7月31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合作题为“Ancient DNA traces a Chinese 5400-year-old cat specimen as leopard cat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了一例出土于泉护村遗址的猫骨为豹猫来源,提示5,000年前豹猫本土驯化的可能性


https://doi.org/10.1016/j.jgg.2022.07.005


该研究获得了一例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一处灰坑(H172)的猫骨,利用古DNA捕获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该样本属于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且相较于其他地区现生豹猫,其与中国北方及东北亚的现代样本在遗传关系上更为接近。综上,结合同时期多处遗址中豹猫遗骸的发掘现状及考古学研究表明,很可能早在5,000年前,中国北部当地的豹猫就已经踏上了驯化的共生途径,这一过程可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选择过程的体现。


泉护村样本及其遗传演化关系

A:陕西泉护村遗址H172灰坑出土的部分猫骨样本;B:猫科系统发育树;C:豹猫系统发育树。


中科院古脊椎所-国科大中丹学院硕士生朱士伦、特别研究助理陈泽慧和陕西考古研究院胡松梅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付巧妹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腾讯基金会等资助。


引用本文:Shilun Zhu, Zehui Chen, Songmei Hu, Weilin Wang, Peng Cao, Feng Liu, Qingyan Dai, Xiaotian Feng, Ruowei Yang, Wanjing Ping, Qiaomei Fu. (2022). Ancient DNA traces a Chinese 5400-year-old cat specimen as leopard cat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DOI: 10.1016/j.jgg.2022.07.005.



亚洲考古新媒体 出品

仅供学习 侵权即删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来源:JGG遗传学报

投稿及信息:mingdiands@foxmail.com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考古的声音传得更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