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 | 舞文弄墨为格致,玄览万物成大医

仁心仁术的 青春川大 2024-04-29


我们都愿意,用炽热的心灵去温暖你

请你放下恐惧,带着爱和期许

与我们坚定地站在一起

不在乎未来是否有,圆满的结局

都请相信

明日朝日,依旧会美好地升起

天使曾经来过

曾在这个世界,留下了诗意的足迹

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和天使相遇

请你继续深爱这个世界

请你继续深爱自己

天使曾经来过,世界因此值得期许

我们一直和你,在一起


——节选自高睿

《天使曾经来过:写给复发性流产患者》



在国家级学术论坛上发言的最后,高睿朗诵了他为一位反复流产7次的母亲创作的诗歌。他用专业视角和诗人特有的细腻,观疾苦,见忧乐,记录下“母亲”这一身份的复杂厚重。“成为母亲”的过程看似属于万物之道,理所当然,实则充斥不确定性,荆棘遍布。保护每一位小天使降临,这是高睿从医之路的终极目标。


为此,他扎根科研,命名新的疾病,为生殖医学国际标准提出中国建议,并在SCI期刊发表文章11篇。他践行以“家国情怀,平民情感,休休有容,革故鼎新”为要义的华西精神,在本专业研究中不断突破、取得成果,既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出华西声音、中国声音,又实现成果转化,努力帮助中国县乡镇医生学习生殖疾病的规范诊疗策略。同时,他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是华西“柳叶刀诗派”青年诗人,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就读期间已创作诗歌近150首,著有诗集《观照》。


他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生高睿。求学七载,他始终志向明确——在生殖医学领域深耕。


高睿反复强调,医学的价值不只在于延长患者生命的长度,更在于提高患者生命的厚度,给生命以力量,即使一些患者最终无法治愈,但这种对生命的关怀是闪耀的。


图为高睿






一、医学与创新

“送子观音”养成记


2017年秋,高睿如愿来到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开始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漫长旅途。回顾这七年,他直言,这里有他心目中的大学应有的样子:自由和兼容并包的治学精神,博学而锐意创新的良师益友。


在大一下学期,高睿结识了他的本科生导师——在生殖医学领域深耕的专家秦朗教授。学习过程中,他了解到我国我国不孕不育、复发流产等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这类疾病是全民健康事业的重大挑战,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他坚定理想,立志在生殖医学领域有所突破。


图为高睿与国际专家交流时的合影

图为高睿与导师秦朗教授的合影

图为高睿在香港理工大学交流学习期间与同学的合影(左一)

滑动浏览更多


高睿和他的导师曾经遇到一位患者,她渴望拥有孩子,却经历7次流产,辗转来到华西第二医院求助。经过筛查,该患者被确诊为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复发性流产,这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基层医院往往对其了解不足,难以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在高睿和导师的精心救治下,她最终如愿做了母亲。正因那一段经历,高睿对“生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否生育是个人的选择,但一个人做父母的权利应受保护。由于规范具体、操作性强诊治方案的缺乏,县乡镇一级医院对这种疾病束手无策。因此,高睿希望自己能在诊治该疾病上多做一些事。在导师帮助下,高睿总结了抗磷脂综合征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分类依据及诊治观点,并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向权威国际专家共识提出中国建议,得到业内肯定。


“无人知晓的答案,藏在无人踏足的地方。”高睿说,“医学这个领域充满了未知,人类目前对医学的认知仍然是浅显的,对于很多疾病,我们没有答案。” 高睿心中理想的医生,除了能利用已有经验去治疗疾病,更应该是“医学科学家”,即在临床上遇到和发现问题,就尝试探索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医生职业的“远方”。


图为高睿分享关于产科抗磷脂综合征的研究成果


高睿又分享了他首次命名的生殖疾病——“流产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故事。临床实践中,高睿发现众多复发性流产的患者体内存在相似的指标异常,但因缺乏诊断标准而难以开展治疗。经过充分、系统的研究总结,高睿和导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流产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概念和相关内容。往后,高睿高兴地发现,这一疾病被越来越多的妇产科医生所认识,使更多被疾病所困扰的患者顺利生育。


图为高睿在学术会议上分享关于流产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研究成果


高睿的科研探索之路也绝非闭门造车,他参加了各大学术论坛,会上遇到众多慷慨赐教的专家学者,让他了解更多学术前沿动态。此时的他,不仅是一名研究生,去解决导师所布置的课题,更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为高睿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生殖免疫高峰论坛


高睿指出,他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临床实践:“医生对医学的临床学习,意味着从理论到实践、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过渡。在临床实践中,一方面,我认识到社会对医学开展生殖领域的研究、医生治疗生殖疾病的需要,让我心中燃起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在和患者的接触中,我们遇到很多之前一无所知的问题,带着问题,再回到书本,或回到实验室,去学习或去解决,这对于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的精进都非常重要。”


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廖志林老师评价说:“高睿的专业是辅助生殖技术,他的工作和送子观音一样,是给人们送去希望、幸福和未来的,这是何等美好的职业啊!”







