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季|王定康:立志科研报国,向“六边形战士”进发

不负理想的 青春川大 2024-04-29

对于求知者而言,世界永远新奇有趣,生活中有太多的领域等待耕耘,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探索。以好奇引领,以热爱助推,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定康同学就是一位不断求知,立志科研报国的“六边形战士”。


2017年夏末,王定康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走入四川大学,那是他铭记的初遇,远方是庄重的钟楼、古雅的亭阁,近处是清透的湖水、浓郁的林荫;2023年夏初,王定康满怀对理想的笃定走出四川大学,那是他无法忘却的一场告别,背后是梦想起航的校园,身前是广阔的社会平台,在四川大学完成了研究生及博士生涯的学习后,他即将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专注科研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王定康考研来到四川大学,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六年光阴。当被问及对研究生及博士生活的感受时,他称是一个“慢慢爱上”的过程。


初初进校,面临着学业与科研任务的压力,王定康曾有两到三周在实验、工作和听报告之间连轴转,他坦言那段时间也会有觉得生活乏味、喘不过气的时候,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开始学会自我调整和预判,在工作日认真进行实验研究,在周末时尽量抽出时间放松自己,去打球或者看球赛,来调节自己周内的紧张状态。他选择将事情一件一件地完成,尽量不扎堆,同时合理安排实验,减少通宵实验的次数,他说:“沮丧或者压力大的时候肯定是有的,但只能顶住,因为我们平时周末休息,就是为了养精蓄力,在最忙的时候坚持下去。”就是在这样不断地调整中,他过上了张弛有度的生活。同时随着对研究方向和课题的了解加深,他逐渐喜欢上了在实验室中的时光,热爱的种子就此埋下,并在之后的漫漫岁月里,不惧风雪,生根发芽,挺立成长。


在四川大学做研究生期间,王定康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包括三篇B刊,两篇C刊),EI论文一篇,授予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等等。这是他学术能力的徽章,更是他对科研热爱的体现,做一行,专一行,爱一行,他表示会在科研的道路上怀揣热爱,步履不停,永远“在路上”。



一心向党

以青春之小我融祖国之大我


王定康始终将科研与报国相结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酿造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重点针对食品中的微生物发酵机制进行研究。谈及自己的研究方向,王定康表示,民为国本,食为民天。要想让老百姓过上真正无忧无虑的生活,在“食”这一方面,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食品健康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王定康选择这一研究方向的初心,他希望能秉持科学至上的原则,多做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有益的研究工作。


图为王定康进行答辩


一颗红心向党,王定康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刻在了内心深处,也在生活中践行着这一理念作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的他,带领支部成员多次探望抗美援朝老兵,弘扬老兵故事,同时组织支部全体成员参观江姐纪念馆,学习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开展“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演讲等等,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党支部获评百佳学生集体、院优秀党支部等荣誉。


图为王定康主持党课活动


图为王定康探望抗美援朝老兵


图为王定康及支部成员与抗美援朝老兵合影


图为王定康组织支部成员参观江姐纪念馆


王定康表示:“我会继续立心党建铸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负青春,不负祖国,不负人民,这是王定康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的坚守与信仰。


全面发展

向“六边形战士”进发


王定康在四川大学学习期间,选择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尝试各个不同的领域,多方面地挖掘和充实自己。他说道:“我能够在各个领域有所突破,自己的努力奋斗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如学校搭建的高质量平台、学校提供的很多涉足新领域的机会、学校内部浓郁的学术氛围、接触到的学识渊博的导师以及共同奋进的同学……一直以来都帮助着我,鼓舞着我打破舒适地带。”


第一次去西安参加中国食品科学学术交流会时,王定康了解了行业内前沿的研究方向,拓宽了眼界,也结交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思考中深邃,在交谈中清醒。“我要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机会。”王定康说道。


