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 | 刘嘉一:从新出发,讲出热爱

讲出热爱的 青春川大 2024-04-29


“乔治坐在它的海滩旁,抬头看着天空,我问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乔治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啊,或许就是去码头整点薯条吧!’”演讲结束,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为那只叫乔治的海龟,也为在讲台上描绘着奇遇人生的演讲者。


她叫刘嘉一,来自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2021级建筑系。这是刘嘉一第二次登上“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的舞台,不是因为上次比赛的结果太差——相反,她是上一届“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的冠军;也不是因为这次的比赛可以加分——演讲是她的一心所向,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她热爱着演讲,在这条路上初心不改,行而不辍。


图为刘嘉一在进行“奇遇人生”的演讲




“演讲让我心潮澎湃”

在迈入大学的校门之前,刘嘉一虽然没有参加过像“超级演说家”这样大型的演讲比赛,但是小型的主持、演讲、讲故事比赛,她都已经勇敢地尝试过,并且渐渐对这种语言类比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被问及对演讲如此热爱的原因时,刘嘉一觉得家庭和学校对她的影响占比很小,主要还是源自一种兴趣的驱使。她非常喜欢听TED之类的演讲,“每次看到一些很精彩的演讲时,都会心潮澎湃”。对于刘嘉一来说,演讲带给听众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和力量,所以自己也想去做这个传递力量的人。


因为热爱才会不断地接触,因为热爱才会坚持不懈。




“我的灵感来源于我的生活”

无论是第六届以“岁月留声”为主题的“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还是第七届以“奇遇人生”为主题的“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刘嘉一的演讲稿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从“北京大学毕业生十年之后的聊天视频”到“我浙江挚友给我发了一张照片”,从“前两天我有一个很有趣的朋友发了一个QQ空间”到“我高中学姐的朋友圈”,从“在图书馆前的草坪上晒太阳”到“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夜晚找月亮”。生活实践中自己的经历和社交平台上朋友的分享,都成为了她撰写演讲稿的素材。


图为刘嘉一


在阅读人民大学同学创作的短诗《非必要离校》中思考奇遇人生到底是不是必要的,在平塔岛象龟乔治的经历中读到孤独与倔强……刘嘉一捋顺自己人生的经历,对生活中所见所闻进行思考与联想,讲自己要讲的,讲自己想讲的,给每一场演讲的听众带来思想的碰撞,灵魂的交流。


也正是对于生活素材的提取运用,对于人生经历的反思阐释,才有了“世界要你生存,而你偏要生活”“生命有它自己的韵律”“其实那些阻碍正是我的生活”等一系列引起众人共鸣与共情的句子和观点。




“我不是一位选手,我是一位表达者”

两次演讲中,让听众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刘嘉一高质量的演讲稿,还有她整场表演中对于音乐、PPT等创意的运用。对刘嘉一而言,音乐似乎不是一种刻意的程序,PPT也不是一个僵硬的辅助工具,它们是情感上升到某个高潮、思想到达至特定高度之后情不自禁的表现,“或许我更愿意称之为艺术”,她这样说。刘嘉一不喜欢那种从未深入问题根本而只会输出千篇一律道理的演讲,厌恶一系列花里胡哨却无法触及人内心的鸡汤。作为长期的听众,刘嘉一深切地知道听众想要听到的点到底是什么,它可以是比较沉重的自由,可以是被遗忘的远方,但它归根结底应该是两颗心灵的靠近,而非一张孤独翕动的嘴和一片冰冷的掌声。她想要做的不单是演讲,更想要向听众表达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第一次演讲结束后,刘嘉一果断接受了伍晓蔓老师的邀请,到她的中华文化课堂上再做一次演讲,因为刘嘉一想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给更多的人,即使自己的表达不能称作完美。那堂课上,面对五百多人,因为紧张,她在中途忘词,多亏伍晓蔓老师的提醒才能顺利结束。演讲之后,她和在场的所有人说:“我就是一位普通的表达者,就像刚才的卡顿忘词一样,我同样会犯错。”


图为刘嘉一在进行“岁月留声”的演讲


“你已经获得成功了,为什么还要来?”面对第二次参加“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初赛时学长们的发问,刘嘉一回答道:“我不在乎什么名次,不在乎什么奖品,我只是想讲。”刘嘉一在看到“奇遇人生”这个主题的时候,她的心里顿时涌现出了很多关于这个主题的思考,这个很容易被人写得普通庸俗的主题,如果自己来写,会写成什么样呢?“奇遇人生”这个主题的挑战性促使她果断报名,不管去年的优异成绩是否能够被自己超越,刘嘉一表示,她只是想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让更多人听见。




“演讲对我来说是一种救赎”

第一次演讲后,刘嘉一将自己的演讲发布到了自己在B站的账号上,至今收获到了五万多的播放量。可对于刘嘉一来说,这不是演讲给予她的最大收获。


演讲结束后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职业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加到了她的微信或者QQ。他们会表达自己对于她演讲的喜爱,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经历和感悟,甚至有人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来和她分享并寻求帮助。她看到了自己的演讲让其他人寻找到了快乐并获得了释怀,这让刘嘉一感到开心的同时,也让她发现了演讲的意义所在。“就在不久前,还有人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和我交流,我的演讲居然可以在这么久之后仍然能够帮助到其他人,这让我感到一切努力都有了收获。”她的演讲不仅是别人的救赎,也是自己的一种救赎。


图为听众反馈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刘嘉一反复登上“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的舞台呢?是对演讲的热爱,是分享生活的冲动,是想要表达的欲望,是听众们的鼓励。


刘嘉一的经历给许多同学带来了寻找热爱的愿望。在茫茫川大的校园中,在繁忙的学习生活里,自己的热爱会在哪里。是白石桥旁偶尔传来的悠扬的小提琴声,是体育场上一场篮球比赛中“砰砰”的拍球声,是夜晚学习后独自从图书馆返回寝室路上的橘黄色的路灯......而对于刘嘉一来说,热爱便是站在演讲台上的侃侃而谈,是演讲后接收到真诚反馈时的感动落泪。心之所向,便成热爱。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刘嘉一还会第三次登上“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的舞台,因为她又想讲了


图为刘嘉一


by/

记者 | 刘艳阳 黄智奕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王星雨

主编 | 杨欣蕊

责编 | 农蕙语 金晨雨


热文速递 |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