二、医学与诗歌

华西“柳叶刀诗派”的青年诗人


医学是人学,文学也是人学。在华西坝,有一批人在行医之余玩转文学,并由此集结成华西“柳叶刀诗派”。高睿就是华西“柳叶刀诗派”的一名青年诗人。


高睿最初写诗是在高中时,那时的他比较内向,喜欢独自思考、记述生活、记述成长,而后来写诗成为他记述瞬时的情绪和想法、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向“外”写诗,记录世界的精彩,向“内”写诗,探讨生命的意义。这一爱好相伴了他整个成长历程。


身为医学生,高睿有众多诗歌是为患者而创作。他写作诗歌《天使曾经来过》,献给一位流产7次的患者;他写作诗歌《我记得你》,记录他在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患者群像;他写作诗歌《我不会死去——假如我是你》,诉说一位年轻的、癌症终末期的母亲对抗病魔的故事。他说,自己在诗歌中更多与患者共情、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假如我是这个患者,我面对这种疾病,我的生活真的就没有希望了吗?我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我该怎样去与自己和解?”他希望通过诗歌,描摹患者内心世界在医者身上的投影。


高睿所创作的作品,更多是对生活碎片的观照,是对“一花一世界”的玄览,是把握稍纵即逝的情绪,是记载偶然遇见的波澜。他说:“思考问题,解读自己,因为走出自己,就到达远方。”


图为高睿创作的诗歌节选(左右滑动浏览)







三、医学与人生


高睿把读大学之前的自己称为“小镇青年”,那时的他,生活在在东北边境的县城里,对自己和外面世界的认知都有限。然而,由于从小常常生病,他和医生接触较多,开始向往医生这一职业。


高睿回忆到,七年前入学仪式上有两个环节令他记忆犹新:第一是廖志林老师为全体师生介绍华西医院的精神、文化与信仰,第二是穿上人生第一件白大褂,“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词句仍在耳畔。高睿说:“白大褂是医生身份的象征,不穿白大褂时,我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医学生,但只要穿上白大褂,患者叫你一声‘医生’,就有一种责任感在身上。”


七年过去,如今的他在更广阔的医学舞台上体验人生,更不忘初心,践行华西精神——家国情怀、平民情感、休休有容、革故鼎新。


对于高睿而言,这七年求学路是科研探索的道路,更是信仰形成、精神萌芽、自我成长与人格完善的道路。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他的师友真正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拥有博大的胸怀,休休有容。取得的成果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所经历的挫折则是冰山深藏水下的部分,他学会与自己和解——要探索无人知晓的答案,就要踏足无人之地,要进行开创性、探索性的尝试,失败是常态,成功是惊喜。他谈到自己最近开展的博士课题,它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范例。高睿完成周密的课题设计方案后,却发现实验做不出预期结果,尽管起初有些沮丧,但他最终仍能平静而从容地接受并调整研究方向。他说:“科研的过程是反复挫败你的过程,这很磨砺一个人的心智。回头看看,再困难的课题现在也有了成果,只要坚持,没有绝对的失败,真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常面对人类尚且未知的难题,便知困苦之无边,知幸福在于延迟满足。


高睿说,为响应“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号召,他们参编国家级行业规范时,会将国外的复杂难懂、英文形式的诊治指南进行翻译和解读,写成中文文章并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以方便基层医院妇产科医生查阅。


高睿曾在国家乃至国际的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也常到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去义诊或科普生殖健康知识。他说:“一个医生既要向上也要向下,向上要接触到行业最顶尖、最高端的东西,去探索科学的高峰,而向下要把科研成果下沉落地,去服务更多的人。向上走,体现个人的学术能力,向下走,体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就像我们的华西精神——家国情怀和平民感情。”他感慨:“在七年求学路上,向上,看到了远方盛大;向下,见到了民生多艰。”


图为高睿在乡镇卫生院进行义诊


最后,笔者问高睿:“在2021年年终总结时,您曾在文章中追问‘什么是生命中最可贵的?或者,是什么超越了生命本身?’,现在如要再次回答这个问题,请问您现在的答案是什么?”


高睿说:“我当时的答案是独立的精神和灵魂,因为在那时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个充实的人,必须要有不依附于其他人的精神品质和心灵品格,这也是科研的要求——科研的动力不依赖于对获取他人正面评价的渴望,而来源于发自内心的渴望和对自我的期盼。我现在依然这样觉得。但两年后,我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生命中最可贵的?生命中最可贵的就是我们如何认识生命。某种意义上,生命是没有答案的,因为生命每时每刻都在流变,但是只要去尝试认识生命,不管所得的是什么,你的人生都不会太潦草,就是精彩的。




by/

记者 | 林奕成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王星雨

主编 | 杨修齐

责编 | 农蕙语 金晨雨


热文速递 |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