在体育成就上,王定康在四川大学求学期间,考取了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和国家二级羽毛球裁判员,他提到,虽然是在高中产生这些爱好,但是真正取得一定的成绩,还是在四川大学读研究生的这些年。他说:“读研期间,我受到了国际级篮球裁判老师的鼓励,决定去考取裁判员证书。在备考过程中,我查阅资料,掌握了篮球和羽毛球的比赛规则,坚持锻炼,保持自己充沛的体能。同时常常参加篮球和羽毛球比赛,收获了大量临场比赛经验。”


图为王定康作为篮球比赛裁判


图为王定康作为裁判和其他裁判员握手


图为王定康作为裁判和其他裁判员合影


图为王定康和一级篮球裁判员毕业生合影


在实践发展上,王定康带头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建“赤子奇兵”队,前往太平古镇进行沉浸式参观学习,模拟红军四渡赤水,采摘蔬菜亲自制作“红军餐”,换上行军服装,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学习伟大的“四渡赤水”精神等等,在他的带领下,实践团获校研究生十佳暑假社会实践项目和最佳新闻奖,在校院平台新闻稿累计报道10篇,并入选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次轮投票阶段。


图为“赤子奇兵”队在太平古镇参观合影


图为王定康与实践团其他成员合影


王定康在四川大学的这六年里,收获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在体育方面也不断发展,同时躬行实践,开拓视野,丰富自我精神世界,如海绵一般,不断地汲取知识,扩充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开展中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行动里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最终成为了一个可以被称为“六边形战士”的川大学子。面对这样的评价,王定康表示:“六边形战士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打破领域区隔,不断向前探索的生命力,我会继续向这方面努力。”


收拾心情

与未来的自己顶峰相遇


临近毕业,王定康感触颇多。当谈到自己的三个毕业季时,王定康表示对于这三个毕业季他的心情有很大的不同。


“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也只有22岁,当时考到了川大,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王定康表示虽然对于一个新的城市和学校有憧憬,但是他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是十分迷茫的。对新城市的不了解,对新学校学习生活节奏的不熟悉,对科研项目开展的不确定,对未来发展目标的不清晰,都让当时的自己感到茫然甚至恐慌。但到了硕士毕业,也就是来到四川大学后的第一个毕业季,王定康已经没有当初那样漫无目的了。“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了自己会在四川大学继续读博深造,我对未来也笃定了很多。”


2023年的这个夏日,王定康博士毕业,此时的他既期待又不舍的。王定康表示,自己对于未来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他说:“我是一名陕西人,一直期待着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继续做研究,近期也收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聘请去做科研教学工作,准备开启自己的下一站科研之旅。”


“但是,对于川大,我真的舍不得。”王定康这样说道。在四川大学的六年光阴让他从初来乍到的新生蜕变为一名肩负责任、心怀理想的党员干部。与硕士毕业不同,博士毕业的他将要真正离开四川大学了,王定康表示心中五味杂陈,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考研和申博时,四川大学都是自己的第一选择,六年的时光也证明,这是最合适也最正确的选择。”他说道,“我希望正在川大学习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这段时光,用心体悟在川大的生活,唯有脚踏实地,才能真正窥见星辰。”韧劲很重要,失败和成功都只是一时的,王定康这样总结到。


在这个夏日,王定康与四川大学告别,也将向未来的自己勇敢启程。他将带着川大人的印记回到家乡,继续投身于科学事业,立志成为一名“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的科研工作者。让我们一起祝愿王定康在之后的学习科研中砥砺前行,不负理想!



by/

记者 | 肖启蒙 黄智奕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审稿 | 农蕙语 杨黄悦

编辑 | 张雅丹

责编 | 戴融融 金晨雨

热文速递|

关于观看2023年大学生“返家乡”“三下乡”社会实践安全教育直播讲座的通知

我有着千千万万张年轻的面庞,你却总能认出我!这,就是我的样子!

不留遗憾!毕业之际最后0.01%由你来填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